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冯永锋:民间公益:数量没上去,质量出不来

     

        著名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的发起人杜爽,今天欢欣鼓舞地对很多同行,透露了一个她的成长小秘密。

 

       她说,歌路营理事会三年前,就跟她提要求,要把歌路营旗下的主打产品“新一千零一夜”的“睡前故事”,推广到全国至少一万所学校。

 

       但是她当时就坚决不同意。回想三年前,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坎的原因,一是因为她自己觉得是个研发型人才,兴趣在实验室里,不在营销推广部中;二是觉得一万所学校这样的关键指标,对她来说压力太大。

 

       然而今天,她突然发现,做到一万所,其实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是做这个公益项目的基本目标。

 

       因为,一个单品项目,如果数量没上去,谈质量,基本不可能。做研发,也没有什么新动力和必要性。有时候,你研发的越多,组织的目标越乱,越缺乏打透的锐度和精度。

 

       而在公益界打拼了快二十年的乐平基金会负责人沈东曙,最近有一种“长袖善舞”的感觉。他说,公益组织要谨慎做研发,因为如果放到社会上,很多机构很多人才很多资金都在做,而民间公益组织,能够因为某个冲动某个念想或者某个“小发明”,而把某个单品做成服务或者说产品做到极致,就已经是非同小可的事了。在这过程中,最需要做的,已经不是继续研发其他的,而是赶紧把这款最富有竞争力的单品做好。然后,才有资格谈什么用户粘性、社会影响之类的问题。

 

        一家公益组织,如果数量上不去,质量根本无从谈起。因为,你的产品如果稍微一放大,就出问题,你在某个点位的试验做得越成功,越可能证明你的失败。因为,你那个点位,可能是在极多的资源耦合下生成的,完全是个特殊环境下养育的小苗苗。看似粗壮,其实可能是畸形。同样的种子一旦放大到其他不同品质的生存环境,可能根本就过不了第一关。

 

       因此,一家公益组织的第一个项目点,其实仍旧是这个公益组织的试验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面向社会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只有到了足够多的数量,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进到最多需求点位展开验证,这个服务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社会生态大循环。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训练团队的原创力和实战力。也才可能真正检验一家公益组织是不是真正在做社会难题解决的公益组织

 

       因此,公益组织哪怕不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解决社会难题,而只是为了证明自身这款产品或者说服务的有效性,向社会展示其相对精良的质量,也需要把数量做到足够多。

 

       那么,多少才算是足够呢?

 

       目前似乎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是越多越好。让团队在快速扩张中,快速裂变和成长,在似乎有点跟不上的状态中,倾心全力跟上了公众迫在眉睫的需求。

 

       因此,一家真正是在做公益的机构,不仅需要快速响应,以需求刺激生产;更需要快速扩张,不是把经验向全世界推广,而是把试验品拿到更多的大地上去试栽,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能演替出真正的生态群落。

 

       很多公益组织会犯一个毛病,总以为需要把一个点做精致精美精通精细了,才可能去复制和推广,却不知道,一个点的经验再充足,也只是一个点的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只能算是某个场景的特定方式测试,无论其成功和失败,其复制和推广的价值都不够大。

 

       足够大的一定是通过大量的满足需求的服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共性和原型。这个共性可能在每一个点位都存在,也可能每个点位都只存在局部。但汇总、提炼、结晶之后 ,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好方法。

 

       因此,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公益创业阶段,把量做大,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在所有提出需求的地方,都去做更多的实验和测试,可能,才是一个公益人必备的创业诀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上去  上去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数量  数量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  
公益

 聚焦:2014两会明星公益提案

崔永元:将追责农业部 调查会在年底公布 我的提案将反映三大问题。一是追农业部的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要求,转基因食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要进行最严格...(展开)

公益

 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社会工作无论是在政府顶层设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