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7日,由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简报)主办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实施2周年研讨会”在京开幕。来自清华大学、福特基金会、香港乐施会、国际救助儿童会、绿色和平、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民促会等业内100多名著名学者、相关领域著名机构代表及资深管理人员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NGO运作的经验、未来挑战,促进在华国际 NGO 在新形势下的有效运作。
论坛结束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众多关注此会的粉丝们都期待着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学习资料。为此,接下来,发展简报将通过双微、官网陆续整理发布,详细还原研讨会核心要素及重点解读。
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以下为论坛首日,世界资源研究所首席代表李来来以自家机构视角,谈论在新形势下的有效运作及战略定位(梳理内容有删减)。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曾经也沿袭过先污染、后治理,边消耗、边开发的模式,但是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了,我们清晰意识到了资源能耗型的发展难以为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引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新部门的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得到强化,监管领域也在拓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意义重大。此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这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承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中国方案。
开放和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世界相融的主旨。以上是世界资源研究所在中国运行的理由和大背景,世界资源研究所是环境与发展智库,注册于美国华盛顿。我们2017年正式在中国北京设立代表处,工作领域重点放在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可持续城市与交通、水生态—水资源的协同管理,最近还开通了绿色金融。代表处有30位同事,我们的工作策略及重点是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上述领域的项目。
世界资源研究所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范围很广,包括大学、研究所、中国本土NGO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特点就是大家可以跨界合作,共同实现所追求目标。
因为我们是一个智库,所以更重视研究。通过合作研究来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追寻问题根源。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方案,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来检验方案可行性。接着通过沟通、交流和能力建设一系列活动推广,复制成功经验。
作为海外NGO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中外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或环境发展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都是新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农业方法,在气候变化如此剧烈的今天,有些已经不能够适应了。全世界都在应对这样的挑战,而世界各国也有各自的好经验,所以沟通和交流就成了很重要的环节。
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政策上,中国政府有非常大的投入。如果去比较全球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中国并不逊色,但还需一些创新。比如我们在上海给合作伙伴——上海公交协会和同济大学执行道路安全的项目,项目本身并没有很多资金。但在探讨道路安全过程当中,如何实现多重目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与同济大学、上海公交协会、专注于世界防痨研究的国际NGO组织、上海爱德卫生委员会等伙伴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产生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所以,创新是我们工作领域里最重要的特点,那怎么才能实现创新?我觉得就是沟通、交流、合作。
世界资源研究所由原来的企业变成代表处,登记完成后的日常管理细则还有待完善,所以会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十分期待业务主管部门给予我们更多指导和帮助,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便利服务措施。我们将继续聚焦并助力于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支持提高国家及地方层面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搭建中外环境方面的经验交流合作平台;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方面的倡议。真正为保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场提问
Q1:由企业身份转换为NGO,想要来中国注册,现在还有没有可能从企业的身份进行转换?
李来来:这要看你在国外注册的地位。如果你在国外是企业,你可以到中国来注册企业,你在国外不是企业是非营利或者机构,到中国就不可以注册机构。
Q2:在你们所有项目里有多少是自己直接实施的,有多少是由合作伙伴来做的?这个比例是如何分配的?
李来来: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而且独立是完成不了的,因为所有项目设计都是环境和发展两个领域,既要保护环境,又不是纯粹的污染治理,但要顾及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一定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在这种情况下跟不同的部门去合作,所有项目都是通过合作来完成的。有的项目有一点资金,比方在宁夏做的水煤关系的项目,需要当地NGO的支持。刚才提到上海道路安全的项目,最后道路改造都是上海杨浦区政府资金支持,我们只是在一起做前期调研、方案讨论。总之,合作是必须的,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