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中国为公益组织打开一道口子,距今已经14年;自汶川地震燃起志愿者热情,催生大批草根NGO,距今10年;即便是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如今也已运作了一个完整财年。
但是,中国公益慈善的职业化进程依旧长路漫漫,具体表现为公益从业者对工资薪酬仍然不愿说,不敢说,不能说。
目前,中国的职业公益人究竟能拿多少薪水?媒体不知道,政府有关部门不知道,就连从业者恐怕也不清楚——公益领域缺乏谈论工资的氛围,年底了,无论多少,年终奖是许多行业热议的话题,但这显然不包括公益慈善行业。
公益行业不谈薪酬,主要是出于对“道德绑架”的畏惧,但这样的行业自我遮蔽却带来了更多的不信任。
监管部门正在制定新规倒逼慈善组织进一步信息公开。2017年12月,民政部发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在2018年,推动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把在本组织领取薪酬前五位人员的职务和薪酬情况向社会公开,且须在信息形成之日起30日内公开。
长期跟踪观察公益慈善政策的《公益时报》记者王勇认为,只有拥有社会认可的薪酬体系,一个职业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职业。此前关于做公益可以拿高薪在行业内外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如果新规实施,行业与公众就必须直面这一问题,“这或许是公益职业化的重要机会。”
我们认为,公益慈善行业的职业化是应然之事,所以我们要追问:职业公益人究竟能赚多少钱?
值此年关之际,“公益资本论”梳理了11家主流基金会年度报告里所披露的薪酬信息,因篇幅与精力所限,例举的基金会难免挂一漏万,但各位看官管中窥豹,从中亦可见一斑。
“为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们隐去了相关基金会秘书长的姓名,有心的读者可按图索骥,但在对号入座时,请注意年份,部分基金会在2017年里更换了秘书长。”
基金会高层人员年薪
制图-罗苑
坊间皆传,公益慈善行业工资过低,但事实上,为了吸引人才流入公益领域,近年慈善行业里,尤其是基金会间,已逐步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中国大陆出现一批拿高薪的职业公益人。这本是好事,但因信息的不完全公开,高薪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业内外的质疑——人们不是不能接受公益从业者拿高薪,但前提是你必须说明,某人干出了什么业绩,或者承担了怎样的职责让他足以胜任高薪,尤其是以公众筹款为主要来源的慈善组织更是如此。
基金会专职员工平均年薪
(高层薪酬亦统计在内,理论上存在“被平均”的可能)
制图-罗苑
最近,有两位年轻人找到我,希望我在岁末年初各大基金会制定来年预算之际说说薪酬的问题,为此,他们特意搜集了20余家主流基金会在年报中披露的薪资数据。一个未经核实的情报是:基金会行业内部贫富不均,不少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这种情况究竟有没有,普遍不普遍,合理不合理,可以讨论,甚至可以辩论,总好过对薪酬问题避而不谈。
这些年来,有人以“零管理费”为噱头谋求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从商业公司走账“体外输血”,然后在宣传上打压无资本托底的草根NGO;也有人走“血汗公益”模式,透支年轻人的公益激情;更多的人选择沉默,让“不议薪酬,只谈情怀”逐渐沉淀为一个行业的潜规则。
这些行为都在伤害着这个行业,客观上构成了阻碍公益职业化进程的保守势力。
我们观察到,近两年来,与企业家们空前高涨的扶贫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股在年轻从业者当中蔓延的悲观情绪。他们没有在网上高声表达,却“用脚投票”,默默地离开了这个行业。离开者,往往是表现不错的“潜力股”,他们在公益的平台上展现了才华,然后转身跳向了在世俗生态链中更高的所在。
影响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因素诚然很多,但薪酬的问题最为显著。一个行业如不能建立一个体面而清晰的薪酬体系,几乎不可能吸引在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没有年轻人,也就没有未来。
因此,我们呼吁,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公益慈善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不要让帮助弱势群体的人也成了弱势群体本身;而另一方面,要推动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更多地将人员薪酬晒在阳光下,让公众能够评价,可以监督。
欲成真钢,必先淬火,尽管此举阻力很大,却是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必须过的一道难关。
围观带来进步
慈善组织的薪资信息属于网络公开资料,有心的读者可自行查阅,在此为你推荐4种查询方式:
1、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或者“慈善中国”,在搜索结果中点击“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首页”(http://cishan.chinanpo.gov.cn),而后点击栏目“慈善组织年报”查询;
2、登录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www.mca.gov.cn/),点击右下方“慈善信息公开”这一链接进入,而后点击栏目“慈善组织年报”查询;
3、登录中国社会组织网(www.chinanpo.gov.cn),点击“年度工作报告与年检结论查询”;
4、登录基金会官方网站查阅其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