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是不挣钱的事业,所以不靠谱?

作者:陈志强,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秘书长

来源: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handasocialwork)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冯学荣:不挣钱的事业,大多不靠谱,看完之后更加让我认识到,公众包括读书人对公益的了解是如此的匮乏,对公益的误解更是深的令人心寒。作者的分析和论据,显然都是居于对公益的一种错误理解,并不清楚什么是公益,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的需求。每一个论点都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理解和逻辑之上。下面是针对作者提出的每一错误结论的简单剖析,希望借此让公众和读者对公益有更多的了解。

 

     “捐一笔钱,只有一半左右到受助人手上”?

 

       首先公益机构并不只是一个转账机构,公益并不只是在发钱,而是需要将捐赠人的捐款转化成受益对象真正需要的服务。例如扶贫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的技术支持、协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项目;环保项目将捐赠者的钱转变成沙漠中一棵棵绿色的树木。如果公益只是给钱,哪怕捐赠人将100%的捐款直接捐给这些贫困家庭,也无法解决贫困问题。而如果是一个环保项目,捐赠者更无法将钱捐给沙漠。公益并不只是发钱,而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

 

       另外,即使是公益机构在做一些救济性的工作,发放救济金,例如提供助学金或提供特殊需要人员的补助金。如果没有公益机构深入了解和核实需要救助对象的信息,没有公益机构去跟进和收集受救助对象的受助结果和反馈,有谁愿意去捐赠?又如何知道应该捐给谁?如何让钱到达受助人手中?捐了之后是否解决了受助对象的问题?公益是需要成本的,而公益带来的成效并不是发了多少钱,而是解决了多少问题,为收益对象和社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回收旧衣服的成本比买新衣服还高”?

 

 

 

       先不去说是否回收成本比新买衣服高(20元是否能够买到新衣服并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这个质疑首先是忽略了旧衣回收利益的环境保护价值。通过回收利用这些旧衣可以减少多少不必要的垃圾。

 

       另外还忽略了这种公益行动的社会价值,因为通过这种旧衣捐赠活动,可以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公益行动中,也提高了更多公众对环保的意识和对困难群体的关爱。最后,就算20元的成本可以买一件新衣服并且包邮,但是没有这些公益运作成本,了解需求,捐赠者又是如何让这些新衣服邮到真正需要的人的手中呢?从哪里获取受益人的地址?如果是受益人自己提供,捐赠者会相信吗?

 

       是否会出现大量的衣服捐给了一位受益人,而又很多有需要的人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帮助。此外,别忘了,很多贫困山区目前还不通邮,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信号。最终送达受助对象靠的还是当地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

 

      “回收卖不完的食品所需的开支,比直接去餐厅吃一顿还贵”?

 

        或许这的确是一个失败的公益项目,可能跟项目设计,项目的运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也存在资源与需求匹配等方面的因素,但这并不能说明公益就不靠谱。反过来,如果我们去看许多商业项目,可能投入几千万,甚至是几个亿的商业项目,最终颗粒无收,打了水漂,但我们也不能就几个,甚至是许多个失败的商业项目就说商业不靠谱,做企业的都是“内心很想挣钱,但很弱智。”

 

 

      “不赚钱的事业,大多不靠谱”?

 

       这个结论恐怕对公益是最大的否认和伤害,但其论据仍然是居于对公益最大的误解,“将1000万捐个穷人,养100个贫困家庭,只能养一年”,似乎公益服务就是发钱,就是救济,停留在传统慈善的发救济金、救济粮的思维。

 

       这也正说明了,公益需要的是更专业的服务,需要将捐赠者的捐款变成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和带来改变的有效行动。许多公益项目小的只有几万,或者多些的有几十万,就已经为服务对象或贫困农村带来很大的改变。

 

       例如,某机构针对某贫困村的需求,为村里提供8万元的支持,组织村民修通了出村的简易公路,让村里的产品能够更容易的卖出去,有病能够得到及时医治,大大改善了村子的经济状况。公益需要根据受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提出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不只是在发钱!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1000万投入企业,企业经营者是否会为这些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呢?之所以成为贫困人口,必然有一定的致贫的原因,或者肢体残疾,或者生活在交通不便贫瘠的地方,或者缺乏平等的教育机会,或者信息技术缺乏。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会愿意去牺牲企业利润来聘用这些贫困人口吗?

 

       如果有的话,那可能就只有社会企业了,是一种以企业运营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也是目前一种新的公益方式,针对许多被社会遗忘和市场不愿涉及的社会需求,最终还得用公益的方式来解决。

 

       现代公益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慈善的救济模式,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的、专业性的服务模式,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加入和采用创新性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其中社会工作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慈善救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典型例子,现代专业社会工作者就是从慈善救济模式中的慈善访问志愿者逐步转变而成的,是逐步专业化的一个过程。

 

       公益不只是救济,公益需要专业性的投入,有效的服务需要成本。正是这些不赚钱的公益事业,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情,让我们感受到平等和尊严,让我们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作为公益人,我们需要针对公众对公益了解的匮乏进行反省,但我们更希望读书人在分享您的观点和下您的结论时请做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不是用片面和误解来误导公众,因为缺乏公益的社会必将是一个缺乏温度的冰冷世界。

 

陈志强,研读于加拿大怀尔逊大学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中级社会工作师,获得PMP(国际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证书,成为PMI(国际项目管理组织)专业委员会成员。曾任福特基金会项目评估顾问、日本笹川纪念保健协力财团(SMHF)战略发展顾问、广东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协会监事长。目前担任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具有20多年的社会服务经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靠  不靠词条  挣钱  挣钱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所以  所以词条  事业  事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