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公益和商业被认为是两个水火不容的领域——公益无私,商业逐利。但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两个领域竟然越来越融合,有人用公益的方式做商业,也有人用商业的方式做公益。
5月22日,瑞森德、共益巷、瑞创意创始人兼总裁段德峰,和美国企业家、设计师、作家、慈善家、TOMS鞋的创始人Blake Mycoskie做客第36期京师公益讲堂,围绕“商业模式如何变革传统公益”主题,与现场近200名学生和业界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半路出家只为内心一份感动
“我从18岁开始工作,做了整整8年的销售,卖过不同的东西,电焊机、家具、月饼、饼干等,后来为了挑战自己,就去北大学法学院读了法学硕士学位,顺便考了律师资格证。之后的事情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做记者、到乐施会香港,参与创办了一家基金会,再到后来创办了瑞森德。”开场,段德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打开了话匣子。
据段德峰介绍,瑞森德是2009年注册的公司,为因特尔、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提供战略咨询,帮助商业公司赢得更多的公众支持。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设计公司瑞创意、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共益巷两个独立的公司。
互联网,本质在于消弭信息不对称,公益信息平台对传播公益行业信息、提高行业间资源流动尤为重要。自从创办共益巷这个为公众提供海量公益机会的互联网产品,段德峰每天凌晨4、5点才能入睡,但他却觉得动力十足:“因为当别人问我去哪里找志愿者的信息、去哪里找一份公益的职业时候,我就知道共益巷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平台。”
同样,也是半路出家、用商业做公益的TOMS的创始人Blake Mycoskie更是从学生时代已经开始创业,从EZ Laundry到Mycoskie Media,再到TOMS已经是他的五次创业经历,可谓“创业达人”。
2006年在阿根廷的一座小村庄里,Blake Mycoskie 与一群当地的孩子成为了朋友。他发现那里鞋子稀缺,孩子们的双脚得不到保护,而且没有鞋就不能上学。由此TOMS正式被创立,取自于Tomorrow"s Shoes (明日之鞋)。还开创了独特的“One for One”模式,即TOMS每售出一双鞋,就会为亟需鞋子的儿童免费提供一双新鞋,而这个模式同样用在TOMS的护眼行动和净水计划当中。
同样是做公益,有人成立基金会、有人成立民非,而段德峰和Blake Mycoskie不约而同采取了成立商业公司的方法,这样的共识与优秀的商业机制密不可分。
在TOMS成立之初,Blake最纠结的问题是“当小朋友的脚变大后,是谁会送一双更新的鞋给他们?”很显然,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很容易因为捐赠链的断裂出现而无法赠鞋,无法使更多的小朋友受益,具有多年商业创业经验的Blake决定,即使做公益,也要“用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模式去做。”
公益机构常常主张是为某个使命而存在的,其实深究起来,一些商业公司对环境、对知识消减、对整个人类文化融合的贡献,一点不比公益机构少,因此,从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上,公益和商业是没有区别的,甚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使命,比那些最伟大的基金会的使命更加崇高,也更加重要。”段德峰谈到。
商业公司具有很多天生的优势,第一,在财务和管理上更精打细算;第二,重视人力资源、人才激励机制,更能挖掘员工的潜能。第三,更有产品经理的精神,可以做到极致的产品体验,发现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强。
“当今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在诞生,为了公益而商业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我相信商业的方式、效率以及它这种人才激励机制,有可能让我们公益领域激发出新的活力。”段德峰说。
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策划公益项目
如果把公益和商业拆开来说,公益人是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企业家则是世界上最能创造价值的人。当这两者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其最佳的职业定位无疑是产品经理,而公益领域最需要的也正是具有产品经理思维的从业者。
“中国特别缺少产品经理思维方式的创始人,现在更多创始人其实都是土豪,或者说是技术专家,而不是产品经理。”段德峰提到。
现今的公益行业存在大量高理性人群,他们会设定既有的规章制度推动工作,但是这些精密的流程设置往往让人们忽视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而具有产品经理思维的公益人会抛掉刻板的规章制度,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带着一个感念,对产品的包装、定位、造型、营销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比如就像TOMS鞋一样,本身没有任何做鞋经验的Blake,却能把鞋做成”让穿上TOMS鞋的人有一种幸福感“,除了鞋子蕴含的故事外,鞋子本身的设计、材质等细节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极致体验思维在起作用。当一个公益项目做成所有人都愿意参与、参与后都愿意成为其品牌代言人时,只能说未来必然是得产品经理者得公益。
说到变革,必定抱有去旧迎新的决绝,用商业模式变革传统公益、用商业的模式来经营公益说起来简单,但对于已注册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变革似乎如拦路虎一样,非常棘手。
其实,任何伟大的目标化大为小,落实到具体操作当中,一点一滴都能改变。“变革”并非很难,更多的是要用商业的思维方式帮助传统公益进行变革,以绩效的方式来领导组织发展、更低的成本去筹款、更多的成本去营销组织的品牌,甚至包括改变开会的方式、使用新型邮件管理系统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层面的变革是很容易实现的。
“我觉得公益领域现在很大的问题是没有很多合格人才,而且许多公益组织更多地去抱怨社会、大学没有给他们培养人才,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内部本身没有建立很好的人才培训体系。“段德峰说。
企业认为最宝贵的应该是人才,招到人才很重要,留下人才更重要。如果非营利组织能够学习商业公司人才管理体系来训练、培养他们的员工,融合非营利组织非常美好的初心,将对吸引、留住员工有很大帮助。
助人者人恒助之TOMS的成功之道
对于前来参会的听众,Blake Mycoskie也分享了9年来积累的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一,只要企业有一个很清晰的使命或者目标,企业的消费者群体或客人,反而是经营的推动力。他们会很赞同价值观,主动到全球各个地方推广公司的产品,而这种分享往往总比公司花很多钱去做营销更有效。
第二,企业需要好的人才,但留住比招募更重要。如果公司可以做到并非只为了利润去经营,而是一种社会利益在推动,那更容易获得员工的肯定。
第三,无论你是以个人身份或者企业身份,让全球你身边的人都知道,你希望改善人们的生活的话,突然你身边的人很热情想要去帮助你,包括媒体平台、合作伙伴等,TOMS的成功也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