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经历了怎样的起源、演变与困境?中国慈善文化论坛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11月20日下午,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8)召开,主题为“中国慈善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本次论坛邀请到多位享誉华人世界的文化名家,包括香港大学教授梁其姿、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秦晖、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何日生等,他们发表了主旨演讲和观点述评。
作为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8)论坛主席,陈越光发表了《我们论坛的文化精神——第三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主席致辞》。陈越光认为,公益界总是面对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我们依然需要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方向、能力和勇气,需要一种内在的支撑。这种支撑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陈越光表示,“公益人的力量不是在技巧,而在扎根历史,而是在可以和所有人唤起共鸣,这种历史和共鸣就是文化。”
梁其姿的演讲主题为“中国慈善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她重点讲述了明末清初以来慈善组织所开拓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明末清初的慈善公共空间、盛清商业力量开拓的慈善空间、近代慈善空间的特色。她总结了“明末清初善人与善会”出现的的三个原因:儒商的财力;儒家思想领袖的推动;同善会、育婴社等的成立。梁其姿总结了近代(同治以来)慈善组织的特色:介入地方管理事务、“科学”语言、宗教的能量。她提出了当代慈善组织面临的挑战:厘清当代财富的道德意涵、何谓善的社会等。
秦晖的演讲主题为“从东西方文明看公益的起源与演变”,从“西方历史上的慈善与公益”讲起,到“慈善公益信托基金的兴起”,到“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再到“转型时代的中国民间公益”。秦晖表示:转型时代的中国民间公益,需要挖掘传统、现代、后现代的资源,推动民间公益的发展,是补课,也是跨越。谈及第三部门的趋势,秦晖认为:“主流趋势还是政府、市场的互补、合作与公益创新。”
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何日生对结合梁其姿、秦晖的演讲作了观点评论,对梁其姿讲述的慈善的公共空间、秦晖对“三个部门”的分类都提出不同的看法。何日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慈善”的概念始终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对政府、民间,以及公共空间做太多区分。”他强调。何日生表示:“中国慈善的一个共同价值观是利他,利他才能利己。从利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是一个好的政府,企业(应该)是一个好的企业,公益(应该)是一个好的公益。”
紧接着,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8)主席、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对主旨演讲环节作了现场小结。陈越光称,他从前述的主旨演讲和观点评述中感受到的思想和魅力,感受到对历史的梳理,也感受到论坛的文化精神。陈越光表示,慈善史的研究本身是慈善文化一个重要领域,从东西方慈善发展的历史中看到经验。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之后,实务界公益人的深度对话开启,嘉宾包括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三一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劲、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行甲、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嘉俊等。他们在“社会组织自身的慈善文化,如何在大众中推广慈善文化”的对话主题中不断激荡出新观点、新思想。
李劲从机构文化构建的角度谈了他对公益基本精神的理解,他认为志愿精神、服务公共的目的是公益的两大基本精神。“公益部门就是"公"字当先,就是公私分开,机构的利益和个人利益非常清楚,机构利益永远优先个人利益。”李劲表示。
汪跃云认为,慈善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我们做慈善一直‘逃’不过我们祖先(的影响),包括悲悯之心、家族情怀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传统学术理论有其现代价值,还在涵养我们。“我们要做有抱负有胸怀的公益人,让我们中国的慈善成为世界公益慈善有效的一部分。”
陈行甲认为,公益组织做社会实验是更高、更深一层的公益,应该把社会组织做社会实验当做一种文化、一种方法去理解。谈及慈善文化,陈行甲表示:“文化是能够支撑我们走得远的力量,应该说是最终的力量。对一个公益组织来说,慈善文化的核心能够帮助你厘清工具和目的。”
窦瑞刚认为,慈善文化探讨的内容是隐含在慈善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部分,或者是思维模式的底层部分。“慈善文化的根源建构个体参与公共事务,个体之间组织起来参与各种事务,去影响个体之外的他人生命的一个关系。”窦瑞刚表示。
陈嘉俊主要从当下和未来两个方面谈慈善文化。他认为我们应该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科技各方事务关系的重构对慈善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大量公众参与重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重构机制推动中国城市化等社会发展。” 陈嘉俊提醒道:“带着想象去参与。”
接下来,修远基金会理事长、《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作了“2018年中国慈善文化大事述评”。杨平就“全国多个城市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西湖大学成立”、“MeToo事件发酵”等十个慈善文化大作了评述,他认为:公益行业承担着塑造中国社会的重要使命,公益的伦理要求必定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伦理,而是要高于市场伦理。“社会需要组织起来,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正当期。” 杨平表示。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作论坛总结发言。她表示,我们的文化研究、理论研究应立足中国社会实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公益慈善组织应坚守伦理道德的底线,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向全社会弘扬慈善文化。
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内核,以中国慈善实践为根基,适用于现代中国的慈善文化体系。2016年、2017年分别举办了第一、二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引起了公益慈善行业和文化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