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气候变化与resilience”访谈系列四: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许吟隆 访谈实录

专栏 · 恢复力

       恢复力(resilience)是指农户和农村社区应对各类外界压力和变化的能力,如气候变化、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为了将这略显高冷的术语与社区的实践工作相联系,我们将最大化使用案例访谈的形式,挖掘图片和视频的辅助效果,配合国际上对恢复力培育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国的发展机构们理解恢复力在社区工作中能够发挥的效用。

 

       “NGO的项目是如何体现resilience的?大家都是怎么理解resilience等相关概念的?如何在气候变化工作中运用resilience?”SRI近期访谈了几位比较了解resilience的NGO和专家,跟他们聊了聊气候变化与resilience的那些事儿。在接下来的几期恢复力栏目中,我们将把这些访谈记录一一向大家分享。

 

采访者:社会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SRI

被采访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许吟隆

时间:2015年11月

 

SRI:我们该如何理解恢复力(resilience)呢?

 

许吟隆:国内对resilience的翻译有很多,除了恢复力以外,还有弹性、复原力、韧性等,当然,有时英文也用和resilience相近的词,比如海绵城市的英文就是sponge city。海绵能够吸水,也能够放水,一个具有海绵特性的城市,更能够承受旱涝的影响。不过这是有限度的,我们可以把海绵当成一个抽象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是农作物,也可以是人类系统、湖泊、雪山等。当系统承受的压力超过系统承受的上下限,就会发生灾害,但只要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恢复力范围之内,它就可以把扰动吸收,在这个范围之内系统不会发生崩溃。

       我们也可以拿橡皮或弹簧来打比方,在一定范围之内,弹簧拉开了可以弹回去,但如果拉得太过,它就无法回到原状,反之,如果弹簧被挤压得太厉害,也无法回到原状。

       我们还可以把恢复力比作人体的抵抗力,比如寒潮来时,年轻体壮的小伙子可以穿得很单薄,但有的老年人即使穿得很厚也会感冒生病,这就跟人的抵抗力有关系。恢复力对于气候变化,就好像人的抵抗力之于寒潮。

 

SRI:正如您所说,目前对resilience的翻译有很多,您认为哪个更合适呢?

 

许吟隆:应该说在中文里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翻译,当泛泛地说的时候,可以用恢复力,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resilient city,如果翻译成可恢复的城市,就不太合适,有的翻译成“韧性城市”。我这里想解释一下:我个人认为海绵城市主要是强调城市对于气候变化的resilience的一个方面,即生态适应的方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resilience的涵义要更广泛。所以我们翻译resilience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语境。

 

SRI:resilience这个概念被引入到了多个学科领域中,比如社会学、灾害学、生态学等,那么,把resilience引入气候变化领域有哪些意义?

 

许吟隆:地球上的任何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受气候变化影响,只不过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系统受到的影响不能超过它的阈值,不然就会崩溃。

       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增强系统的resilience以应对气候变化。拿弹簧举例,虽然弹簧拉伸有一定的范围,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材料,增强弹簧的弹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功能、构造等改变系统的resilience。

       Resilience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全部,因为你要考虑系统总有崩溃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工作是要让系统不崩溃,当系统在遭受冲击,比如冷、热、旱、涝过去之后,系统又可以恢复回来。

       当然也会有崩溃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重建系统,把系统的恢复力增大。如果这样也不行,就可以主动放弃,主动放弃也是一种适应策略。

 

SRI:我们应该如何提升系统的恢复力呢?

