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后,我们邀请昆明市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负责人,为我们分享社区服务需求回应的社会组织培育策略。
杨海萍:我们这个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大概筹办的大半年,但实际上我们的运作是从9月份才开始的。我今天主要谈的是之前思考的一些策略。云南的社会组织他们其实也有一个策略就是他们会跟政府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看中在地的本土的社会组织培育。其实我们的政策是不断在变化的,在整个政策的空间和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其实是有很大的拓展的机会。
另外一个现实的背景就是跟刚才的介绍有关,云南的社会组织发展在近几年有很大的作用。今年有很多机构撤出,而且他们对云南的社会组织的关注是有减弱的,无论是本土机构的资金和发展方面其实是面临一些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孵化基地是和西山区民政局和连心的一个合作,我们的核心目标其实是希望能够回应我们在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众的公众服务的需求。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它这个需求其实是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去承载和发展。
同时我们云南现在的情况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服务水平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就在想怎么样来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所以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很好契机,可以做云南社会组织的推动。所以我们选择和西南去民政局合作也是因缘的机会。
前期我们组织了调研,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过乌当和北京的经验。我们就觉得在别的地方有社会组织培育的方式来推动就是区域内社会组织发展。我们回来以后就可以来做,所以这就是我们投这个孵化基地的缘起。包括双方的合作关系和职能分工,通过大半年制定了方案以后,我们在用西山区民政局购买连心服务的合作方式来共同建设平台。我们是10月份开始挂牌正式运作,到心里我们的一个现状有5恩家社会组织入驻,有我们社群里自助、互助的机构,也有我们政府界的人才希望关切。还有返乡的人才,一些学生他们在深圳、北京,看到我们有这个平台,他们就想归来成立社会服务机构来提供社会服务。
我们的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我们按照之前的建设方案来进行推动,培育策略分为几个部分:
一、回应身份问题。
为什么我们云南社会组织90%第一个给我们反馈的需求是注册。我自己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对注册登记这么介意。当时我们云南出了一个社会组织开展服务的备案制度,特别是针对跟境外基金合作。云南的社会组织大多资金来源都是境外。
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其实看到,在这个政策制定之后有一批草根社会组织没有注册过的,他们其实就基本上断了资金来源,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职能靠在去内动员他们的社区资源来继续提供服务。所以当我们有这个培育基地的时候,让大家会特别看中身份的问题。在回应身份的问题上,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跟我们合作的西山区民政局的官员,他们很愿意来推动培育社会组织的环境。
在体制内倡导协调、高效、政策研究、专业培训、行动研究。这样的工作不但是我们一边做一边想的过程里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一些研究能力,有一些可以做一些倡导能力和专业支持,一起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到后面再来做总结,看我们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里面有一些什么因素让这个可能性可以发生。
如果这样的案例可以做出来,可能不但回应的是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的问题,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云南、昆明,或者再大的跟云南比较类似的社会组织培育的策略。
我们的现状就是资源相对缺乏,不可能等到有了资源再做,我们职能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有什么资源来做。然后到有资源又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
交流机制:初期尝试政府与社会组织定期的交流,讨论有关社会组织于是政策、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后期计划微信、QQ交流平台。
我们觉得这样的交流方式如果能变成一个定期的机制,达到我们政策的制定者和知识者,和我们使用政策的实施者来营造我们整个社会组织发展和培育的氛围。
除了登记注册以外,社会合法性,也就是对我们社会组织的接纳和认同。在这个方面,媒体传播、社会组织“正名”,营造友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氛围;推动社会组织对社区居民需求的确实回应;搭建多元公众参与平台,志愿者及众等等(未来)我觉得最后一定要回到每个个体的人,我们做社会组织的这些成员还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公众,大家怎么样去理解公益,怎么样去想在公益的议题下面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怎么样去跟我身边的人建立关系。
培育策略:提供多元的服务。我觉得里面包括一些技能培训和方法,其中在我们培育基地很重要的就是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因为我们入驻的机构还不是很多,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差不多有比较长的公益领域的经验,所以大家对于怎么样在公益领域里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回应社区的需求是有一些能力和知识的。所以有这个机会可以做到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我的理解它其实是一种贴身的工作支持的陪伴。就像我们入驻的机构孟飞,它们前期也思考了很多事情,而且在自己的资源能力范围内做了很多尝试。因为前期一直是家长和支持他们的人一起来做尝试,可能跟我们说的专业社会组织接触得比较少,所以基本上更多的是一些想法,更多的是一些个别的活动。
怎么去把这些想法变成一些行动的系统的策略,在这些具体行动策略怎么样变成具体的行动计划?怎么样实施下来?怎么样往前走?怎么思考一些更多的服务和规划,在这方面是有一些需求的。所以当我们的孟菲机构进来以后,更多的工作是变成协助我们入驻的伙伴讨论,甚至是机构的治理架构,理清楚我们要注册的是民非还是公益组织机构,我们可以从哪里起步?我们的加法怎么样去?做完加法回来以后这些加法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除了像我们刚才举的案例是相对萌芽的社会组织以外,可能有一些入驻的伙伴他们已经在别的社区,甚至别的省份已经做过的比较有一套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方法和工作理念的机构,这样的机构我们给予的支持是链接一些专业的资源,包括他们的服务怎么样跟社区落地和对接。对于才刚开始做的机构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督导和配对。我们还会对小额公益人才学习支持计划。
我们培养更多的人出来,我们的社会组织长出来的形态就会很多元话,而且会因为这种行动内在的力量就非常强,就会回应社区里多元化的需求。
我们觉得重要的,也是大家在提的搭建资源和链接平台,就是我们说的可能跟资金有关,跟基金会资金支持的对接。基金会除了给资金以外,基金会有很多工作的理念,他们在这个理念下做的一些工作和开展工作的一些方法。每个基金会它都有它的网络和平台,这些东西是可以很好地支持我们社会组织的发展的,所以我们的对接不但是从资金的层面,另外一个就是从政府,政府他是有非常强的合作联动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我们希望可以尝试跟政府、基金会一起来合作怎么样探索在西山区可以有区级的社区资金,比如创投和资金申请。另外就是我们说的协同合作发动社区资源。协同就是包括社区政府和基层政府。
大地民谣社区文化节,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合作,它其实是推动社区共同来关注社区的现状和议题。我们看到他们有这样的品牌,西山区团结乡也非常重视当地的文化旅游,我们就把这两个链接在一起,加上一些社区已有的关注和社区的品牌加起来。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起来看怎么样去推动在西山区团结乡服务的开展,还有在这个过程里面怎么样撬动社区群众的关注。
思考:
第一点就回到了我们说的最初的关心,希望能为我们本土的公益人才和社会组织提供这样的支持平台,营造一个很好的公益生态。公益生态我们这里理解的是生态服务链。期待可以产生一些可以做支持性的领域组织,或者跨领域的社会组织。
挑战:多元生态下伙伴关系的建立。我们很多时候说要协作,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要怎么样用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也能形成合作。这个我们希望在培育基地的工作里面透过我们定期的入驻机构之间,或者云南的其他公益机构的定期交流分享会能够尝试,让大家增进理解,更多地做到接纳、包容、合作。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台建立,关键是与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多方合作的回应社会需求的平台,有很好的具体培育的点。所以可以给有类似情况的地区组织提供一个很好发展。
(此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