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教育日
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在纽约总部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教育日的第73/25号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International Day of Education),以纪念教育为推动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第一个国际教育日定为来年(2019年)1月24日,也就是今天。
国际教育日的确立,也是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所做的努力,联合国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包括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以及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私营部门、个人等共同庆祝国际教育日。
同时,该决议明确了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生产力并增加经济增长潜力、有助于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及增进性别平等。
决议说:“必须努力确保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和远程教育,包括技术和职业培训等各级教育机构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以便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获得充分参与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所需的知识技能。”
(图片来源:联合国官网)
该决议草案的发起者之一,尼日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及常驻代表——蒂贾尼•穆罕默德•班德(Tijjani Muhammad Bande)呼吁所有相关方都应尽可能以最佳方式为全世界公民提供教育保障,教育不仅是一项人权,而且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班德说:“每个人都同意教育值得花一天时间思考。”
◢ 包容公平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进程
可持续发展目标4(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是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四项,内容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其中明确指出:包容教育“侧重所有学生——特别是因不同原因被排除在外或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学生——充分和有效的参与、无障碍、出勤率和学习成绩”;包容公平教育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进程。
教育的重要意义自不必多说,它是改变命运的基石,是消除贫穷的手段。但如今,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2.62亿儿童和青少年没有机会完成学业;他们因贫困、歧视、武装冲突、紧急情况等不同原因被迫辍学。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指出,移徙和被迫流离失所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大城市中的孩子和家长们享受着“疯狂的黄庄”般过盛的教育资源所带来的烦恼;
同样有像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一样的248所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正通过“一块屏幕”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劝一中的学生直播上课。图片来源:冰点周刊)
当然,还有另外4万余所小学、3千余所初中和33所高中的618万学生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消失在中国的农村中……他们要么早早走向社会,要么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下的牺牲品。
学校和学生的消失,源于教育资源的流失,根据中国教育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至2017年,乡村教师数量由371.64万下降至312.43万,流失率达16%。
不可否认,充分利用发掘现代科学技术是消除城乡教育沟壑的重要手段,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快就会看到VR及AI技术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但仅仅依靠冰冷的科技,绝不是包容和公平教育的保障。
◢ 国家的文化水平由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决定
国家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副主任马凯同志在“2018年儿童权益政策发展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曾讲述过比利时政府解决吉普赛儿童教育的故事:
吉普赛人在欧洲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长期文化传统就是游离在整个社会之外;没有工作和定居的概念;一家人一辈子就在“大篷车”(如今升级为房车)里度过;在一个地方居住超不过三个月;政府档案里甚至没有他们的户口记录。即便如此,比利时政府还是想到了办法,解决吉普赛儿童上学的难题。他们把教室“装进”一个移动的集装箱内,把集装箱拖到吉普赛人集中定居的营地,定期派送老师去集装箱给孩子上课。
(梵高作品:吉普赛大篷车营地,现藏于奥赛博物馆)
当然比利时政府的办法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还有待考证,但至少,他们不放弃弱势和处境不利群体受教育权的态度,以及努力尝试各种创新手段解决问题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不应该是大城市精英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而是由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所决定。如何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放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上,如何使更优质的师资力量深入边远山区,如何让教育成为打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利器而非其产物,这不仅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帮助,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指导。
今天,值得花一天时间去思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