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那么一种东西,有它的时候你不会在意,没它的时候你爽然若失。今年中秋节,很多人就遭遇了这样的情绪:以往每年都发的月饼,今年忽然没了,连月亮都好像不那么圆满了。
有官媒及时发表评论说,中央的八项规定,反的是三公消费,而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中秋节的二斤简装月饼没了,妇女节女职工的体检也没了,基层职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年终福利也“名正言顺”地不发了,这些现象都是歪曲中央的反腐本意,是“和尚念歪了经”。
道理讲得很对,也很合老百姓的胃口。但如果顺着这个逻辑仔细地想、深入地想,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北京一家化工集团当个小科员。收入很低,但逢年过节都有点福利。印象很深的是,单位每隔一段时间都发冻肉,一大块肉被塑料薄膜裹得紧紧、冻得结结实实,像一颗炮弹。为了这些冻肉,我不得不专门去买了一个冰箱,放在借住的工厂宿舍里。又因为不经常开火做饭,总有很多肉吃不完,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我就很困惑,为什么单位宁可发肉也不发钱呢?难道大家都迷恋带着炮弹回家的充实感?
后来,又听说了某电视大台的很多笑话。该台职工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要用报销的方式来兑现。如果你在北京西站看到有人找乘客索要旧车票,千万别以为人家是黄牛党,他们其实是电视台的编导。这同样是很奇怪的现象,那么正规的单位,那么堂堂正正的工作人员,却要到处搜索发票。钱多得要命,怎么就不敢名正言顺地发呢?
说到底,这些现象都是由极端落后的薪酬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变态的个税制度所造成的,是典型的改革不到位的结果。
有的厂家借八项规定之名,行削减职工福利之实,对这样的奸商,只能加以鄙视。但现在人们所谈论的所谓“正常福利”,其实相当一部分都带有冻肉炮弹的意味。它虽然以福利的形态存在,但并没有法律和制度依据,只是因为长期这么干,让职工形成了习惯和期待而已。一旦这样的福利被取消了,人们就感到不适应,就会牢骚满腹、编出各种小段子来挖苦嘲弄。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福利,小到月饼、洗衣粉、手纸,大到购物卡、健身卡、体检卡,其本质难道不是集体性的腐败吗?在机关单位大量购买福利的同时,又滋生了多少其它形式的腐败呢?这难道不在八项规定约束的范围之内吗?
人们对取消月饼感到不满,并非有多么迷恋月饼的滋味,只不过从月饼的消失中感受到了福利被摊薄。月饼是一种暗示,一种身份标记,甚至是对低薪酬的一种心理补偿。拿到月饼的人们,以节日的名义得到某种抚慰,其实并没有多出什么。甚至可以这样说,月饼是扭曲的分配制度的麻醉剂,让人们忘却了真正的不公正,忘记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要想弥补月饼消失所带来的丧失感,不是呼吁单位继续发月饼,而是应该呼吁健全职工福利制度,把那些该得的职工福利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中间阶层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比如说,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去,大部分机关单位都用灰色福利来补齐,结果造成了公共开支的混乱和腐败的滋生。灰色福利取消之后应该怎么办?就应该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让他们不想贪、不愿贪、也没必要贪。如果公务员没法靠工资过上体面的生活,却还要他们保持清廉,那实在不符合人性。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吐槽一下现行的个税制度。近十年来,国家多次调整个税起征点,但每次都是抠抠唆唆,一幅与民争利的样子。很多专家学者都论证说,现行的个税制度不但起不到二次分配的作用,反而是在逆向调节,即收入低的人纳税多、收入高的人纳税少,遵纪守法的人纳税多、偷奸耍滑的人纳税少。但有关方面就是听不进去,反而要给大家讲各种大道理。他们不知道的是,不合理的个税制度给中间阶层所带来的剥夺感,远比取消月饼要强烈的多。有什么道理一直拖着不改革呢?难道个税制度也是所谓的深水区?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月饼已经不是那个月饼了。没有人真的希罕那“二斤简装月饼”,人们真正渴望的是来自制度的体恤,是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
让月饼见鬼去吧,先把个税制度改了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