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我们居民生活联结的共同体,念社会工作专业的我,对于社区工作,总是有极大的兴趣与抱负。我们需要关注我们生活的周遭,我们期待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区,构建生命共同体。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听闻台湾的社区营造非常棒,而去年秋天我非常幸运,带着这样一个“研究”,我开启了在台湾交换学习的日子。
犹记得那些时日,与其他观光客与伙伴选择到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不同,我更多的选择进入到社区,探访台北,台中,台南,台东的社区,无论是城市间亦或乡村旁,不断的深入了解,越发感受到台湾人对自己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强烈的归属感与熟悉感,在我看来这是最原始的台湾人情味,让我感动,也同时让我明白大陆的社区工作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最关键的是让社区自己来营造
在台北芝山岩社区,和台湾伙伴一起探访,做访谈,通过社区理事长介绍,了解到台湾社区营造运动于1994年由行政院提出“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画”,透过“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这六个面向的全面提升,以期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健康社区”。
台湾社造强调“社区主义”,认为培养社区自己的营造人才、让社区自己来营造是最关键的。在目前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中,各社区多以社区发展协会为推动组织,可以说是台湾社区发展的一大特色。
基本上,进入社区只要稍加留意,应该都有社区发展协会,据了解,台湾的社区发展协会等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构架,有关社区服务协会都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法人团体,经过选举产生理事长、总干事等人选,个人和团体均以会员形式缴纳会费入会,可以独立地运用民间力量服务社区居民。
让社区不再冷漠与隔离,更具人情味
志工们针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中秋喜乐会,周末电影剧场,社区亲子运动会等家家户户来参与,邻里关系更加密切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和力,也是这些众多的协会,让社区不再冷漠与隔离,更具人情味,让大家有更多的交集,唤醒居民的社区意识,激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这是社区营造至关重要的点。
漫步在芝山岩社区,不仅感慨其环境绿美化做的特别棒,社区独特的艺术造型雕塑也吸引眼球,特别是那“羊咩咩”的造型,真的赏心悦目。
我问廖阿姨,这雕塑造价一定很贵吧?哪知廖阿姨自豪地和我说:没有啦,这雕塑设计,制作之类的都是我们社区居民一起完成的啦,除了一些必备的材料支出之外,基本没其他大的花费啦。在水金九,在桃米,在嘉义新港乡这样的对话场景不时出现。我惊讶这样的居民的共同参与意识,居民对社区强烈的归属感与熟悉感。
在社区领袖的组织下,大家依据自身特长,条件,为社区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而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让他们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社区营造资源不足比如人力,更能够激起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熟悉感与归属感,形成正向回圈。
为自己深爱的土地、故乡付出,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
在水金九地区,结识了一位 “不一鼓”艺术演出队、住在当地社区的阿姨,她说,社区艺文场所可让偏乡的爸妈带着孩子来看画、学打鼓、接触各种艺术文化,就是一种艺术启蒙。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活动连接起居民熟识的桥梁,展现出对生命深思后的尊重与包容,增强大家对社区的认同与关注。所以如何找到社区开门的文化钥匙,如何开展社区营造,提升居民的热情与社区认同,方式其实也有很多种,关键在于立足自身,发挥特色。
在新港乡时候和当地一名大学生志工育弘聊天,问到为什么返乡一直坚持在参加义工团服务,带领小义工们?他不假思索回答:从小都是这样耶,小时候也是义工哥哥姐姐带着我们为故乡服务。他回答得理所应当,再一次让我心底一阵波澜,从来没有被触碰到这样强烈的乡土情结,这种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承,一代影响一代,为自己深爱的土地,故乡付出,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
反观目前大陆,大部分的小区营造依靠的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小区居民全体参与的状态。而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居民只是将小区看作是自己居住的行政区,没有参与到小区的建设中,没有参与感,有怎么会有熟悉感与归属感呢?
旅行至迷人的水金九地区,九份老街上美味的芋圆,夜半时分,民宿与店面透出来的闪闪灯光,继续给这座山城带来另外一种不同于白天的,魅惑的魔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繁华的背后,谁又知道,这曾是一个因早年产金而闻名,崛起、历经繁华盛世,到金尽人散、没落萧条成为一片废墟的矿区呢?
