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分析报告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公众教育需求的扩大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渐明朗,教育公益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改善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力量。纵观这些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首先是数量明显增加,据2009年的粗略统计约150家,2013年则有约300家活跃机构,四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其次是工作领域有所拓宽且更加细化,较之2009年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2013年教育公益组织在留守儿童情感关爱、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儿童早期成长与发展等领域有关拓宽,在多元资源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更加细化。最后是功能进一步拓展,传统意义上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扶贫、支教、助学等教育发展性指标的达成上,伴随这些匮乏性需求的逐步满足和社会公众对好的、理想的教育的追求逐步明确,教育公益组织的功能拓展至教师专业发展、多元资源提升等内涵式发展指标,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本分析报告,对涉及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作了简单划分,大致有十类,即助学、支教、教师专业发展、留守儿童关爱、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与发展、阅读推广、多元教育资源提供、儿童早期教育与成长、职业教育、研究与倡导。同时,我们对每一类的工作领域从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环境、典型案例、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简要分析,以期帮助教育公益组织的从业者清晰行业现状、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并发现未来发展方向。

 

一 助学

助学是指那些在学校教学活动之外,以捐钱捐物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善就学条件的行为或活动。因此,在概念上,它区别于那类着眼于改善教学过程的支教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公益组织的助学项目主要提供四类支持:求学费用支持、就学生活条件的改善、就学学习条件的改善和校舍支持。助学项目是教育公益组织开展比较早的项目,因此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从事助学活动的组织也比较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从事助学活动的教育公益组织占全部被调研组织的54%,超过半数。

 

二 支教

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东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山区和农村基础教育严重落后。为回应需求,来自不同的方面,都在试图以支教来切入并期望回应。纵观目前的支教行为,可大致分为长期支教、假期支教和短期支教。

 

三、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培训伴随着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不断加强与完善。2010年,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存在培训成效不高等问题和挑战。教育公益组织以其特殊资源优势和非体制化特征,能够有效弥补“国培计划”等国家培训的不足。教育公益组织所推动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包含教育制度创新的教师培训项目,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师培训项目,三是短期学习、目标定向的教师培训项目。

 

四 留守儿童情感关爱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迁徙、转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随之发生着激烈的、深刻的改变。新的家庭结构正在重建,夫妻分居、家庭成员分割、亲情疏远、观念冲突带来的家庭变化之阵痛不会很快结束,与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相伴随的留守儿童现象,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过程。

 

五、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场所—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在创办初期多半处于非法的地位,由于没有任何政府的资助,完全依赖低廉的学费来维持,采取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学校在初始阶段,无论在校舍还是师资方面条件都十分简陋,在政府出台有效措施之前,亟需来自社会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最早由城市高校学生社团发起。2000年以后,社会公益组织逐步进入流动儿童社区。根据活动内容,公益组织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支持项目主要可以分为资源链接、课程支持以及课外活动、教师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公益项目四类。

 

六、儿童早期教育与成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学前教育在中国开始普及。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0~3岁亲子教育在城市中被很多家庭重视。较发达农村乡镇也逐渐出现民办幼儿园。2000年之后,中国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动,整个社会的学前教育意识逐渐高涨,在2010年前后爆发出学前教育的危急——城市和农村中的很多幼儿不能进入幼儿园。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政府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由此,中国学前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七、阅读推广

民间组织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海外华人举办的民间组织和国内的民间公益机构在针对中国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过程中,很快注意到乡村学校图书匮乏的问题,于是开始把捐赠图书、捐建图书室作为项目纳入到整个公益活动中,例如美国科技教育协会、青树基金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等。但总的来说,2008年以前,民间公益组织对中国教育的参与,更多还是在希望小学捐建、贫困学生助学、残障儿童救助等领域,对阅读的关注不够,早期的一些图书捐建和图书馆建设,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2008年以后,因为公益意识和环境的改善,儿童阅读氛围的形成,民间阅读公益组织发展迅速。

 

八、多元教育资源提供

“多元教育”,既包含“多元智力教育”,也包含“多元文化教育”。主要阐述传统教育意义、传统教育形式以外的富于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就多元智力教育而言,其所谓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集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教育强调的是不以某一种智力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和挖掘,从而使儿童具备实践能力、激发创造能力。如“歌路营”的ARGO-综合艺术课。而多元文化教育,则是在当前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其理论形成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格局”。关于民族文化的项目案例,可参考“天下溪”乡土教材。

 

九、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同时,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然而,费用的负担和教育资源的缺乏使一些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受到限制。为此,教育公益组织参与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十、研究与倡导

所谓研究,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倡导,是针对某些公共话题或政策议题而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付诸行动争取主张成为现实的过程。政策倡导则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和制度内影响公共政策和有关公共资源配置决定的一系列努力。有效的倡导需要有力的研究,有力的研究有助于倡导的有效实现。真正的倡导离不开扎实的研究,基于研究的倡导更易于目标的达成。

 

 

附件: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分析报告(点击下载阅读全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词条  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领域  领域词条  工作  工作词条  
公益

 东莞:工人、小姐与乞丐(下)

【编者按】东莞扫黄引发中国社会对“小姐”,性交易以及东莞这一特殊地域的讨论,原在珠三角地区做采访的中国记者对自己蹲守东莞经历做整理记录,FT中文网全文刊发,希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