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报 作者:陆安怡
俞凯 摄
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开张已近一个月,作为全国首家主打O2O概念的慈善超市,至今人气不减。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已出现了以公益为运营理念的慈善超市,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近150家,但由于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大部分都面临着困境。此次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试水”互联网,会让人看到另一番前景吗?
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开张已近一个月,作为全国首家主打O2O概念的慈善超市,它开业至今依然红红火火,人气丝毫未减。
慈善超市其实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已出现了以公益为运营理念的慈善超市。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慈善超市近150家。然而,由于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大部分慈善超市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而此次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的互联网试水,会让人看到更光明的前景吗?
余儒文 摄
融入社区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装修时尚,运用了现代工业风的设计,让人感觉更像一家时尚买手店。在新闸路附近上班的白领Zill女士午间和同事散步,经过此处时,看到店铺很特别,便抱着淘货的心态走了进来,她买了块手表,而同事则购买了三件衣服。
Zill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东西很便宜,之前并不知道是家慈善超市,听店员介绍后,马上就被经营理念打动了,“购买物品也是做慈善,消费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公益事业。”
店员燕燕忙到下午一点多才吃上午饭,她说,店里中午和晚上比较忙,附近的白领和居民散步时常会进来逛逛。
作为全国第一家O2O慈善超市,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的合作方是善淘网,后者是一家线上慈善商店,其线下营运中心还雇佣了不少残障员工。谈到开办慈善超市的初衷时,善淘网负责人余诗瑶介绍说,“如今,线上电商竞争激烈,且用户网上操作时,对于公益的体验和感受不足,残健之间也因此并未实现很好地融合。”同时,随着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便捷性和体验性的要求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发生交互的机会却少了许多。“这就是我们的契机,附近居民可以来我们这里捐赠闲置物品,购买货物,参与志愿者活动及其他社区公益项目,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社区。”
在萌生创办O2O慈善超市的想法后,他们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慈善超市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货品种类少、自身定位模糊、运营方式不够创新、活力不足等。
为了打造一个全新概念的慈善超市,善淘网开始寻求街道支持,并与石门二路街道一拍即合。石门二路街道办公处副主任陈宇韬介绍说,过去街道也有慈善超市,开设在居民小区里,店铺比较冷清,货品单一,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而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O2O慈善超市可以更好地聚合线上线下资源,在运营模式上也会形成互补。”而且街道方面也为慈善超市提供了地段最好的店面,“超市旁边就是阮玲玉故居,客流量很有保障。”
周馨 摄
与企业合作拥抱互联网改革浪潮
面对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的火爆,传统慈善超市的运营者们也在艳羡和观望中思考未来。上海长寿慈善超市主任曾璐琦就表示,此前自己也曾考虑过借助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来扩大超市影响力。“现在许多捐赠的爱心企业和个人大多依靠口碑传播了解慈善超市。”但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络推广的能量更为强大。
据悉,长寿慈善超市成立于2004年2月,是上海第一家社区级别的慈善超市。
它的常态工作是对社区中的贫困家庭进行帮困,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譬如在社区中建立了36个经常性捐赠社会接收点,分布在26家居委会和10家商务楼宇,白领可以就近捐赠,结合社区、企业,设立志愿者服务点,开展义卖活动,“那么就能把爱心物资变现,同时用义卖筹集的现金帮助困难家庭,既盘活了物资,也为志愿活动提供了平台。”曾璐琦说。
上海长寿慈善超市开业十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发展,寻求突破,但是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门的人力和技术支持,遇到了一些困难。
