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对缅投资•趋势 | 中国不再是缅甸的最大投资流量国?
“中国对缅投资”系列
在年终岁末,SRI推出“中国对缅投资”系列,为2016年画上句点的同时,也为17年铺垫希望。延续“中国NGO参与倡导企业海外负责任投资”研究项目(获得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SRI与两个中国本土NGO组建研究小组,以缅甸为目标国,通过案例来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风险、问题、挑战、经验及教训;并呈现企业所面临复杂的东道国政治和法律环境、利益相关方类别和诉求等。本系列将逐一呈现SRI在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以飨读者。
中方政府和企业对缅甸应该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通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重要战略要地,也拥有着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恨则是因其不稳定的局势给双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尤其是中国对缅甸的投资,2011年,缅甸单方面叫停密松项目;2012年以来,莱比塘项目也因政治转型面临诸多挑战。有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密松事件后中国对缅投资骤减,甚至“撤出缅甸”[1]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数据来看看,中国对缅甸投资的趋势变化。
据缅甸官方统计[2],截止2016年9月,共有41个国家/地区的875家企业在缅甸的12个领域投资,总投资额为541.21亿美元。从存量来看,中国居对缅投资首位,投资企业数为122家,涉及金额为183.45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33.9%(见图1)。
从投资流量看,2011年中国投资在缅甸外商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最高,达93.6%;2012-2013年中国对缅投资产生较大幅度缩减后,在2014-2015年间有所回升。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国对缅投资骤减”的观点。但如果我们把时间轴延长,看看从1988年-2015年中国对缅投资的趋势变化就会发现,长期以来中国对缅投资流量占当年总投资额的比例均存在较大波动(见图2)。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缅投资以大规模资源开发为主,单个项目的增减就会给投资流量带来巨大变化。根据2011年缅甸大使馆统计的数据,水电、油气、矿产几乎占中国对缅投资全部,其中水电行业占比为63%,石油天然气占25%,而矿业占11%[3]。这些行业的投资项目与制造业、通信业的投资不同,通常具有资金规模大,但数量较少的特点。例如,外商在缅甸投资的制造业项目有668个,批准金额占总额比为11.15%;而电力项目仅有11个,但批准金额所占比重却达到30.49%。表1呈现这三个行业中,中国投资的项目和企业数。
来源:GEI. Chinese Investments in Myanmar: A Scoping Study. A “China Going Global” Series Publication
实际上2012年后,新加坡取代中国,成为缅甸外商投资流量最大国,年均所占比重达50%(表2)。然而,对中国投资缅甸的数据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中国投资者会通过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第三方国家和地区来进行投资[4]。例如中缅天然气石油管道项目,资金虽然来自中国大陆,但通过香港来交易,大规模提高了香港对缅甸投资的规模[5]。
表2 2009-2015年中国投资流量占缅甸外商投资总额的排名和比重
在缅甸加快对外开放之际,各国在缅投资的流量变化瞬息万变。今年2月,缅方与中国确认,在新政府执政期内,中国企业获得18个水电项目的开发权,这将影响中国未来对缅的投资流量。然而,投资流量只是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状况的指标之一,短期内的波动难以说明具体问题。与关注投资规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挑战。
本篇纵向比较了中国对缅投资的变化,下期将对中国和其它国家对缅甸的投资进行横向比较,并呈现它们对缅甸农村社区所产生的影响。
[1]卢光盛, 金珍. 密松事件后中国对缅投资停滞了吗. World Affairs, 2015.
[2]缅甸外商投资规模的数据分为两种,其一是由缅甸投资委员会统计的当年通过审批的项目及金额;其二是由缅甸中央统计局统计的实际投资额。前者直接通过缅甸投资委员会发布,后者间接通过东盟、UNCTAD、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所以这两个来源的统计数据有较大差异。
[3]马强. 中国已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中国经济周刊, 2015-06.
[4]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Going Out: An Overview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2011,p.15.Available at 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1 l/GoingOut.pdf.
[5]Jared Bissinger, Foreign Investment in Myanmar: A Resource Boom but a Development Bust?.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4, No. 1 (2012), pp.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