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政策环境的逐步开放和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公益行业近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公益领域的资源逐渐增多,公益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2011年,中国发展简报发布《数字背后的“秘密”——NGO人员招聘分析》[1],对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内,在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简称“简报网站”,www.cdb.org.cn)上发布的各类机构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统计。今年,简报再次对该网站平台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统计,汇总2014年1月1日至8月29日的招聘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三年前发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以管中窥豹,观察公益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于人才招聘方面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一、整体数据分析
2014年1月至8月29日,共有713家机构在简报网站发布了5246个职位信息(为了方便统计,招聘数量为“多名”的,统一折中按5名来处理)。从图一中可以看出,除去2014年1月(包含春节假期),其余各月每月招聘职位均在600个以上,在六月更是达到了846个,二月则在其次,这可能与六月是各个高校的毕业求职季有关,春节后的二月则是一般行业传统上的跳槽旺季。
在2011年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11年一年的招聘职位数为2133,这个数字已经是简报网站上2002~2005三年的招聘职位总量的3倍还多,而到了2014年,仅八个月的招聘职位数量就远高于2011年全年总数。为了能更直观的显示此发展趋势,我们将2011年和2014年的招聘职位数量处理为月平均数进行对比,从图二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短短三年间,增幅高达268.5%,反映了公益行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招聘职位分析
1. 招募职位类别分布
我们常常说目前中国的NGO发展是以项目导向为主,因为项目能最直接的带来资金和资源支持,从2014年前8个月招募职位类别比例来看,事实的确如此。
从图三、图四可以看到,2014年1~8月间,各类公益组织(或企业CSR部门等)招聘项目人员超过7成,表明大部分NGO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执行上。媒体则成为行业需求第二的招聘职位,很多机构逐渐意识到只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好的传播自己的声音,扩大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为NGO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声平台,从之前被动等待传统媒体的报道,到现在可以自己为自己“代言”,这一变化能让机构更好更全面的展示自己的项目,也更有利于筹款、品牌推广等后续工作的推进。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而腾讯微信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定向传播。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或基金会,不惜设立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团队专门制作、维护微信账号,结合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有趣的配图、丰富的动画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但对相对草根的组织来说,在缺乏资金或人员支持的情况下,想把微信账号经营的引人入胜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目前不少机构虽然也有自己的微信公共号,但是粉丝并不多,所推送内容的阅读和传播量都不是很多。微信看似入门平等,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在有资源和没资源的机构间还是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差异。
此外,对比2011年的数据,不难看出,公益行业的职位类别更加细分,从早期的一人兼多职到设计专职岗位,财务、管理等岗位开始从行政中独立出来。但是从具体数据来看,整体上能提供专职的行政、管理、财务的职位数还比较少,更不用说像IT运营、筹资等发展型职位。
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力的禾邻社与万科基金会知识产权纠纷案持续两年,于2014年尘埃落定,让很多机构意识到设立专门的法务人员职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受限于资源和资金的压力,大部分机构还是不具备建立健全法务部门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提供“法律职位”的公益组织还是以从事法律援助的机构为主,除了一些国际机构和规模较大的国内组织,很少有草根NGO设计专门的与法律相关的职位。2014年3月,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发布了《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调研报告》[2],在选定的70个公益机构样本中,有法务人员的比例非常低,很多机构内专职、兼职、志愿者这三种类型的法务一个都没有。报告中还显示,民间NGO的主要法律纠纷发生在合同、知识产权、劳务用工和机构治理与依法经营上,法务人员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机构发展的隐忧。
2. 职位级别分布
人力资源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充满朝气、处于上升期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呈现“金字塔型”,能够吸引大量的初级人才进入行业,足够的中级人才推动行业发展,尖端的高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
因此,除了实习生/志愿者和兼职外,我们将2014年1~8月的招聘的5246个职位划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来分析公益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位级别的划分标准以职位名称和工作经验年限相结合:机构法人代表、秘书长、项目总监/经理、高级研究员等,或要求工作经验年限在5~10年或10年以上的职位为高级;项目干事/官员、行政支持、财务出纳等,或要求工作经验年限在3~5年的职位为中级;项目助理、行政助理等,或要求工作经验年限在1~3年的职位为初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机构对于不同的职位名称划分的层级也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则以工作经验年限要求为划分标准。