重构小区的生命力
矿区因为采矿而带领起这块地方繁荣兴盛,但随着资源的枯竭,亦或者政策影响关闭矿区,繁荣兴盛的地方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重心逐渐萎靡失去活力,甚至成荒芜之地。这是普世性的问题,包括在大陆的很多地方,资源型的城市如辽宁阜新,我的家乡广东的一些小城镇等。如何重构小区的生命力?激发其新的活力?水金九地区给了一份很好的答案。
从原来的废墟,后来随着一批艺术家的进入,金瓜石小区逐渐焕发活力。现在,富有个性的艺术品创作与采金遗迹相得益彰,构成了与天然景色媲美的风景线。在这里我们看到,小区的转型。以前,人们是因为矿产及附属产业聚集于此形成的小区,在没落,人口外流后,小区所在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小区居民通过政府支持,自身联合等方式进行小区营造,依据所在地自身特点,激发小区的生命力。
走在艺术家联合居民将废弃厂房改造成的“山城美馆”,各种各类绘画、雕刻、布艺、饰物,乃至古老日用品、家具等被一一陈列。聆听艺术家的解说,仿佛看到了台湾采矿工业的过往兴衰以及其风铃家庭背后的故事。而为了保持金瓜石原来的风貌、使来访者真正体验到台湾特有的金矿区文化,小区以文创产业为重点,进行小区营造。
通过这样的方式,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带动人气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居民生活发展,以及相应的小区美化,这些都是互相影响的。于此,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达到台湾小区营造强调的“永续”。
不同的小区,有不一样的值得利用的特色作为发展的资源。小区内独特的资源可以是用来发展产业的经济推动力,也可以只是凝聚居民的共同爱好,更可以是让小区走向知名的特色文化。大陆在这一块做的还不够好,许多小区往往缺乏自己的小区文化,我们总是走得很急,快步解决很多事情,却不曾想过慢一点,深挖一点,小区营造从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他就像酝酿一壶美酒,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醇厚。
灾后重建令人惊叹
我有位同学在埔里的暨南大学交换,因缘际会来到了在网络上,在书籍案例中时常提及到的“桃米”小区。南投埔里曾遭遇过921大地震;“桃米小区”,一个原本经济凋敝、年轻人争相逃离,还因为邻近的垃圾场而被戏称为“垃圾村”的普通村落,到如今已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深度开发,年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观光旅游营业额达到1亿多新台币的“小区理想国”。
走进这里,你会惊叹,那唯美的纸教堂,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滔滔不绝讲解生态保育方面知识的就是当地小区居民。
从桃米人坚持生态建设,治理,保护桃米村的“母亲河”,被桃米人的决心感动,也意味着生态保护行动已成为全村的公约,资源永续的责任也将由全村共同承担。
而在震后重建,桃米人梳理自身资源,建立起了全台首个青蛙观光特色小区,此外也有特色蝴蝶观光小区。身处其中,你会感受到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桃米人自豪的分享他们的生态建设。数数这半年探访过的小区,体会尤为深刻,这里每一个小区的生态绿化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营造与维系,加之亚热带的气候对于自然生物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每一个小区都仿佛一个天然的小型公园,每个角落都是细心装扮的优雅。
我们都喜欢可以居住在环境优美,人情味浓厚的地方,没有人会拒绝美,当环保的理念深入人性,脏乱差远了,人心就更近了。夕阳西下,一群老人在摆弄在小区养护的花花草草,父母带着孩子在小区的大草坪上遛狗,观摩池塘中的青蛙,这浓浓的幸福感的画面,我会记得一辈子。
形成自身独有特色
诚然,对于台湾的小区也不是乌托邦之地,但相比较大陆大部分小区,政府与小区各职能不明确,民众未被教育与启发公民意识,小区意识,对小区无归属感与熟悉感,小区发展少培育鼓励指导社会组织,政府资金支持投入偏低,不够重视生态建设与小区永续发展,未有形成小区文化与产业特色等,台湾的小区营造经验,值得大陆去好好学习,走出自身的特色之路。
一个居住人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温情的地方。曾记得我的台湾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愿意到台湾生活吗?我说,如果可以,我愿意带着我的父母来这里养老,这里的小区更有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