“我身边的故事”,是什么活动?
国仁工友之家“我们身边的故事”系列活动,两周一次,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我的生命成长故事,我的奇特经历,我最拿手的,我的特别爱好,我的音乐专场,画展等。通过自荐或推荐,举大家之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来经营这个活动。我们一起相约工友之家,一起来聆听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平凡工友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本案例呈现的,是在一次“我身边的故事”分享活动之后,各方参与者的不同反馈。各自从自己的视角,对活动做了或感性或理性的反思。
且听大家如是说:
黄案军(活动参与者):
成长的历程:山娃与我
关键句1:山娃的生命曲线——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2月17日,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又是工友之家的活动短信:“2月17日晚上七点半,工友之家特别邀请北京农民之子的项目助理山娃老师,到工友之家分享主题为‘我的生命曲线’座谈会。”心中一热,这个团队对于生命抱有如此的热情,正巧晚上有空,冒雨到了工友之家。
在工友之家,看到了山娃老师,似乎是个二十八九岁的青年人,透出一种质朴,厚重之感。他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热身游戏,大家都十分尽兴,在这里能够找到一种真情流露的快乐。
活动正式开始了,山娃老师让我们每个人画出自己的生命曲线:横轴代表岁数,从0岁到你现在的岁数;纵轴代表你那个时候的快乐指数;然后画出你每个年纪的快乐指数。我有些失望了,这个活动我们在学校也做过了。“看来今天冒雨过来是有些冲动了。”我在心里想着。等到大家都画出自己的生命曲线之后,山娃开始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慢慢地被一种质朴、真诚、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染,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山娃其实今年才21岁,来自农村。当年为了上大学,在高中的时候拼了命地挣钱,卖水果,做工,做职业学校的招生业务,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凑齐大学的学费。这样拼命三郎的作风,竟然让他创下9天挣1万元的记录!当然,也常常让他累得身体近乎要垮了。有一次在火车上,刚一坐下他就睡着了。上了大学,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难道我要为了满足自己,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挣钱吗?”接触了北京“农民之子”,他开始感受到生命的别样意义,他开始明白人活着,能够奉献自己的力量会更有价值。他参加了“农民之子”的活动,组织“爱心超市”,给农民朋友带来福利;参加“简单生活营”,让身心回归自然;和朋友全国四处游学,见识祖国大好河山;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改造农村面貌,造福家乡百姓;有一段时间,也让他身体倍感疲惫。同时,周围都是那些追求人生意义,对于生命充满热情的有识之士,也让这个年轻的生命分外喜悦。
看着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再加上山娃质朴而温和的解说,我内心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年轻而阅历丰富的青年;心中博大的胸怀,在为生命的更高意义而不懈努力;远离世俗的争名夺利,褪去年轻人的浮躁与骄傲,透出少见的厚重与踏实。碰到了“农民之子”这个公益机构,山娃的人生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在阳光明媚的旅途中,信心十足地迈开大步。
关键句2:成长需要什么?
一个青年人从无知到明理,从莽撞到沉着,从浮躁到安定,这样的成长历程如此迷人,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团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少年时候的我,也犯过许多错误:中考完了之后,发誓不再念书,要自己去工作改变命运,结果三个月挣了四百元,才灰头土脸地回到高中读书。曾经也和许多青少年一样,不懂得感恩父母,缺乏爱心,只懂得自己的感受与委屈。剧烈的争吵之后,常常让自己痛苦,让父母伤心。大学时光,为了克服自卑,尝试过气功、心理学、宗教、内观修行,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面乱碰乱撞。最后也是碰到了许许多多慈悲的兄长,在他们的引导下,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往往感觉这个历程如此的美好;但是经历中的少年们却全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有迷茫、焦虑、矛盾、自卑。多么需要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给他们带来光明的引导,告诉他们:“哦,孩子,不要担心,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朝着这个方向走,你会找到自信、希望、成功的。”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引领一个迷路的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在大学里,我并没有寻找到像工友之家这样的团队。现在看到许多青年人都去工友之家,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光明的方向。这样,心中那股自由与爱的意志就能够流入现实生活,让生活充满喜悦。
关键词:平凡和不平凡
生命想要不一样,就需要蜕去世俗的执着外壳,经历生活的磨砺方能够成就人生的不凡——山娃给了我这样强烈的感觉。
投入伟大的生命之流吧,让我们平凡的躯壳去造就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高兴(工作人员):
关键词1,发现身边的力量,平凡人有不平凡的地方:
这个讲座是属于“身边的故事”活动系列。安排这样的活动基于:以前总邀请所谓“有成就”的社会“成功人士”来给工友讲座。在这些“成功人士”面前,发现有的工友会胆怯,觉得再成功也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人物,所以觉得亟需有个能让工友感觉到“自己的影子”的讲座。这个讲座目标只要给到力量,不是说教,不是唆导,我们不用鼓励工友人人走相同的主流社会的路线。从不同的路线上可以感受成长的不同道路和方式,这个活动旨在把一些身边普普通通人(当时希望以工友为主。)请上讲台,这个“身边的故事”是邻家的,是不再遥远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可以交流的,是有力量感的。做过几期,效果还是不错,这点请老唐补充。
