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残障年度——有人奖,主要盘点影响中国残障领域2014年度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在2014年度的中国残障领域成为热点和焦点,同时在未来也将持续构成对残障领域发展方向的影响。
最潜质机构
新人之所以新,是因为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满载梦想与干劲。新人之所以充满潜力,是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吸收。新人要想能够久,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思考。2014,我们将目光投注向这样一位新人。
安徽同行
2014年7月26日是安徽无障碍行动小组召开成立一周年年会的日子,同时也他们正式更名为安徽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的日子。由最初的三名残障者与三名非残障者,只是为了倡导无障碍走到一起,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使命与愿景,华丽转身,重新登场,已经是一个颇有成熟气象的残障人自助组织(DPO)。轮椅越野、轮椅徒步、同行影院、同行权利沙龙等各类丰富的活动,不断拉近残障者与非残障者的距离;在媒体上给合肥市市长写信,感情细腻,祈愿动人;召开公交无障碍研讨会,拉来政府官员,争取权利,寸步不让……
纵观残障人运动的历史,DPO注定是本国残障权利运动的主导者与急先锋,因为它们利益诉求明确,不易被其他因素干扰。基于各自的生活环境,每个DPO代表不了所有的残障者。但一个又一个DPO的出现,却意味着残障群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行动。
安徽同行正紧跟时代步伐,迅速成长。他们目标明确而专一,行动迅速而效率。从有气质的他们身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DPO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它们规模也许不大,工作领域可能不广,但够专业够认真够坚持,串起一个又一个利益相关方,成为一条条价值非凡的珍珠项链,推动并见证中国残障人生活状况的改变。
年度人物
最意外人物
有人说,在中国,奋力争取权利的人,其实不是最急迫需要权利的人。这着实令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成功的个人收益大。2014,我们迎来了这样一位最意外人物。
李金生
2014年6月8日下午,河南确山县,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引领下,46岁的李金生带着墨镜,握着盲杖,胸前别着红花,结束了一场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考。
做为第一个用盲文试卷参加普通高考的视障考生,今年46岁,身为按摩店店主的李金生,身份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考试的第一天,两门考试均交白卷,结果令人意外,却也仍在情理之中。
目前中国视障人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低于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压力,让生活在盲校的视障学生,并未做好准备。即使有心尝试,长期处于结构性压迫中的视障学生,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更愿意选择绕过制度的高墙,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突破。而真正能够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办发[2014]1号)中立竿见影,获得实质上平等的视障学生,大多是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低视力。可以说,复杂的原因造就了一个意外人物的诞生。在争取这一机会的过程中,李金生的困顿与挣扎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叙事,他的身后代表着一个庞大的,长期沉默的群体。李金生的行为,也因此被赋予了深远的标本意义。
最激情人物
一个充满激情的人,通常废寝忘食,热情洋溢。或者在一个领域内,一条道走到黑;也可能充满冒险精神,跳跃多变。不管是昙花一现,还是卷起行业风云,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与坚持。2014,不缺激情,也不缺充满激情的人,更不缺激留给未来的悬念。
张巍
2009年回国创办亦能亦行身心障碍研究所,2012年联合创办心智联会并担任秘书长,2014年再次联合国内残障康复机构,用互联网思维创办新知持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残障领域的产业升级,张巍完成了从研究者、公益人到商人的华丽转身。
1999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的张巍,经过西北政法学院民商法学硕士学习后,2000年赴德国开始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公法学硕士毕业,博士候选,主攻方向是残障者权利保障。
作为少数研究残障者权利的学者,归国后的张巍,并没有选择体制内具备优厚待遇的岗位,一头扎进草根阶层和组织,在担任北京慧灵一家民间残障人社区康复机构的总干事之后,正式开启国内的创业。以其最擅长的残障研究和培训作为切入点,与国内近百家残障康复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又以民间行业协会的形式,在国际项目的促化下,在国内100多家民办残障康复服务机构中急速聚拢和树立起其个人的行业影响力,成为行业瞩目的风云人物。然后仅仅过去两年后,张巍突然放弃已经建立的公益成就,成立残障领域专业培训机构,再次令同行业瞠目结舌。
张巍的三级跳背后,一方面受到整体中国公益环境的影响,公益和商业界限模糊,法制不健全;一方面折射中国残障领域的现状,基础建设薄弱,专业能力低,野蛮竞争,市场需求大,发展远远落后于公益行业的其他领域;还有一方面也体现个人价值观的追求,是研究?是公益?是经商?如此迅速的完成社会身份的三个转变,无论是其个人有远见卓识的预见,还是顺其自然的发展,以及这样的转变对于残障领域的行业影响究竟几何,都值得长期跟踪和关注。