 

许吟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个是增强系统自身的抵抗力,比如说加强脆弱人群的参与行动,这能够增强脆弱人群的自适应能力。但由于脆弱人群的自适应能力不足,我们就需要增加外来的人为干预措施,比如说人感冒了,就要吃药、打针,增加干预措施,这是人为的适应。当一个系统的resilience足够强时,即使不用采取任何措施,它也能应对外部影响。

       从影响到适应不是直接关联的,中间有一个脆弱性在里面,对于不同脆弱性系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对于特别脆弱的人群,就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拿之前的比方来说,寒潮来了,会影响人群的健康,这是从气候到受影响人群之间的这个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系统对同一个冲击的感受是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恢复力。因此对不同的人群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比如当面临寒潮时,老年人、孩子、成年人需要采取的适应措施是不同的。

 

SRI:您刚刚提到了脆弱性,它跟恢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许吟隆:大体来讲,恢复力是脆弱性的反面,一个系统的恢复力强,脆弱性就小;反之,恢复力小,则系统脆弱性就大。我们常说减小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就是指要增强系统的恢复力。

       但它俩又不是完全相反的关系。比如对于一个体质较弱的人,他也会有应对寒潮的措施,如果这个人是老人或者年轻人,那么他可以自己穿衣服,但如果是一个年纪很小的小孩儿呢?他就不知道要穿衣服。这个时候就要有别人帮他穿,也就是外部干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行动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发挥作用,比如法律、法规、人为规划等,不然即使系统有应对措施,由于法律、法规、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他不敢或不能使用,那么系统的恢复力就发挥不出来,系统仍然是脆弱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社会系统要复杂得多。

       我们前段时间翻译发布的一本书——《提升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指南》中,就强调了风险管理,这又涉及到了风险和脆弱性的关系。

 

SRI:风险也是气候变化学科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它跟脆弱性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许吟隆:我们对现时脆弱性的判定是以过去的脆弱性表现为根据的,因为已经发生的,表现出来的脆弱性,在未来短期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的身体有多弱,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有多好。

       但时间一长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不同的气候情景会改变系统脆弱性,比如高排放的系统增温就大,还有中排放和低排放情景,未来有潜在的脆弱性1、脆弱性2、脆弱性3,等等,所有这些可能的脆弱性的组合就是风险,所以风险本身也是脆弱性,但它是潜在的脆弱性的组合。所以风险管理是什么呢?你又要考虑风险里面最可能的、最小的脆弱性,又要管理可能性最小的、最大的脆弱性,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在此之外则承受相应的损失,这取决于你的选择。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SRI:为什么有了脆弱性,人们还要再使用恢复力这个概念呢?

 

许吟隆: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说法的改变,但表明我们认识上的进步。一般说脆弱性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入手,从人理解到行动的角度来看,恢复力能让人们更容易找到抓手,找到解决方案。

 

SRI:刚刚您解释过了风险管理的内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以及提升恢复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许吟隆:如果画一个图来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既有交叉,又不绝对包含。灾害风险管理是气候变化适应的一个重要部分,灾害风险管理里面又有提升恢复力,提升恢复力是减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相等的。

SRI:在您看来,恢复力对于我们实际工作有什么帮助?

 

许吟隆:比如现在北方农田以防旱为主,但万一某天要是涝了呢?所以除了考虑防旱以外,还要考虑防洪的事。比如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大家主要考虑的也是节水的措施,但很可能某天偶然发一次洪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7•21暴雨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我们对灾害的考虑应当全面一些。

       海绵城市中有一个核心思想是利用生态的调蓄功能,我们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里面早就提出,适应气候变化要充分利用生态的调节作用,其成本代价也是最小的。

       现在气候变化适应的工作难做,跟这个领域中有好多概念没有澄清有关,但我认为,我们不要怕复杂,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复杂的现象里面找到规律。在气候变化适应里面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我们可以抓主要的一两件事去做,先行动起来。

       我在几年前提出过一个“边缘适应”的概念,因为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后发生了变化,这时系统边缘受到的影响最大,所以系统的边缘需要优先适应,而系统受影响较小的主体部分不用特别关注,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适应的重点。当然,这是在一个宏观可视的系统上,在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而在微观的系统,比如在基因水平上,还不好说。

 

 

本文转载自社会资源研究所,SRI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科院词条  访谈实录  访谈实录词条  研究员  研究员词条  resilience  resilience词条  气候  气候词条  
公益

 《点 Gayspot》09年第2...

《点 Gayspot》09年第2期电子杂志精彩上线!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同志前门婚纱照的另一位男主角“海北”的心路故事。专访奥运冠军小马修,并献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