根据图五可以看出,目前公益行业对中级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达到了三级人才需求中的40.3%,初级人才和高级人才需求量相近,各自约占三级人才需求的11.0%和10.1%。整个人才需求呈现“橄榄型”而不是“金字塔型”,这与我们之前分析的公益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不符。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公益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将很多初级职位的工作分解给实习生和志愿者承担,在2014年前八个月的招聘职位需求中,公益机构对实习生/志愿者的招聘数量占到了所有招聘职位数量的38.6%。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对公益行业都非常有兴趣,愿意在课余时间到公益组织做实习生、志愿者,有些人毕业之后还愿意进入公益行业工作,成为全职公益人才。鉴于此,我们将图五修订成图六,由图六可以看出,当实习生、志愿者加入到初级职位中,整个人才需求就更接近一个相对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
当然,实习生、志愿者在行业大量出现,也意味着公益行业的人才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南都公益基金会、壹基金、阿拉善SEE等8家机构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14年慈展会上发布的《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3]显示,公益行业的人才流失率依然很大,而且更多是向行业外流动,薪酬低、行业外机遇吸引及家庭因素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三大原因。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应该是未来整个行业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 薪酬情况
想要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薪酬是重要因素之一,也因为其敏感性,鲜有数据显示公益行业的薪酬情况。2014年1~8月,在简报网站发布的5246个职位中,仅有14.7%注明了具体的薪酬范围,“薪酬面议”占到了大多数。而775个注明了具体薪酬范围的职位由153家机构提供,其中有不少是国际机构和一些国内的社工组织。
图八展示了775个提供了薪酬范围的职位的薪酬区间,可以看出,1000以下和1000~3000的职位数量都为206个,占26.6%;3001~5000的则为237个,占30.6%;5000以上的仅有126个,占16.2%。根据对提供职位机构性质的进一步分析,这126个职位中有61.9%个都来自于国际机构,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国内NGO发展迅速,但与国际机构的薪酬差距依然较大,在人力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发布的《2014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也做了薪酬方面的调查,当年公益行业从业者的平均薪酬为3998元,而2010年该数据为2099元,四年间薪酬水平仅增长1089,年增长率约为8.3%。另外,在调查中仅31.6%的从业者满意目前的薪酬,实际薪酬与理想水平的总体差距为2422元。因此,不难看出薪酬较低是公益行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招聘机构分析
1.机构类别
简报2011年发布的招聘分析报告中,曾将2002年8月8日~2005年8月8日三年期间招聘职位情况和2010年8月8日~2011年8月8日一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在2002年至2005年招聘的619个职位中,只有极少量职位来自于本土组织,大部分为国际机构。到了2011年,国内组织招聘数量已经飞快增至国际组织的2倍,而在2014年1月~8月的数据中,国际组织的招聘数量进一步从32%降至17%,这一比例的变化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内机构比如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使用简报网站平台进行招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本土公益组织的迅速发展。
另外,根据注册类型,我们也将国内机构分为“民非”、“社团”、“基金会”和“工商注册”等,其他找不到注册信息的机构则被归在“其他”。由于很多机构都不会在自己的网站或微博主页注明注册情况,因此从图九可以看出,“其他”的比例是非常高的,里面可能包括了大量未注册的草根组织。其中注册为民非和基金会的机构发布的招聘启事数量在国内机构中位列前两名,民非发布的招聘职位数量还超过了国际组织,而工商注册、专项基金和社团身份的公益组织招聘职位的数量则大为减少,其中社团最低,这可能与它们大多不需要全职员工、且从高校等处内部招募人员有关。
2. 机构工作领域
在机构工作领域方面,如下图所示,我们将2014年1月~8月在简报网站发布过招聘信息的机构划分为劳工、环保及动物保护、教育等十二个领域,一些工作领域比较模糊或者跨领域工作的组织统一归在“其他”里。
从图十一中可以看出,从事“能力建设/研究/支持/咨询”的机构的招聘需求最多,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恩派等等,这些机构普遍定位为为公益组织提供支持服务,近年来其发展呈现增长快、专业性高的特点,侧面表明国内NGO有着强烈地成长、技术支持需求。
此外,人力需求较多的领域有教育、社工、环保及动物保护、老人与儿童和三农/社区发展与救灾,这些领域一直都是行业中比较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专业化人才需求高的领域,这和2011年的数据所呈现的趋势几乎没有变化。而劳工、性别与性少数领域,因为在行业中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拥有的资金和资源都比较有限,即使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可能也无法承担额外员工的薪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构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几年兴起的招聘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从公益领域寻找专门的人才从事CSR部门的工作,一方面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走向专业化,另一方面因为其薪资上的优势,可能会挖走不少草根公益组织的优秀人才。
3. 机构所在地域和区域
在招聘职位的地区分布方面,北京因为首都的身份,成为很多国际机构和基金会的驻地,机构招聘职位遥遥领先。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广东,对社会组织的包容度和开放度也相对更高,也成为NGO组织聚集较多的地区。紧随其后的四川和云南两省,由于早期国际发展机构的历史积淀,以及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孕育了不少NGO组织,对公益人才需求也较大,除了救灾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考虑灾后社区发展和防灾减灾领域。赴海外工作的职位数量也为数不少,大部分职位来自于国际机构。
根据简报网站呈现的公益行业招聘数据,除了黑龙江和宁夏,所有省份均有招聘职位。从地域上看,华北地区因为包括北京,所以招聘人数远超于其他地域,但是如果去掉北京,华北的其他地区公益行业发展依然较弱。东南、东北、西北和华中地区公益行业发展也相对较弱。整体来说,从人才需求这一角度来看,整个公益行业发展依然不均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益行业发展程度也较高。
本报告分析数据仅基于中国发展简报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不足以囊括整个行业的人力需求,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做了一些模糊处理,也必然带来数据准确性降低。但这份报告仍然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目前国内公益行业的发展特点。
[1]全文见:/news-13522.html
[2]报告下载地址:/news-16726.html
[3]下载地址: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category/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