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在机构转型时保持初心,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恭明五周年,主任说

       11月1日是恭明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日。

 

       五年过去,我们在剧变时代快速转型,探索残障议题,我们也仍然保持初心,踏踏实实地陪伴和支持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听听机构主任老曲怎么说。

 

快速迭代,不忘初心

 

 

       转眼又一年过去,2017年11月1日,恭明中心已经成立五周年了。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恭明中心有了一次较大的转型。

 

       我们从前致力公益组织的能力提升,现在主要探索残障议题;从前只做公益人培训,现在还做残障群体自我赋能、社会残健融合和残障创新就业支持;从前工作方式相对封闭,现在开放性大大增加,不断地寻求与社会不同界别协同与合作。

 

       有很多朋友关心,我们为什么要转型?我们就这样改变了吗?

 

       甚至也有伙伴疑问,我们的转型是否背离了最初的价值立场?

 

       我想,我们改变,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过去的组织运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行不通了。

 

       我们改变,改变的是实现使命的路径和方法,更开放地探索新的前进的可能性。

 

       我们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使命和情怀。

 

 

 

手牵手,支持和陪伴让我们走得更远

       恭明希望实现的,依然是“支持社会中被边缘的、底层的草根群体改善生活处境,并且使他们有能力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恭明的愿景,依然是与大家共同“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所有人共有的美好社会”。

 

       恭明坚守的价值基石,依然是“对每个人的平等尊重,相信每一个生命的高贵和美好”。

 

 

 

我们相信生命的美好,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跳舞

 

 

 

       过去几年间,公益领域的发展多元而复杂。

 

       五年前,公益组织开始可以无主管部门登记注册,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开始试点,商业资源也开始有规模地进入公益领域。当时感觉公益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公益的春天似乎就要到来,我们为身在广州而自豪,开放、进取的“广东模式”也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五年过去,公益领域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政府方面,进步和限制并存。政府一方面通过慈善法确定了公益组织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却通过购买服务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大大扩充了权力的边界和行政的外延。

 

       市场方面,公益和商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企业可以低成本、快速地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社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是直接提供免费或者低成本的社会服务。

 

       公益方面,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混乱。“公益市场化”并没有为公益组织指明方向,反而是带来更多的迷茫。在政府和市场边界扩张的背景下,原来作为第三部门,针对“政府做不好”、“市场不愿做”的社会公共领域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那些公益组织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公益组织怎么走,还需大家一起探讨

 

 

 

       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公益组织尚未生长出打破外界环境限制、发展新资源模式的能力应对时局。比如今年的“99公益日”,虽然明知弊端所在,但却苦于自身能力限制,无力拒绝。

 

       公益的春天没有到来,隆冬却不期而至。很多原本开展着非常有价值的工作的公益组织,皆因缺乏资源和发展空间而面临很大的生存困难。

 

       我们还有希望吗?我认为,公益组织只要抱持自我迭代的思想认知和工作模式,提升自身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是有可能重新获得发展空间的。

 

       我们来辩证地看看周围急剧变化的环境。自从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巨大变革已然发生,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互联网使连接和协作变得异常便捷,试图摧毁和颠覆一切社会阻隔,形成新的整合系统。互联网就像工业时代的“电”一样,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势头无可估量。人们的生活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是无法想象。

 

       变革必然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同样也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据我所知,已经有一些公益组织在探索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比如歌路营的“新1001夜”项目。作为公益组织,我们更应该好好利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思维进行迭代升级。

 

 

我们受互联网思维影响,

与WHYHOW共同创立“重塑DNA”

 

 

 

 

       你可能会疑问,既要快速地迭代,又要不忘初心,这如何能做到?我们的经验是,向下扎根、对外开放合作。

 

       公益组织的向下扎根,就是要和服务群体、社会议题保持紧密连接,成为实践性的专家。社群基础、议题认知的深度是公益组织安身立命的资本,我们的认知和经验,是其他界别投入几年都无法获得的。只要系统性地理解服务对象群体的处境、成因、内在动力、潜在能力等等,持续地通过行动获得社群反馈,就能建立起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认知经验体系,把握住自身的价值立场和愿景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多方合作、创新迭代的空间。

 

       对外开放合作,就是以议题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共赢模式下的合作,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工作方式之一。不同界别的机构或参与者因为共同的议题汇聚在一起,自主合作,各取所需,共享成果。比如爱佑基金会的“爱佑益+”公益创投项目,就具备了这种合作模式的基础模型。

 

       这样的模式也将成为公益领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以公益组织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对外开放合作对公益组织的考验在于跨界视角和共赢的合作心态,二者缺一不可。虽然目前很多公益组织还不具备发展上述合作模式的经验基础,但也并非无法做到。

 

       根据恭明中心过去两年多转型的经验来看,如果我们在意识层面接受了这样的转型理念,我们就能通过学习,在2-3年内不断试错,积累经验,形成认知,最终发展出新的合作模式。

 

       2016年,我们与广州十几家不同的机构合作举办“合意·2016广州融合艺术节”,帮助上百名残障朋友自信自主地融入社会,让公众和残障群体相互看见、认识、理解,体验一个融合平等的世界。

 

       2017年,为了让更多残障朋友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少成见,更多自由,恭明中心和WHYHOW思维创造社合作,成立了“重塑DNA”草根工作实验室。

 

       最后,我想说自我迭代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很不容易。恭明中心转型的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辛苦煎熬、起起落落,团队也时有聚散,令人不舍和遗憾。我们为何要去经历和承受这样的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始终关心“那群人”,是因为我们内心想要这个世界更美好的火种从未熄灭,永远在燃动。

 

       一头深深扎根于泥土中,一头不断向外伸展、连接,吸收阳光雨露,愿大家都能做到。无论世间几多风雨,终究是自然界的应有之态。勇敢地面对风起云涌,世间无常,雨后我们将会更坚韧、更高大、更强壮。

 

 

 

在起落沉浮间,

庆幸始终有你们的支持陪伴我们。

我们相信 

陪伴和支持能给残障朋友带来成长,

我们相信 

社会创新能让不同群体更好地协同,

我们相信 

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成就别人的同时,

也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和我们有同样的信念,

我们近期正在筹备恭明月捐,

届时诚邀你加入,

一起支持残障者实现自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心  初心词条  转型  转型词条  做到  做到词条  主任  主任词条  周年  周年词条  
公益

 王丹西部志愿者的特殊春节

    再过两天,海航集团“送爱回家”项目的受益人王丹就要从新疆的家回到她的志愿服务地四川自贡了。  这个春节,有近百名年轻人成为海航“送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