关键词2,尊重多元价值,平衡需求和教育理念,能力培养为主:
我们不管是“国仁讲坛”或“身边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实践一种理念:尊重多元价值。我们有时会认为,像创业、技能或情感方面的讲座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像“环境保护”或稍微宏观点的话题,工友和社区居民的兴趣不大。但是,是不是兴趣不大就不开了呢,应该说,还是有一小部分人会来听的。记得李睿(吉林省白城环保局,吉林省环保联合会白城市宣传部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国仁工友之家做了环保讲座——编者注)要来讲环境话题的时候,我和她在主题的确定上有过商榷。她说要把主题定为《低碳时尚生活》,我说:“那几乎很少人有人会来,最好换个让大家感觉自己很重要,与自身联系更紧密的主题”。后来她改为“如何在污染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其实,内容没变。我要说的是:我们总喜欢离自己近点的话题,但是我们还是会邀请一些相对深点的,或者完全不同领域的话题,即便听者寥寥。事实上,像一些涉及更宏观或学术或思想领域的讲座,还是有工友喜欢的。比如温铁军老师上次讲《生态文明与社会改进》,仍然有工友参与,并且表示很有收获。
所以,从工友需求出发,结合我们自身定位和宗旨,让工友参与到组织管理这个课程中来,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重点。这属于工友“能力建设”范畴。以前做过,不过挑战还是不少。我们希望机构成为一个开放、平等的学习平台,邀请社会各界参与,贡献力量,培养工友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不想把机构的任何活动变成一个纯粹“施予”。当一个工友“能力建设”得较好时,也许他已经离开了这个社区。能力培养这个核心,落实到工作中,我们会更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办好一次活动”。
唐宝华(工作人员,活动策划者):
关键句:人人都可以是主角,我们在生命分享中互相理解,共同成长:
“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或生命故事,生命曲线),安排这个活动的出发点是:当时和工友聊天时,发现有很多工友有自己的想法,对某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比如有一位工友想和大家分享如何演讲,原负责电影播放小组的黄胜亮想和大家分享机械知识和管理,万春对金融投资等感兴趣,还有人也想上台演讲……他们认为国仁讲坛,有时请一些专家学者,感觉和他们有一定距离,有点不大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在工友中发现人才。一次参加读书会出来后,晓晓和我聊她自考快拿到毕业文凭了,后来就和她讲这件事,她很乐意,也很开心和我分享她以前我们很多不大知道的事。后来和她在QQ上聊,更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就请她做了第一场,后来涂志兴做了第二场,刘姣第三场,山娃是第四场……
当时还想特别提前做一些活动准备:比如涂志兴很喜欢音乐,就和他说由他来主导——可以和几个人一起来做,也可以是个人专场。后来也常在QQ群里发布这个活动的消息,建议大家推荐、自荐各种人才。当时和记者,导游,电视台的也分享这个想法:就是希望不同职业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做一些更生活化的介绍,还想把这个节目做成专题,拍录像等。
但这个活动如何丰富,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是需要很大的努力。题目就可以是“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或我的生命故事”,但是需要更好的挖掘,更充分的准备,参与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这次听了山娃的分享,读了黄案军的感受,心里非常高兴。更觉得应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可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更好地了解大家的需求、心声;更好地认识自己,共同成长。
山娃(生命故事分享者):
关键词:沟通,开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是“农民之子”(详情请见http://www.bjnmzz.org/ ——编者注)的项目助理,很高兴这次去工友之家分享,这也是我的一个学习过程。我第一次去工友之家是在几个月前。那时我刚开始我的游学旅程。在“农民之子”的时候,我就知道邱建生老师(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编者注)在厦门开展这个项目,于是,我就在启程前,联系了工友之家,想去拜访。可是那时高老师、唐老师还有小罗,都表示实在太忙了,怕接待不周。我非常理解草根公益机构工作的繁忙,所以我打算仍然去拜访一下,但是只在办公室里转转,和过来的人聊聊,不接待也没关系。
我到厦门后,生活比以往规律了。我看到了工友之家团队的一些状态,也看到每个人都在用心为工友做事,觉得他们都很不容易。我在工友之家的几天里,唐老师就跟我说,是否可以搞一个活动。唐老师提议,可以把自己从初中、高中到大学,自己在哪些地方获得了什么样的成长和改变,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答应了。那天,过来大概不到十个人,他们刚到的时候,看了我的简历,有些不屑一顾,跟我说,别以为你做过多少事,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了不起。后来,我慢慢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告诉他们,我现在在“农民之子”,不是为了钱,讲了很多,他们慢慢开始改变对我的看法。他们说,一开始不应该说那样的话。我不会恨他们的,我觉得他们都很棒,以后都可以成为工友之家的志愿者。我知道有一位,在我的分享之后马上就做了志愿者,愿意在工友之家为大家服务。我的第一次分享,效果就挺好的。后来唐老师他们从参加者那里得到了反馈,于是请我以后有机会,再去给更多的人分享一次,也希望保持联系,经常分享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收获。
前段时间,我又有机会去南方了,应工友之家的邀请,又和大家分享了一次。我先带了一个游戏,并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引导大家回忆从小走过来的一步一步。这次大家听了我的分享之后,很多人都想呈现自己的东西给大家,就连唐老师也想给大家分享他自己的人生波折——人生的路要怎样走,才不至于走很多弯路。
之后,又邀请我参加了一个环保工作坊(即李睿带领的那次活动——编者注),我感觉大家把我当自己人一样。“农民之子”也做环保,理念是把环保当成生活,而不是工作。我也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环保,如何保护自己,效果很好。
