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解决社会问题是公益组织存在的价值,公益组织的行动应该建立在对社会问题的假设之上。如果一个公益项目对社会问题的假设是不存在的,无论这个项目的执行力、行动力等操作层面的事情如何完美,也没有任何用途。
设计公益项目的时候,分析问题必须不断地对“困境的表象”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一直把问题推到陷于困境的人本身,这个问题才算到底了。
特别感谢这位不认识的作者傅馨莹写了这篇文章,分享了一次她对公益问题的探究之行,希望更多的参与到公益行业的年轻人,能像傅馨莹认真,求真。
双坪小学
今年7月,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一个人道主义援助机构的帮扶项目,旨在为中国广西、湖南、甘肃等贫困山村3~5岁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提供营养膳食。
在一开始接触项目的时候,我对这些儿童和他们所在的村子一无所知,一切的信息都来自该机构的电子文档(包括项目书、机构战略计划和筹款方案等)和项目负责人的口述。
项目负责人说,他们去的一个村小学里5岁的男孩只有70厘米高,而根据国家卫计委2009年发布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5岁男孩应有111.3公分高。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数据时是非常震惊的,觉得整整40多公分的身高差距背后肯定是极为严重的营养不良问题。为什么会营养不良呢?
因为穷。我从该机构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告诉我,孩子们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人没有条件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地方上学。
很快,问题接踵而至。
7月10日,我们在商讨如何推广项目的时候,我提到是不是该对孩子们的身体和当地的饮食做个小调查,用扎实的数据说话,项目负责人的原话是,“Research是要做的”。如果我的理解没错,就是还没有做的意思。
7月17日,机构方面已经决定好推广方案和志愿者的工作分工,我负责写一篇推广文案。我提出采访当地学生、家长或老师的要求,因为我认为依据现有的材料无法组织出一个成体系的故事。
7月25日,我得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镇双坪小学杨老师的联系方式。
8月2日,我递交了一份故事初稿。8月4日,我得到了稿件的反馈。
这两个截图是有重点批注的地方
字比较密,我简单理一下。当时的情况是,在采访过后,我发现这个老师所在的双坪村并未贫穷到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程度,孩子们营养不良的状况——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的家长和老师营养意识的缺乏。
我把我知道的情况如实写到了文章里,但是我得到的反馈是,我的内容与筹款页面的宣传口径不符,尽管是事实,也需要调整文章,要让读者感受到当地孩子是因为家里穷才营养不良的,“文章首先服务的是项目募捐”。
最后我在该机构的志愿者生涯以我拒绝更改事实而告终。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经历。
我认为该机构庞大的体量是调研能力的保障,而我却看到他们在没有科学调研的情况下启动了一个长达3年覆盖多个省份的项目(他们手里的数据只有双坪小学里4个孩子的身高,其中2个因年龄分别为6岁、7岁不在项目范围内),我认为公益性质的社会筹款项目宣传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在这个项目推广中,事实可以因拉动筹款而做出牺牲。
如果我从双坪村知道的信息并非个例,那么这个500万的公益项目其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如果当地并不缺乏营养食材及其他资源,而孩子们确实有营养不良的症状,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当地居民普及营养的膳食搭配。以下是该机构公开的实施方案:
(1)从当地购买新鲜的营养午餐食材,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为贫困山区的学龄前儿童送去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健康午餐;
(3)向孩子及其监护人普及营养知识,宣传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只有第3点能够切实地提高当地人民的营养意识,前两点都是对社会资本的浪费。
进一步想,如果如此大体量的机构都是如此,其他的公益项目呢?我们真的了解那些我们曾经捐助过的公益项目吗?
我们从来都高声要求公益筹款使用过程的透明化,却鲜少追究公益项目本身的合理性。
10月24日,带着求证的心态,我抵达距离北京直线距离1779公里的双坪小学。此前我已联系好了南京儿童医院的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微博联系)与成都中医院的儿科医生廖敏(妈妈的发小),计划是我把孩子们的状况告知他们,并向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转达他们的建议。
我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校里的13个孩子量身高。
说实话当我量出第一个110cm的时候心就悬起来了。如果仅看身高,只有个别孩子落后,但并没有很严重。“5岁小孩70cm”这种惊世骇俗的数据并未出现。
面对我测出的数据,刘长伟医生说“个别孩子落后,其他都还算标准”。
WTF?明明说这“5岁小孩身高70cm”是“具有代表性的身高”啊!
