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这部手册是写给谁看的呢?
首先,笔者推荐给那些刚从学校毕业,工作零经历亦无太多公益实践经验的年轻人(简称“小白”)翻阅。
其实,在撰写这部册子之前,笔者以为让“小白”代表NGO到企业找项目,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认为他的经验值达不到。然而,不经意间与大学刚毕业的W闲谈,得知他所做的事情,以前的观念得到了颠覆性的转变。
这里先分享一下关于W的真实故事。
初见W,是在两三年前,他给人的印象是内敛寡言、踏实肯干。大学一毕业,他进入国内一家颇为有名的本土NGO,接手一个有关化学品,特别是宣传汞的不当使用存在危害的项目。几届前任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定期汇编和递送电子杂志、在北京某社区给市民办几场讲座、与医院合作发给病人电子温度计等。照此执行就可以。然而,他开拓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他促使这个项目走进了两家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融入企业社会责任(CSR)的部分中,不仅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员工,而且还与其中一家跨国企业合作并拿到资助,将项目推广到中国西南部的一些社区。如果说这个项目以前是以徒步的速度在前行,那么现在有了企业的助力,分明是坐上动车在奔驰。
W介绍说,他总共谈过十几家企业,最终谈成的有二三家。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谁也不是一开始就如行家里手,把一切事情摆平,而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不懈努力,补足经验值匮乏的短板,才取得如今的成果。随后,笔者会将其成长的点滴感悟渗透到这部手册里。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部手册?
目前,在国内,NGO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尚不普遍。说到做公益,企业主要由CSR部门直接去推广或与政府合作;NGO则从基金会那里申请项目及资金。然而,NGO需要与企业携手,因为企业家有创新意识,具有在有限资源内开展无限事业的可能性。同时,NGO以富有创意的想法、有效的监督和专业的建议,引导企业执行CSR项目。一些NGO已与跨国公司并肩探索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题,探索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实践证明,企业和草根NGO的跨界合作,彼此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深入合作不只是资金的支持或者资源上供给,而是双方的共同繁荣及发展。
伴随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企业两方力量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依靠社会及私人捐赠的NGO组织已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第三级力量,正在将与企业的合作作为其组织的战略之一。NGO要与企业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三方的联手,才可以真正可持续意义地解决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小白怀揣着为社会尽一份力的梦想进入NGO,直面他的挑战是开拓NGO与企业的合作机会,换言之,从企业中挖掘资金和可行性项目。
本项目的执行方中国发展简报长期致力于通过独立、客观和真实地观察、分析报道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动态和热点,推动中国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发展。我们认为,公益组织迫切需要打破自己的“小圈子”,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跨界沟通、互相了解,寻求把握发展机遇以及应对挑战的共识,甚至创新合作的机会。感谢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的远见和支持,资助这个项目得以实施。这个项目从动议到反复讨论、开始实施,到如今有了一本百问手册呈现在读者面前,得益于诸多致力于搭建公益组织与企业沟通与合作桥梁的同行、CSR从业者、相关专家的支持,再次一并致谢。
基于对一些NGO的资深人士和从事过公益项目的国内、外企业代表的访谈,并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信息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探索性研究法等。主要针对公益组织如何在企业当中寻找合作伙伴,积极交流沟通并开展有益于社会的项目过程中的难点要点剖析探讨,以求将融汇的经验方法深入浅出的一一呈现。笔者汇总了一些NGO与企业合作中常见的主要难点和问题,以一问即答的方式呈现,旨在能够让小白这样的新手菜鸟从中获得一定启发,掌握到一些基本要领,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在未来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开拓出新的合作领域。
在NGO里,还有一些小白,即多年辛勤工作,但苦于一直没有筹集到资金或谈成项目的伙伴,也许这部手册的一些内容可以让他们转换一下思维方式,给工作带来不一样的气场和突破。
希望更多的小白能够通过这部手册或多或少得到一定的启发和收获,在从事公益事业的道路上,经过一番努力迅速成长为一个个“W”——NGO中的骨干。
本册主要涉及的人物类型及关系:
小白——初涉NGO的菜鸟,即刚从学校毕业,工作零经历亦无太多公益实践经验的年轻人,还有在NGO领域工作多年但一直没有筹集到资金或没有找到合作项目的从业人员;
老王——一家草根机构的老大,直接领导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