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角度怎么看待目前社会救急难的事。首先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基本上每天在微博上有十几万条类似于求助的微博。为什么微博上有这么多的求助微博?
经过调研,流动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享受到社会救助福利。因为急难就是又急又难,这个时候他们想到微博可能是释放声音的地方。这时候找记者和媒体也不会采纳他。他觉得在微博发出的声音可能很微弱,但是可以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发现了这样的需求,并且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需求。如此大的需求量,如果新浪微博不做,会形成两个结果。第一个是对国家不好。第二个是对微博不好。过多的负面求助的消息,对于企业也无法带来正能量。所以从企业角度来说,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新浪微博做了自己的微公益的平台,当时的初衷就是解决在微博求助的人。
目前,这个平台上线已经两年多,在在这个平台上,大概项目数已经超过了12000个项目,这些项目不是微博平台做的,是这些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去发起的项目。值得庆幸的是,微博上的用户非常有爱心,这12000个项目,大家捐款超过2.2亿。中国的现代公益应该依托于基金会和公益组织来做,现在微博已经与88家公益组织合作,一起共同消化这些公益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一些故事。有一些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在微博上会用自己的身份出现。比如说一个人,个人捐款超过一千万,也就是半年的时间。可是谁都不知道他是谁,这个人捐了五千多次,他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微博后台发现,他每天下班前,5点半左右,每天捐款,就在那个时间点上。
互联网企业做慈善是所面临的的困惑。有一个汶川地震的抗震英雄,他家里也出事了。他自己掉进了坑里全身烧伤。可能有一些政策的支持,有一些社会救助的政策扶持但是在互联网上需要给大家一个机会。当时是央视新闻发生了这个事,他们给抗震英雄发起了一个项目,我记得是头一天晚上发起的项目,第二天早晨这个项目募集了23万。但是也出现不可预测的项目,因为在凌晨的时候这个人去世了。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钱怎么用?这是定向捐款的项目,所有的捐款人意愿,希望捐钱治疗这个英雄,这是给我们留下的疑问。我们想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因为它具有未知性。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公益原则,应该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这个案例是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项目,维族女孩重病,效果也很好。因为有几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少数民族的女孩,第二在微博上,对一些漂亮的女生,大家第一感觉应该帮助她。几年前,大概2012年5月份,在微博上有一个女孩得了白血病,但是她后期病逝了。当她刚出来的时候,媒体有很多声音质疑她?你有没有得病,你家里是不是穷,甚至这个人是不是存在,是不是炒作的。这个事经过几轮媒体报道之后,发现她家里的确很穷,她自己的确需要帮助,而且她自己曾经几次想放弃自己,她在微博都开始写自己的最后的生命日记了,这时候激起了大家的同情。
当时我们跟协和医院商量,医生说这样的病,治疗费用不能低于100万,否则没有办法治疗。当时我们联合中国青基会为她发起的项目,不到三天的时间,为她筹到了100万。但是治疗周期很长,大概第十个月的时候,已经花费60多万了,最后一段时间,钱没有花完,还剩30多万,人过世了。2012年的时候,我们在后台跑数据,白血病的提及量特别多,甚至全是青少年。当时我们跟青基会做了另外一个项目,青少年白血病的救助情况。从原来个案的救急,变成群体项目的关注,当时委托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我们这个青少年白血病的情况筹了273万,从个案变成了群体。得白血病的女孩去世以后,又将这个钱捐给了青少年白血病基金会。所有的病人可以向北京市新阳光申请这个项目,同时告诉他们有哪些可以申请,然后在这上面再做一个项目,还缺多少,有目的性,有目标性的帮他筹集最后的治疗基金。
有的时候白血病几千块钱也可以做治疗,需要一个甄别,需要档案的梳理,这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形成的机制,目前这个机制运转是顺畅的。从新阳光发起的项目来说,非常受欢迎,因为体制非常的健康。
这个是老年人的项目,这种项目也能唤起不同人群的关注。这个老奶奶用自己的手艺生存,我们觉得在平台也能唤起一群人对她的帮助,花了几小时就筹到款了。
这是河南的案例,最美小学生,小学生挽救其他的个人,自己被撞了,现在已经恢复过来。这样的案例在我们中间能发现,我们发现一些微博里面美的东西,善良的东西,唤起大家的同情心。
在救急难中要出现快发现、快救助、快见效,我们按照互联网的方式做,发现快,项目发起快,第一时间告诉所有捐款人。
这是四川保鲜膜男孩项目,这是厦门的案例。电梯宝宝案例,这是社会争议性的问题,有争议性才会有关注。
现在我们遇到了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么多事件出去之后,公众的眼泪指数越来越高,很多人发现救急难比的是谁最惨。第二,那么多惨的,他心里特别难受,影响了他自己的心里感受。第三,我们原来的受助人,他的家属,他的亲人,因为把互联网当成了救命稻草,甚至骚扰人,不停的向不同的人救助,每天发微博,@所有的人,你帮我,救救我。我们觉得这个是不健康的,不持续的。回头想想我们救急难的工作。因为我们在公益上有很多信任的问题,很多项目是否真实。我希望把真实的救急难的案例推送出去,这可能需要跟本地的媒体,或者本地的公益组织合作节了真实性的问题。
第二个是快速的问题,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通过手机给大家捐款,可以通过互联网知晓这个信息,快速完成自己的公益行为。
第三个是透明的问题。每个捐款者是否知道自己的钱被利用,是否到达受助人手了,受助人是否反馈信息了。
我们希望在试点的区域内,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感,可能是发起者,可能是传播者,可能是捐助者,因为这个符合民间公益,草根公益,因为现在我们需要人人参与公益,了解公益,我给他一个机会,微博可能是一个机会。
救急难的互联网思考,第一解决真的问题,第二个快的问题,第三个是乐的问题。我们要解决救急难的真实性问题,第二解决救急难的效益性,第三解决救急难持续性的事。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如何更好的衔接。我们希望微博能够实现救急难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