目前,长寿社区慈善超市正在联系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事宜。据悉,长寿路街道与国安社区合作开展有关社区治理方案,其中就包括社区慈善超市市场化运营实践项目。对此,国安社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未来的方向就是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进慈善超市的改革。”因为不论是政府运营还是企业运营,慈善超市终归是一家店铺,需要在经营方面做出改变,以迎合居民需求。他认为,慈善超市可以产生的边界效应是,社区中的每一个主体(组织或个人)都是慈善事业实施的主体。通过对组织的梳理,建立慈善项目库,推动每一个主体都能在长寿街道参与项目,进而推动更多居民参与慈善事业。
周馨 摄
打造社福市集形成社区公益平台
同样,在慈爱公益服务社社长何筱琳看来,慈善超市不仅仅是一家商店抑或一个帮困服务点,而是一个平台。“‘全家’的英文名字是FamilyMart,我们则希望把慈善超市打造成WelfareMart(社福市集)。”她介绍说。
坐落于浦东峨山路“公益一条街”上的浦东新区慈善超市慈爱荟一店也是在公益圈内较为知名的一家慈善超市,由上海浦东新区慈爱公益服务社管理运营。
何筱琳介绍说,服务社从2003年开始托管慈善超市,由此参与到慈善超市的具体运营,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的思路。
2009年下半年,服务社设计实施了“格来格趣”项目。她告诉记者,2008年抗震救灾时,人们捐款捐物的积极性很高,捐赠市场呈现井喷状态。过去,许多慈善超市的产品源于商业超市捐赠的样品和库存,而到了2009年,他们觉得抗震救灾的时候已经捐过了,间隔周期过短。同时,一些跨国企业的公益意识较强,他们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基金会,将一些原本捐给外部公益机构的物品转而捐到内部消化了。总体上,当前物资捐赠的情况比之前少了许多,而慈善超市的数量却在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格子铺这种寄卖形式的流行,慈善超市也借鉴发展了“格来格趣”项目,这属于个人寄卖行为,市民或企业可支付少量租金,将东西放过来寄卖,并且捐出不少于20%的交易款。目前,“格来格趣”和过去的定位有些不同,更多是慈善寄售的模式,出售福利机构的物品。
如今,慈爱公益服务社在慈善超市派驻了4个全职的工作人员,此外,街道中有兼职需求的困难人员也可以加入到慈善超市的工作中,并向他们发放补助金。何筱琳表示,到今年年底,慈善超市在浦东新区将扩展到四十家,“我们区级层面的慈善超市应该要协助慈善基金会做好物资变现,并进行公益理念的展示和推广。”
运营模式
周馨 摄
经营者要学会挖掘潜力对接资源
虽然慈善超市已走过了十多年,但由于运营机制、功能定位等原因,它面临着运营方面的困境,而各家慈善超市的创新探索正是为了突破现有的瓶颈。
据何筱琳介绍,慈爱公益服务社经营的两家慈善超市已构建了成熟稳定的运营体系。两家慈善超市目前每月能实现一万元左右的销售额,去年全年的销售额达到10.88万元,而捐出去的金额达到10.27万元。商品的定价由物价系统的评估师估算价格。销售款项则根据商品的来源确定不同的捐赠去向。比如,由慈善基金会捐献的物品,其销售款项会捐到慈善基金会;而由居民或爱心企业捐献的物品,其销售款项就捐献到社区基金。最后再按照物资的销售比例,由慈爱公益服务社分别和慈善基金会和街道结算服务费。
“当下,慈善超市还无法实现自负盈亏。”何筱琳坦言,为了维系运营,慈爱公益服务社通过招投标承接其他服务项目,并将部分项目收入投入到慈善超市的运营,此外,民政部门也会给予慈善超市一定补贴。她认为,慈善超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可以汇聚众多社区居民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它实现的形式可以非常丰富,而且实体资源很宝贵,经营者要改变理念,学会挖掘潜力,对接资源。”
上海长寿慈善超市就运作了一些服务社区居民的慈善项目。曾璐琦介绍说,慈善超市和爱心企业合作长期开展爱心菜项目,为困难家庭定期提供价值70元的爱心菜服务。通过运作项目,慈善超市创造了自己的造血功能。
据了解,长寿慈善超市将收支分开,人力和场地资源都由政府提供,而所有募捐到的资金及物资变现的钱款都用于帮困服务项目。其中,收入包括义卖、捐赠以及政府支持金(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而政府支持金主要用于人力和政府帮困经费的支出。
“这样一来,慈善超市除了政府输血,还实现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过,长寿慈善超市自从搬迁后,由于现在店面位置偏僻,每年通过义卖的收入由往年的20万左右减少到十几万元。
目前,长寿慈善超市的运营情况不太理想。对此,曾璐琦表示,接下来,长寿慈善超市会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业务渠道,“开展点对点的公益项目,以期产生长远影响。”
还处于创业期先把事情做起来
俞凯 摄
“有的社区阿姨一天光顾慈善超市三次。”余诗瑶表示,公众对于公益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不断提升,这也在客观上推进了慈善超市的发展。
目前,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有3-4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两位是残障人士,他们可以在实体经营中接触到许多居民,并进而深入社区。同时,店铺开业至今还招募了约30位志愿者。
如今,石门二路慈善超市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为2000-3000元,平均每天销售物品的数量为40-70件。“我们大量出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足够的供货量。”余诗瑶说,“慈善商店每天都会上新,我们会把合适的物品配送到合适的店铺,例如把较为新潮的物品放在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销售,其他的则放到网上平台。”
石门二路街道慈善超市会把销售所得全额返还给慈善基金会,“其中,如果是街道的物资,我们会返还到街道在慈善基金会的账户中,而维系超市运作的资金则需另需向慈善基金会申请。”