一名专业人士的发展轨迹,伴随着中国残障领域的行业成长,以及伴随这些成长所带来的个人名誉和利益的烦恼。张巍的2014年注定是激情的,而这份激情将把残障领域吹往何处,拭目以待。
最明星人物
这些年来,公益遭遇了质疑,明星全是争议。当公益界里有了土生土长的明星,围绕周遭的更是争议与质疑。如何呵护公众脆弱的神经,保护公益易碎的公信。2014,公益界同样不缺明星,希望也不缺思考。
王奕鸥
2014年的夏天,“冰桶挑战”这个兴起于美国,在中国迅速扩散、夹杂着争议与公众人物娱乐消费的公益游戏,“本土化”的最大赢家,在很多人看来,是这个有14个人的草根公益组织瓷娃娃。短短一周内获得了超过了去年年度总和的捐款,而数额还在持续增长。指责、质疑、攻击、也随之而来。
“非法募款”,“不能代表渐冻人群体”,“捐款用途不当”……作为瓷娃娃的领导者,王奕鸥在这个夏天的关注度,与一个绯闻缠身的一线明星无异。
公开信、演讲、公开招标……身处漩涡中心的王奕鸥,在媒体平台上,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回应每一波风浪。
捐款的使用,渐冻人的代表权之争……事情的走向,留下了重重悬念。不知何时,一个爆料,可能再度引爆公众的关注。
明星做公益,还是公益圈里有了明星,只要群体真正受益,所有人必将欢迎。可同样,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遇上失去了底线的网络“自由”,随时可能会给公益沉重一击。
最期待人物
不管为何,当你被推到某个位置,就注定背负上了某种责任与期待。因为这个位置,能够产生的影响太多。2014,有一个人,走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也就有了许多期待。
尤亮
2014年6月10至12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七次缔约国大会举行,来自145个缔约国、20个观察员国、107个非政府组织的约千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候选人尤亮当选。这是继杨佳在2008年入选该委员会完成其4年任期后,中国第二位进入该委员会的中国委员。
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是一个负责监督缔约国落实《残疾人权利公约》情况的独立专家机构。所有缔约国有义务向委员会提交关于权利落实情况的定期报告。委员会审查每一份报告,并对报告提出其认为合适的意见和一般性建议,还需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转交给当事缔约国。对于签订《公约》的任择议定书的缔约国,同时赋予委员会相应职能,使其有权审查涉及各缔约国被指违反《公约》情况的个人投诉。委员会通常每年在日内瓦举行两次会议。
尤亮现任中国残联国际部联络处处长,一方面由于其在委员会的任期尚未开始,另一方面其在中国残联系统内处于年轻干部序列,级别为处级,在联合国和中国残联的公开的资料中,从1997年开始,先后就职于中国残联国际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中国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北京奥组委、2009年再次回到中国残联国际部的他,并没有与之相关的言论与见解。
在委员会中,他会成为中国残障人权利状况依照国际共识发展与实践的推动者,还是中国政府在残障人人权领域,输出中国价值观,争夺中国话语权的代言人,对其能力和未来的贡献预测,充满神秘色彩,值得期待。
最忙碌人物
忙碌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一种是硕果累累。当一个人开始忙碌的时候,也就走到了岔路口。2014,这位仍旧忙碌的人物,不再是媒体塑造的英雄,也不再是争议缠身。我们好奇的是,她会继续无为,还是成功转身?
张海迪
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并以此创造了中国残障人30年不变的励志叙事模型。
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2013年9月连任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继邓朴方之后成为中国体制内残障人的最重要代表。同时,围绕她的争议与质疑,一直未断。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每一年度的中国残障人物评选中都鲜有缺席,虽然其于2008年正式担任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2013年连任第六届主席团主席,但并未能对残障事务发展有进一步的显著贡献。
2014年度,似乎张海迪开始转型,不再如过往般,只是一个符号存在。她在国际事务交流中的出镜频率显著增加,忙碌的身影出现在与康复国际各区域成员及领导人的频繁接触中。并于10月份当选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
康复国际于1922年成立于美国,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包括全世界残疾人权利和康复领域的主要组织和机构。此次张海迪的获选是担任中国残联主席以来,在国际残疾人事务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的第一个国际职位。繁忙的背后,是她即将做出的改变与贡献,还是身在局中,注定了继续无奈的碌碌无为,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年度公众教育事件
好的公众教育,绝对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也不是声情并茂地呐喊。只需要让公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你要告诉他们的,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和他们在一起。2014,有3124名残障人,和六千多非残障人,坐在了一起。
【音为爱演唱会】
