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23)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本次缔约方会议中,各方首要任务是明确关于《巴黎协定》的执行与落实问题,形成一份谈判文本草案,供各缔约方在明年将于波兰召开的COP24中谈判,以形成落实《巴黎协定》的导则。
图片来源:CYCAN
《巴黎协定》的达成及迅速生效使得气候变化重回国际政治议程高峰,自下而上的新模式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活力。然而,随着关于如何落实《巴黎协定》的细节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在巴黎气候大会中被技术性掩盖掉的一些分歧在此时再次显露出来。例如,在《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下关于全球盘点的谈判中,尽管各方一致同意全球盘点应坚持公平原则,但是不同国家对于如何坚持公平这一点仍有分歧。部分发展中国家认为需要讨论公平的定义,而部分国家则认为公平的定义无需讨论,且全球盘点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还有的国家则强调坚持公平原则应将损失与损害议题也纳入考量。
图片来源:CYCAN
另一产生分歧之处为损失与损害相关议题。尽管早在2013年COP19就已经成立了华沙国际机制(WIM)来讨论损失与损害议题,《巴黎协定》也已将损失与损害纳入其中,然而,目前,在损失与损害方面,欧盟和澳大利亚仍认为应明确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联系,然后才能讨论关于损失与损害的资金补偿问题。而正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侵袭的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尽快提供资金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CYCAN
值得关注的是,在有关损失与损害的谈判中,作为石油储量大国,科威特提出动议,要求将谈判场内的观察员赶出场外。尽管加拿大等国提出质疑,认为观察员在场并未影响到相关会议进程,然而会议协调员还是同意了科威特这一粗暴而无礼的要求,将观察员驱赶出场并拒绝其再次进入。所谓公开透明的原则在这一刻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图片来源:网络
谈判会场外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11月5日,数千名民众以非暴力不合作为原则发起公民不服从行动,封锁了由德国莱茵集团所拥有的一座露天褐煤煤矿及燃煤发电厂。在波恩,则有数万名民众发起示威,批评德国依然保有大量高污染的煤电。示威者强调,莱茵集团这一名为Hambach的褐煤煤矿,是欧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仅这座煤矿每日的温室气体排放,就相当于巴黎往返纽约59次飞行所造成的排放。
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尽管德国是最早公布其到2050年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的国家,然而几乎令所有到访波恩的COP23参会者难以置信的是,就在COP23会场不远出,距离UNFCCC秘书处50公里之外的地方,仍有这样一个巨型褐煤煤矿。如果德国想要保持其可再生能源先锋的地位,完成其减排目标,就应该重新审视国内的去煤政策,以实际的行动加速淘汰煤炭。
供稿: 黎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