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真的毒害了大凉山么?

 

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真的毒害了大凉山么?

环球时报说的你信么?

 

       环球时报一篇《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穷,中国为什么还花钱办奥运?》被广为转载和传播。该文列举了非常多的数据,似乎让人哑口无言:

       在给大凉山扶贫方面,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更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这两个问题被文中大量的情绪所淹没,谁也没细想问题的责任方应该是谁的。当然,本以为这事就告一段落了,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娱乐活动了。

       没想观察者网又爆出一篇《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第二页:慈善在让凉山饮鸩止渴》(在传播的时候,题目被改成《投钱这么多为何凉山仍然穷》),该文作者引用“网友”的言论说:

       “大凉山脱贫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情怀彻底葬送,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西方公益NGO及其代理人在第三世界渗透并摧毁当地社会自组织能力,从而使贫困地区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复的无数案例的一个中国注脚。”

       这一段愤慨激扬的文字,就差被总结成:大凉山没有脱贫,就是怨你们这些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你们这些傻X让大凉山人民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覆。 这种逻辑已经把“中国逻辑”提升了几个台阶,却又把队友《环球时报》的脸都打肿了。

       诸君请回头看看环球时报所列出的数据:在2007-2012年这5年来,(当地政府)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钱再多,也不可能超出276.5亿元这个范围,照观察者网的逻辑,难道是因为这些投入让大凉山的贫困地区陷入了万劫不覆么?

       而众多的NGO们的工作方法其实比“276.5亿元”要无聊多了:NGO一般都先做基础调查,看看哪里需要帮助;然后开始立项,面对洋大人们的质询;再然后开始培养当地人才,还要小心翼翼地和当地政府相处;再然后才开始做一些项目,诸如:预防艾滋病教育、儿童健康、妇女健康、青少年职业教育等项目。请问,这些项目是如何“毒害”凉山人的?

       在经过公益慈善立法在华“发展”的这些年,所有的公益机构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政府的准许下行事。大到上千万的项目,小到“给一个村的妇女提供免费体检”,都需要批准。试问,在如此框架下,大凉山还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毒害”得万劫不覆的话,谁最该被打脸?

       回到贫困的痛苦之地。随着我对凉山的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这是一片绝望之地。从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到无处可以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加上一下子从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社会的落差,几无希望存在。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浮华、虚无一经涌入,就会以毒品的形式侵蚀那里的年青人。

       十年前,我的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你给怒江的一个农民200块钱的化肥,他转身就卖掉拿去喝酒。当时我们的反应是哄堂大笑,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今天再一回想,其实非常简单:在这种绝望的生活里,能见到明天么?还不如一醉。再去想一想,“反正我们这么穷,会有人给我们钱的”。看到这里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么?并没有。

       事实上对于贫困的根源,联合国和学术界早有定论:贫困是机会和机构不平等的结果,是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的表现。

       长期致力于凉山发展研究,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候远高教授亦撰文指出:

       “当地持续贫困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缺失表现在凉山彝族农村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文化边缘化表现在彝族乡民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和冲突,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即使能到城市打工,他们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很可惜,这些理性之言不被多少人看到,NGO、洋大人和小清新反而成了嘲笑的对象。因为正是他们,傻得要命地,不断地给这些处于穷困中的人予以资源。

       嘲笑之后,请不要忘记,并不是NGO、洋大人和小清新把这些穷困的人置于穷困之地,因为在他们穷困很久之前,还没有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到来。更何况,NGO们并不纯粹只是给资源,在越来越讲究工作专业性的今天,通过外界的介入支持,当地人民自力更生,亦是不少NGOer持续努力的工作之一。

       所以,即使NGO、洋大人和小清新们的做法效率不高,但在公义上,他们不是天然的责任方。从十几年前台湾女子张平宜投身四川凉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创立希望之翼协会,到中央民族大学老师候远高回报家乡设立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开启了外界对凉山贫困问题的认识,在十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本土NGO加入当地发展援助工作,扶贫、教育、防艾,他们扎根凉山,一点点的推进,这些看不见的背后努力,恰恰是改变的希望之所在。

 

 

本文转自NGOCN原创,作者:小刀周远,Blogger,exNGOer。如需转载,请点击本行文字进入原文获取授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凉山  大凉山词条  毒害  毒害词条  大人  大人词条  清新  清新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  
公益

 也谈教授“危害有别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强奸良家妇女要比强奸陪酒女危害性大”(后修正为:强奸良家妇女比强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的观点在网上抛出来后,几乎招来一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