2014年8月3日,一场名为“禅心乐沐”音为爱演唱会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上演,与其他演唱会不同的是,到场的1万名观众中,有3124名残障人士。演唱会主办方一加一残障人文化集团旗下机构上海一加一以超乎寻常的方式,第一次在上海公开亮相。这也是继2008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后,国内最大规模残障人参与的公众事件。中国大街上怎么看不到残障人士?这个被国内外人士反复问及的问题,在这场演唱会的2个小时内暂时得到“解决”。封闭的空间内,残障人与非残障人不分彼此,同为观众,共同聆听一场音乐盛宴。
邓朴方主席曾经说过:社会公众,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只是不了解。长期以来,残障人都被隔离在主流社会的生活之外,并非公众有意为之。因为历史原因,这样的格局已然形成。但如果没有行动,继续放任这种情况,残障人的生活状况,很难得到改变。他们缺乏的,是各种接触残障人的途径。实在的残障人权利,靠谱的公众教育,其实并不复杂。当数千名残障者与非残障者坐在一起,彼此真切感受对方的存在时,就是一堂充满温情与理解的公众教育课。
最具影响力事件
任何一次空前,都是对前人的致敬与超越。任何一次空前,其实并不想绝后。2014,中国民间残障人的声音,滚滚汇聚而来,一直会绵延下去,影响深远。
2014年的11月,在一加一残障人文化集团的创意和发起下,集合了残障人自助组织和家长组织等6家发起机构,在全国发起《2014·中国残障发声月》,用11月一整月的时间,遍及22个省、直辖市,31座城市,联合57个发声伙伴,开展87场活动。以“残障人发声,你听得见吗?”为开始,用“残障人发声,我听得见!”做为结束。中国残障发声月,第一次民间残障者及其组织的联合行动,第一次残障社群集体制造的传播事件,第一次系统诠释各类残障议题的全景图。
过往,国内各地残障人的活动多为单一维度的内容,其给公众或某一类利益相关者所呈现的残障议题是片段式的,即便在该领域非常专业,但依然无法系统性揭示残障人所处环境中的大部分议题,需要更大的主题或事件来烘托和展示这些系统性问题。然而,中国残障发声月将各地残障人机构或小组以共同的主题背景,集中和连续一段时间里,即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之处,各自发挥最为擅长或最有诉求的意愿、气质、风格,撬动本地资源,分别开展活动,又彼此学习,步调统一,共同行动,制造声音,系统呈现各类残障议题。引发政府、残联及社会公众的关注,促进与残障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改变
2014中国残障发声月,影响的绝对不是2014这个年份。它是中国残障人运动继2012年民间组织递交独立报告之后,又一时代的分水岭。给予残障者的,是支持与鼓励,给予非残障者的,是温暖与洗涤。从一个声音,二元对立,到越来越多投身残障领域的人与组织的涌现,中国残障发声月,是中国残障人运动走向多元与包容的开始与标志。而它的未来,每年的11月,必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残障人独立发声的标志性事件和庆典。当然,所有残障人更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许中国残障发声月不再存在,因为那时的环境,已不再需要我们去标榜。
年度争议事件
在当下多元碰撞的中国社会,一种声音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事件、一位人物存在争议似乎都已经成为常态,与之相关的利益群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即便再微弱的声音都在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发出。本年度残障领域的争议事件,选取来自残障社群内部、残障社群与社会之间的两个事件,试图通过同一事件下,摆明各方不同的观点以及争议点,探索共识达成的过程。
残障社群‐【盲人高考第一人白卷风波】
六月七日,视障者李金生使用盲文试卷参加了普通高考。由此,他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盲文参加普通高考的视障者。但因为这位视障者本身不会盲文,所以考试几乎交了白卷。消息一出,在视障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观点之一:李金生和中国所有的视障者同样有参加普通高考,进入普通大学读书的权利。尽管李金生考试的过程并不完美,但不能磨灭他在权利争取上的突破意义;
观点之二:争取权利无可厚非,但不能急功近利。尽管高考交白卷只是李金生的个人选择,不能代表其他视障者,但却可能造成人们对这个群体能力的误解。这样的维权过于极端,损害了视障群体的公众形象;
对于视障群体来说,该怎么争取参加高考的讨论可能很快就会过去。然而对于整个残障群体来说,如何争取权利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即便是在残障社群内部,但这样的讨论,必将让残障群体在争取权益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公众倡导‐【为盲胞读书】
《为盲胞读书》是腾讯微信团队,利用微信创办的公益项目。通过朗读微信提供的文字,每人为视障人录制一分钟音频,以满足视障群体的阅读需求。项目通过微信、微博的推广,以及众多明星加盟朗读,吸引了众多公众的参与。然而,对于该项目的广告宣传和实际意义,在项目方和部分视障者之间却产生了一些争议。
部分视障者认为:项目的实际意义不大。作为为视障群体服务的项目,视障者根本无法无障碍访问《为盲胞读书的》微信服务号。另外,即使能把若干个一分钟拼接在一起组成一本书,听一本十万字的书,要切换三千多个声音,也是很难接受的。所以,项目事实上只是满足了志愿者的需要,而没有太多顾及视障者的需求。
项目方观点:《为盲胞读书》,会通过专业的盲人机构把网友录制的音频送到全国盲校。另外,本项目通过微信平台吸引了众多公众对视障群体的关注。所以项目不只是为盲胞做一件事情,而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件事情让更多人关注视障群体。
“为残障人服务”在过去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也就是说,只要是为残障人服务,一般不会被质疑,特别是受益者,出于保护爱心和善心的目的,更不会质疑。然而《为盲胞读书》这次,却直接遭遇了受益者的质疑。如何既让受益者真正获益,又让志愿者得到良好的体验,质疑足以让众多面向弱势群体的公益项目反思。那么,更大价值在于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彼此的倾听,这本身就是一次积极的公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