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徐永光老师在母鸡论坛上提出“公益创新只做‘小而美’,不求规模化,就会成为自我陶醉的花拳绣腿。”,这几天公益圈里关于“规模化”的讨论是甚嚣尘上。
本人似乎一直是后知后觉,反应迟钝,极少对热点问题评头论足。刚好近几日正在整理美国访学时的文章,发现当时的文章中既有“小而美”的评论,也不乏“全国连锁”的字眼。
“小而美”和“规模化”真的水火不相容吗?我看未必。
先举两个在美国访学时的亲身经历。
当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我把二年级的女儿送进了一个被我称之为公益晚托班的非营利组织“Boys & Girls Clubs”,这个组织从下午3点到7点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内容从校车接送到下午茶点,从作业辅导到兴趣培养,可谓是全方位精细化。如果仅仅是一个学生家长,我一定会把这个机构当成是“小而美”的代表。全职员工没几个,主要依靠志愿者,每年的服务人数大致相同,极少进行招生宣传,小孩参加他们的夏令营想要几张照片晒朋友圈,都被告知“工作人员的任务是照顾孩子,我们没有多余的人拍照”!其实我看倒不是人手的问题,人家考虑的是儿童的需要,而不是迎合家长的需要,拍照不在服务范围内。
另一个同样是儿童晚托服务的机构“Girls Incorporated of Monroe County”简直就更是小而美啦!我去调研,访谈到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接待我的机构CEO说,很抱歉,我们的访谈只能到此结束,我要开校车去学校接孩子!什么?当校车司机?我简直怀疑我的听力太差了!没错,只有三个全职的晚托班,一个员工还没资格开校车,只能CEO亲自上马!但是这个看似很小的机构,的确很专业,当地联合之路的负责人告诉我,这家机构的课程设计特别棒,面向女孩的全面成长!
然而,事实上这两个看似小而美的机构,背后都是规模化的。两家都是全美连锁,其中Boys & Girls Clubs美国各地有4000多家。所有地方机构都使用同样的名字和LOGO,总部负责指导地方运营,进行交流培训,制作宣传片在全美范围内筹款等等。但每一个地方都是由理事会独立决策的非营利组织,也都可以结合社区特点打造机构特色。
“小而美”与“规模化”似乎实现了完美统一?
“小而美”与“规模化”本不矛盾。能够真正称得上“小而美”的产品原则上都是可以“规模化”的,只是看老子愿不愿意。
难以复制,无法“规模化”的服务,本还谈不上“小而美”,只能是“小”而“不辣么美”。
没有“小而美”就进行“规模化”,那更加可怕,只能称之为“大而空”。
社会服务产品若真正可以称之为“小而美”了,那意味着她在服务、治理、品牌、传播、筹款、财务、志愿者管理等一系列全方位的高品质,一个真正优秀的品牌项目是多个维度的全面优化。
正如在商业机构中,各种规模化的连锁机构,无一不是由一个个小而美的神经末梢组成的。倘若任何一个神经末梢做不到“小而美”,而出现“小而差”的事件,那也必将危害整个规模化的大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没有“小而美”,哪来的“规模化”?
是不是可以一边“变美”,一边“规模化”?虽然我个人认为有大跃进之嫌,但也不能以未见过大世面的小女子之心低估商业+公益+互联网帝国的力量。只是呼吁规模化的前期准备,恰恰是帮助公益项目先变得“小而美”。
各类专业服务支持性组织,先帮助有潜质的一线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项目优化,从VI设计到品牌传播,从财务管理到筹款咨询,南都的“服务援”不就在干这事儿吗。这些机构把单个的公益项目变得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了,各种公益平台再卯足了劲儿进行规模化。否则,连服务成效都不知道咋评估的公益项目就呼啦啦复制推广规模化了,那一定成为大而空的公益大跃进。
诚然,正如商业界里,既有坚持“绝无分店”的“小而美”,也有标准化的大规模。在公益圈内,自然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只怕尚缺少“小而美”的坚守,却开始了“规模化”的冲动。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如转载请与微信youwenpei123联系相关授权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