“我们才开业了一个月,收支情况还不够稳定。”余诗瑶表示,“第一年是慈善超市的创业期,希望今年街道能够给予支持,包括场地、人员费用等等,如果能实现盈亏平衡的话,街道也可以减少补贴。”因为店铺分淡季旺季,还需要考虑周边市民的新鲜感因素等,至少需要半年之后,才能准确地了解运营情况。“我们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打基础,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物流网,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谈运营情况。”
何筱琳也认为,运营慈善超市,首先是要去做。其次,慈善超市是一个公益的实体店。她发现,大家对于“慈善超市”的理解也在转变,“我们认为应该打造‘慈善商店’的概念,需要学习经营实体店的商业方法,并把这种方式和公益慈善相结合。”同时,探索多元的经营模式,把体验性融入门店的运营,“和商业实体店的潮流保持一致,才能够吸引社区居民。”
此外,慈善超市还缺乏专业人才,“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公益,还要了解商业手段,掌握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何筱琳表示,慈善超市的经营者一定要改变思路,“经营者要考虑能够为社区提供什么服务,结合这样的想法,设计慈善超市的定位和功能,才能让慈善超市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俞凯 摄
展望
实现市场化运营为居民做公益
今年4月,上海市民政局公布了《上海市慈善超市创新发展三年规划(2017-2019年)》,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慈善超市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社会化运营为方向,以增强慈善超市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把慈善超市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充满活力、运行规范的慈善综合服务平台,为上海慈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
何筱琳认为,慈善超市可以再往前多走一步,紧密地和社区里各种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此外,何筱琳表示,慈善超市具有变现和募款条件,其整个模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此,余诗瑶认为,经营慈善超市,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而且比经营其他空间的成本更低。在参与方式上,慈善超市也离居民更近、经营方式更多元化。
“居民吃完晚饭出来逛逛街,兜兜慈善超市,就能做公益。”余诗瑶说,很多快递和外卖解决了购物吃饭最后一公里的方便,而慈善商店则提供了做公益的最后一公里的方便。未来,希望开设更多慈善超市,建立起规章流程、制度培训机制,并建设线下的物流网,“先把基础打扎实,那么未来实现美好前景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俞凯 摄
■专家视点
业擎社会创新基金研究员、上海青年公益人才学院合作发展总监张利表示,经营超市需要零售的专业性,而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
慈善超市总体的目标是做慈善,而整个经营过程仍然是商业过程,属于市场行为,那么就需要按照零售终端的规则去运行。可目前运营慈善超市的人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张利说,“其实善淘网在零售方面的经验也有所欠缺,但他们在尝试用终端零售的方式运作慈善超市,这样的创新相比慈善超市旧有的工作模式而言是一个亮点,但距离专业、市场化的超市运营还有一定距离。”
而且,慈善超市作为终端零售,必须实现规模化才能获得利润空间。小规模的店铺如果要经营得好,需要高利润的支撑,显然一家慈善超市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定位。此外,不同的社区,人们的需求和人员分布的差别也较大。慈善超市显然不可能像商业便利店那样自行选址,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慈善超市的地段都不会太好。并且商品也多是捐赠的物资,而很少属于慈善超市的主动性采购,此外,经营者本身又缺少终端零售经验。因此,在张利看来,至少在目前的情形下,慈善超市难以做到规模化。
俞凯 摄
谈及对于慈善超市的建议,张利表示,慈善超市的目标是做慈善,而经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两者不能混淆。“得让专业的人来运营慈善超市,并且吸收他们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方法。”因为顾客不会购买不符合消费习惯的物品,“顾客去超市买东西,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需求,而且商品价格在购买力承受范围之内才行。虽然它带有道德属性,但商业属性依旧是服务顾客的基本需求。”
最近几年,“创造改革红利”是一个热门话题,张利认为,在公益领域也存在改革红利,除了业界的人需要运用专业化思维外,政府也需要开放一些制度空间,允许业界看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这就需要尝试不同的方式,而不能只是老办法、老样子。“慈善超市的目标是做慈善,而在运营过程中,只有用专业化的方式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并且政府也要给慈善超市一些创新空间,让公益事业也能享受到改革红利的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