此时我再回头看该项目的筹款页面。
这是筹款页面所使用的照片,筹款页面中这四个孩子的年龄身高分别是:7岁,108cm;5岁,70cm;5岁,73cm;6岁,102cm。
照片上的年龄和身高数据是我后期加上去的
我是无论如何看不出来右边的两个女孩身高相差了29cm的。
左边的两位男孩(是一对兄弟)已被项目负责人资助去了镇上(里耶镇)的小学读书,我没有见到他们,旁边的两位女孩(是一对姐妹)是我得出的身高表中第三第四个,即姐姐6岁,118.5cm(筹款页面上是102cm),妹妹5岁,108.5cm(筹款页面上是73cm)。
妹妹的这两个身高数据相差35.5cm,绝对是严重的偏差。
我带着恐慌的心情问杨老师,这个身高到底是谁量的。杨老师说是村上的老书记量的,量完之后打电话给机构报的。
我又带着恐慌的心情去找村里的老书记,问当时涛涛(照片左二的5岁男孩)的身高量出来是多少,他说不到80厘米,当时就和荣荣差不多高,但是现在比荣荣高很多了。
我再次带着恐慌的心情找到荣荣,也就是我得出的身高表中的第一位(6岁,110cm),再次确认了他的身高。
如果老书记的话属实,5岁的荣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高了近40公分,而涛涛则长高超过40公分。我才不信。
所以我能推测的情况就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老书记量出来的身高数据出现了严重偏差,机构拿到这些数据之后不加求证就直接使用到项目宣传中。照片中两女孩的身高差异并不能支持29cm的数字差异,却诡异地一同呈现在了筹款页面上,并完美地逃过了所有人的眼睛。筹款项目高歌向前。
另外,该机构用于说明孩子们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数据就只有这四个孩子的身高,并且还说“身形矮小足以说明一切”,但是如果“身形矮小”都站不住脚了,又没有通过切实的调查得出为“营养不良”作证的数据,那么这个项目的合理性就存在超级大的疑点。
提一嘴,这个项目已经开展筹款3个月了,筹款目标是500万。
也就是说,一个为营养不良的孩子提供营养餐的公益项目,其本身并不能明确孩子是否真的营养不良,却已畅通无阻地进入了筹款环节。
毛骨悚然啊。
尽管不确定孩子们是否真的营养不良,我还是观察了一下孩子们在学校的膳食。
这是学校旁边的菜园。杨老师会在里面种菜,学生吃的蔬菜基本都来自菜园。但是今年荣荣家(照片右上角那一户)的鸡总是跑进菜园吃菜,我拍的时候只剩下点葱了。我拍照当天下午,杨老师新种了很多白菜秧子。
菜园没菜,孩子们就吃不上新鲜蔬菜,但杨老师说,土豆就是菜啊,厨房还有好多冬瓜没吃咧!
确实,我在双坪的几天孩子们都是吃厨房现有的食材,翻来覆去不过是土豆、冬瓜、肉、小葱和鸡蛋。一天晚上我碰到班上的一个孩子,我问她晚饭吃了什么,她说“嘎嘎(肉),洋芋片(土豆片),茫茫(米饭)”,这和学校的菜一摸一样。我虽只有马马虎虎的营养知识,但我也知道这样是绝对不行的。起码土豆和绿叶蔬菜是不一样的。(中国农业部制定的《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把土豆列为重点,马铃薯现已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我第二天搭上村长的车去距离双坪村十公里左右的里耶镇上逛了一圈菜市场。当天中午我给孩子们做了一道芹菜炒肉,但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吃过芹菜,其中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家的菜都是白白的,我不吃绿色的菜。”
她说的是白菜。非常可惜的是,我没有拍下当地的菜地,因为遍地几乎都是下面这种小白菜。
就是这种须根发达的小白菜
除了小白菜外,还有些许胡葱、红白萝卜(萝卜叶)、白薯(薯叶),和一种只听杨老师说过但没见到的青菜。一个9.6平方公里的村子(包括4个自然寨、1327个在籍人口、287户人家)种植的绿叶蔬菜种类几乎就仅此而已。
除了以上的绿叶蔬菜之外,我在双坪待了5天,也只见到了西红柿、辣椒、玉米、土豆、南瓜、冬瓜、板栗、柑橘和脐橙。
我在走访一户人家时看到的满地玉米粒(是用来喂家禽的)
为什么就这几种菜?
