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此次设立“扶贫日”是我们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进入“啃硬骨头”的新阶段。未来,扶贫攻坚还面临哪些挑战?扶贫的“硬骨头”该怎么啃?如何调动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热情?在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啃硬骨头”新阶段已经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是中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进程。”郑文凯介绍说,30多年来,我国共有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扶贫标准也从206元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2011年到2013年底,我国又减少了近400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8.5%。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郑文凯指出,一是贫困人口多,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扶贫攻坚任务重。
郑文凯分析说,按照国家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两亿多人。“我们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我国扶贫开发‘啃硬骨头’的新阶段已经到来,必须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一场新的扶贫攻坚战。”
三大机制让贫困县“有进有出”
在扶贫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个别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之后不愿意“摘帽”,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未来,应如何完善贫困县的考核、约束、退出机制?
“脱贫以后不愿意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苏国霞指出,我们认定贫困县是有标准的,主要采用三个指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
苏国霞介绍说,我们对贫困县的三项指标每年都进行监测,确实发现有一些县用贫困县的名义争取到国家的支持后,并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为了克服这些现象,国务院扶贫办将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的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的退出机制,让扶贫县“有进有出”。
“一是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县,要取消GDP的考核,其他的贫困县也要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让贫困县的工作重点用在关注民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二是建立约束机制,对贫困县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和扶贫的比例、建档立卡、驻村帮扶等工作都做出明确规定;三是退出机制,我们在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指标体系下,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就必须退出贫困县的行列。”苏国霞说。
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中来
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未来,国务院扶贫办在鼓励创新社会扶贫上将有什么新举措?
郑文凯指出,今年是我们创新完善社会扶贫机制的重要一年,新举措以设立国家“扶贫日”为标志,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推进,出台一个专门指导社会扶贫的意见,其中将在培育多元主体、推进多种形式,表彰激励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据了解,今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推动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业领域比如能源、光伏扶贫、农村电子商务等扶贫的具体工作,通过一些企业主体参与,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推动整个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未来,我们要跟团中央、教育部一起,动员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扶贫,就近帮扶;由国资委组织几十家央企帮扶108个革命老区县一万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我们还要和工商联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李春光表示,为加强社会扶贫参与,国务院扶贫办也将尽快拿出方案,真正建立一个全国人民都能参与的社会扶贫的网络支撑体系,把精准扶贫直接到村、到户、到人的信息和社会帮扶信息实现点对点对接,让扶贫更加精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