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没有非黑即白的世界,也没有非黑即白的公益

       黑还是白?你必须做一个选择!

       就好像有人说,公益还是商业?你必须做一个选择!

 

       虽然已经有无数的文章、课程反复教育我们,不要走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然而,用黑白对立来看问题依然是我们最容易接受的角度,也最符合我们的直觉与思考方式。

 

       于是,舆论发起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二元法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二元法调动阅读者的思想与情绪,获得支持。

 

 

       在传统的经济领域,伟人以一句“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轻易地用结果导向法终结了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而在讲究奉献、道德与公共性的公益领域,“结果”让位给了“动机”,于是二元法大行其道。

 

       简单来说,二元法就是,将自己要讨论的事物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分为“黑”与“白”两种性质,然后全力支持一方而打击另一方,并且逼着读者站队。

 

       在过去的这一年,或者说过去的这许多年的争论中,莫不是如此。如:“利己与利他”之争,利己的是商业不能在此容身,利他的就是公益可以不问效果。因此,公益人对于能不能营利,能不能产生利润,利润如何分配才能“利他”,做哪些领域的事业才算“利他”诸如此类万般纠结;而公众眼睛则紧盯公益人是不是住最便宜的酒店,吃最便宜的饭食,是不是过着清贫的生活。

 

       2008年壹基金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时候,有一种声音说,李连杰不是真心做公益,如果真的做公益的话,他在美国的价值上亿的别墅为什么没有捐出来?做公益不是只能利他吗?他这样住着好房子偶尔去救个灾不算做公益

 

       又比如:输血(捐赠)与造血(销售)之争,简单而言就是将眼睛盯着公益机构的资金来源,如果资金来源都是捐赠则被称为“不可持续的传统公益机构”,不被看好;如果资金来源都是销售产品或者服务,则被称为“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可造之才。

 

       殊不知公益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应对市场失灵,无论再完美的制度,再高效的市场都有不可触及的角落,而这些角落里的不幸者,很多是被命运“随机”分配下去的,与能力、意愿都无关,为了弥补这种缺憾,现代文明中才产生了慈善公益。因此,捐赠的存在几乎是与公益天然挂钩的。

 

       再比如:强弱之争与贫富之争,只有帮助弱者的才是公益,帮助强者的则不是公益;社会资源应该被投到最贫弱的地方,富强的地方应该让位给市场。

 

       殊不知除了传统的扶持贫弱以外,公益还有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方向上开拓创新,发展出更适宜未来的生存方式与社会关系这样的使命,而在这些领域中,个人的强弱贫富并不是关键,公众的“公”才是公益应该落子的地方。

 

       也因为如此,贫困、环境、教育、性别与人权才成为了国际公认的四大公共议题。因此,公益并非简单的强弱与贫富之分,而是有着深远领域的蓝海。

 

       改革开放之初,“姓社还是姓资”的二元对立中,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注意力被耗费到争论中而不是建设中,更进一步,这种语言争论结成了一个无形的“局”,让人们自缚手脚,所有的创新与实践都要小心翼翼地削足适履,使得创造力无从谈起。想当年,“包产到户”这个并不难设想出来的经济制度,只能在权力边缘由一群饿得活不下去的贫民来创建,还要抱着掉脑袋的决心。

 

       如今公益领域二元对立的争论,吸引了过多对“性质”的关注,而耗减了对“为谁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把事做得更好”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同样有大量的创业者为此缩手缩脚,眼看着大量的机会与显而易见有效的创新,就是不敢尝试,生恐自己不被公益同行认可。

 

       二元对立的讨论方式更大的后果在于,压减人们的认知,迫使人们将关注点放在非黑即白的表象上(如盈利与否,利润分配与否,资金来自捐赠还是销售),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引发的社会要素变动的探讨上,活生生来了一场自我降维,原本的十维硬是被降成了二维。

 

       那么,说了这么多,该如何判断一个机构是公益机构还是商业机构???

 

       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二元的,一个错误的问题只能引发一个错误的回答。设想一下,如果有人问,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你确定能够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吗?甚至这个问题都不该被提出来。

 

       如果把这个问题调整为:这家机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解决方案从多大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它需要哪些要素,它是否找到了合适而可持续的模式(注意,可持续并非指自我造血)?它的解决方案与组织行为是否还关注了更大范围的利益群体与公共影响?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这家机构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而它是否是值得你关注的机构也就非常明确了。

 

       以获利为考量的资本、以影响力为考量的影响力投资、以公共效益为考量的政府购买,又或者是想要倡导或者激励某类组织行为的颁奖机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决策依据,而不是被一个名称——“商业公司”、“公益组织”、“社会企业” 锁定判断。

 

       这一点,创行中国的做法堪称典范。在创行中国的评委培训中,评委被明确告知,评选投票时请勿在问题之间进行比较,如A问题比B问题更值得解决,因此投票给A问题,也不要比较解决方案的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等特征,而是重点查看问题是否被准确描述和定义,解决方案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解决方案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这些考量正是抛开二元对立的性质判断,深入到事物本质与核心的考量。

 

       【作者:多巴安_王:引导师、社会创新观察者、写作者、【Lighters" Union】发起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没有  没有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