为什么就这几种菜?
为什么就这几种菜?
因为双坪村根本没有稳定的水。
双坪整体地势偏高,是一个典型靠天吃水的村落。也就是种下去的东西是不浇水的,顶多施粪肥,其他全靠雨水,如果蔬植的根系不够发达,就无法存活。
为什么不浇水?因为村民自己用水就成问题。
双坪的四个自然寨分为一、二、三、四组,一组地势最低,其他寨子越走越高。所有村民的用水方式都是用水管把山泉水接到家里。而许多人家由于地势和硬件设施等原因,家里的水龙头没有办法压住水流,很多干净的井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里面有一口井,住在井下的村民们用水管
把井里的水接通到自己家里
家附近没有水井的村民会去找从山体流出来的水源,不论多小,都得想办法接上。
我寄宿的杨老师家位于地势最低的一组。在双坪下了一天的绵绵雨之后,杨老师家里的山泉水止不住地流了一天。
当地的许多人都告诉我,现在的水是用不长久的,即便是井水,一遇到旱天也会干,所以一到六七月份几乎全村人都到一组挑水,而一组的水也经不起全村人一同使用,那时用水只能一省再省,用村长的原话就是“洗了菜的水洗脚,洗了脚的水喂猪”。
10月底杨老师家门口的河与河堤
至此,我大概明白了。
1 . 长期用水不稳定的状态使得当地村民偏向栽种自身根系发达、抗干抗旱能力强的蔬植,这就限制了当地蔬植的种类;
2. 当地村民长期以来已习惯于靠雨水浇灌蔬植的状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花在了牵水管和钻水井上,而非用于改善农业;
3. 双坪村去镇上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都是自己种菜自己吃。
以上三点共同导致了当地村民不够复杂的膳食结构。
但即便我发现当地的膳食结构确实比较单一,我也无法断定当地的孩子有营养不良的问题。
另外,其实双坪村水的问题存在已久,所涉人物、事件和问题较多,也比较复杂,我会另写一篇文章详细讲讲。
总结一下,我参与了某人道主义援助机构的帮扶项目,在采访其帮扶小学之一双坪小学的杨老师后,我认为是孩子们的老师和家长缺乏营养意识,而非单纯的穷,才导致孩子出现象征营养不良的身形矮小的特征。
我带着求证的心态来到了双坪,发现孩子们身形并不矮小,除了个别落后之外,大多数孩子的身高和标准水平相差无几,在缺少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我发现“孩子们是否真的营养不良”这个问题也没有了准确答案。
接着我观察了双坪村村民的饮食习惯,顺藤摸瓜地发现了当地单一饮食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日常用水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随着我了解地更多,我越发质疑我曾经参与的那个公益项目。
双坪小学周五只有上午上课,所以杨老师一个星期为孩子们做四顿饭,每顿饭的成本不超过40元钱,一个学期的饭钱不到3200元,除此之外这个只有一个教室的学校几乎没有运营成本。13个孩子中,10个学前班孩子每学期(五个月)交900元钱,3个上一、二年级的孩子(没错,他们都在一个班上)每学期交109元钱,但每天都有4块钱的营养餐补贴。参考当地物价和食材可得性,学生交的费用对于满足其午餐的营养需求来说绰绰有余。
所以,确实没有穷到无法满足孩子营养需求的程度。
再来,孩子们不矮。这完全可以让该机构该项目的合理性受到合理的质疑。
最后,如果双坪的日常用水问题无法改善,那么当地的农业和村民的膳食结构则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一切的公益帮扶也都会浮于表面。
如果一个体量庞大的全球性机构也会出现项目合理性存疑的问题,那么到底有多少社会资本以“公益”的名义得到了正确的使用?
出现这样的问题单纯是机构的责任吗?如果公益组织知道人们不好糊弄的话,难道会在立项时草草了事吗?
老实说,我一开始看那个筹款页面的时候,只用了不到2分钟,我一开始也觉得孩子们的营养不良问题真的很严重,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个公益项目将解决孩子们营养不良的根本问题,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我一开始也想捐钱。
当我开始了解当地用水问题的时候,我已经逐渐触及到了更大更严肃的社会议题,在接下来的一两周里,我会尝试把我的见闻和理解写出来,毕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