通过这种方式,我把自己成长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了。我觉得,要做好类似这样的事情,必须要有好的团队来做,把这边当成一个家,敞开胸怀去接纳很多东西。很少有机构会形成这种氛围,也很少有工友主动把问题讲出来。通过分享,可以促进互相的理解,这样才能互相帮助,帮到点子上。
张兰英(行动援助顾问):
关键词:交流成长,发现需求,严谨规划活动,有效评估
从这篇经验分享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厦门工友之家开展“我身边的故事”活动是在积极地回应工友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的今天,孕育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通过传统的“成功人士的故事”进行的宣传教育可能无法满足工友这个特定人群的需求,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都不同。当很多工友表达他们希望分享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自己的技能和专长时,已经反映出工友这个特定社会人群的需求所向。他们渴望自己的经历可以得到倾听,自己的成长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同时也潜在地反映出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愿望。由此,工友之家孕育产生了以“我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旨在帮助大家一起成长的系列活动,这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活动主要是使用了“人生曲线”这个工具来让大家分享每个人的经历。在均等分享机会的基础上,参与分享的人员包括山娃、工友和工作人员,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分享,每个人都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将自己的经历和大家的经历融为一体,每个人不仅从各自的经历中看到不同的成长,也能从中学到许多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精神所在。
在发展领域,这个方式多用来加强团队的相互了解,帮助大家理解每个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这里,这个方式用来让所用的人参与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达到鼓励每个人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目的。作为组织者,在组织这类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我们的活动目的来设计活动步骤、程序和方式。一般来说,任何活动都应该能够清楚地与与会者说明此次活动希望达到的效果,陈诉系列活动的程序,进行分享,工作人员协助大家反思总结从分享中的受益和获得的启示等。和每个人的分享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以达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协助参会人员的讨论和反思来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如何达到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就需要依照我们组织这个系列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来衡量。而这些活动是遵循我们机构宗旨和整体工作目标来组织安排设计的。这样,我们这个组织是一个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是服务与我们更高的目标的。厦门工友之家希望把机构建成一个开放、平等的学习平台,通过工友间的分享和交流,提升工友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从这次活动的反映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参会人员的感受和体会是不同的,这个系列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的,但达到的程度如何是需要通过不同的评估手段、了解参与人的想法来验证的。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基于我们所服务的人群的想法和需求,通过有效的、适合的方法、工具和形式,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分享、反思和不断学习提高,一定会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编者总而不结:
总结的专业做法,是应由项目负责人和参与各方一起来做的。此处编辑越俎代庖,抛砖引玉,总结可以有而不限于以下几条:
1, 活动参与者、分享者、工作人员,三方的需求特征
1) 活动参与者:学习他人的成长经验,获得正面、积极、实在的引导,获得团队的成长氛围,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2) 分享者:需要开放平等的参与平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需要整理反思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提高平台。
3) 工作者:需要工作成功的成就感;对宏观目标的达成;需要活动中的交流,学习他人成长经验;需要工作能力的提高。
2, 活动的整体策划和施行需更为清晰、专业。从策划伊始的偶然性迈进规范性;从“就活动论事”,到与宏观目标相联系;从活动的自发组织到有计划地组织。
3, 活动内容的提炼:青年/工友学习方面的特点:“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内容”vs.“与自己较远但具备更广泛社会意义的内容”;“平凡”vs.“不平凡”。
附注:这次特别邀请到了张兰英老师,为厦门工友之家的活动做点评。张兰英老师于1990年在菲律宾接触到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从此开始从事社会发展工作这个职业至今。2002年回国,协助国际组织——行动援助,在中国的建立及其社会发展工作在农村社区的拓展。目前,她为不同的民间组织,包括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持和顾问咨询服务。此外,作为创始人之一,与聚贤社基金会和行动援助共同建立本土的、草根领导力的开发和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