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以被管理者的名义设立社会组织,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问题,一些社会组织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圈钱,截留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加重基层与企业负担,还是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 ,政府部门亟须深刻反思,并拿出实际行动。
1月16日,审计署发布今年的一号公告,首次提出了“一些中央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和所属单位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国家卫计委主管的中华医学会等 33个社会组织和医管所等 9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力,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表彰、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超过17亿元。(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从“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违规举办“中国房地产年会”,到“中爱联”违规进行“共和国脊梁”评奖,再到中华医学会等 33个社会组织违规圈钱……“国字号”社团敛财丑闻不断重演,令人唏嘘不已。
学会、协会本是民间社团组织,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态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一些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例如,中华医学会背靠的是卫计委这棵大树,驾驶员协会的后台是交警部门,给个体劳动者协会撑腰的是工商局。医院、医药企业也好,驾驶员也好,个体户也罢,他们顾忌的不是学会、协会本身,而是这些社团背后的政府部门。
无论是中爱联,还是中华医学会,其合法性与公信力来源于政府部门。许多社会团体虽不是正规的国家机构,却充当了二政府、三政府的角色,利用挂靠政府的优势,间接行使了部分行政职能,甚至做了政府想做又不方便做的事。由于有国字号“虎皮”护身,它们往往还可以规避法律监管。再加上全国70%的市县没有专门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无力监管或监管不到位情况较为普遍。有调查表明,一些社会团体依托权力乱办培训班,乱办评选活动,乱收费的现象比较突出。乱收费已成为一些挂靠官办社会团体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政府部门的“徒子徒孙们”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政府的畏惧、信任心理圈钱创收,有的社团组织俨然成了政府公信形象的破坏者、不法商家的帮凶。
政府部门以被管理者名义设立学会、协会等社团,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社团利用政府的影响力,采取乱收费、未经批准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有偿提供公共信息等方式圈钱,截留中央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给基层与企业带来负担,还是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
对此,政府部门理应反思,要拿出实际行动管好下属社会组织,如不允许在职公务员在行业协会兼职,让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在笔者看来,不仅被曝光的中华医学会要整改问题,民政部要规范社团登记与监管,所有学会、协会都要去行政化,所有穿官方外衣搞权力寻租的社会团体都应进行整顿。严管各种增加民众负担、伤害政府公信的社团组织运作,让它们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