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乐见岛专稿|做老师没有爱,很快要被AI取代——全国名师李镇西谈师生关系

        李镇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语文特级教师。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得“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荣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李镇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从教三十六年来,从他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的善良、正直、勤劳的公民。他的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8月18日早上9点,成都西三环一所即将开学的新办中学校,60岁的李镇西正坐在5楼会议室用笔记本电脑看自己的演讲稿。这段时间他特别忙,每天平均要接到5个全国各地的讲学邀请。上午10点半要给这所新办学校的老师做个讲座,下午还要去都江堰参加一个活动。

 

       “关于师生关系,我说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教育的原则理念就这么几条,从孔夫子到卢梭,都说得差不多了。我觉得教育理念和思想方面,我没有任何原创,包括师生关系也是这样的。”

    

       第一次见面,李镇西老师就用温和平稳的语言开始了这次有关师生关系话题的专访。

     

        观点一:

     “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培养尊重”

   问:李老师,作为全国知名教师,从教30多年来,您眼中好的或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镇西:有人说“好的关系是好的教育”,简而言之,师生相处的状态就是一种教育。举个例子:学生走进老师办公室,老师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请坐”。有些老师对走进办公室的犯了错误的学生说的是“站一会儿”然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或者更严厉地说:“把你的家长叫来”,这种氛围就不叫教育,完全像审犯人。

    

       有人说我对学生太客气了,我说不是,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培养尊重, 老师需要自己给学生示范什么是尊重。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也有其尊严。

    

     

      现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平等、尊重、民主是对的,但这一切应该是从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这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其他行业比如医生应尊重病人,公务员应尊重每个来办事的公民等类似。有了真实、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谐、平等这些都是常识。

 

       另外,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不应该是生硬做出来的一种师生关系。比如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为了讨好学生,什么招数都用上了,贴小红花啊,夸学生啊,学生还是不配合。老师因此很着急,因为这个老师的平易近人是做出来的。

 

       我举个例子,有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为了和学生套近乎显得刻意不自然,一上台就让学生猜自己是哪里来的,对一些回答贴近答案的同学贴小红花什么的;而另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师学生上公开课,开场就是问坐在后排的学生能听得清楚吗?这种普通的开头,体现的师生关系就很好,很自然的平等、尊重,考虑到孩子,心中装着学生

 

       观点二:

     “现在师生关系有问题,但不是最差的时候”

        问:过去几年,有关师生冲突的案例很多,有观点认为目前“师生关系”处在一个低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镇西:有人说现在师生关系空前恶化,老师的地位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过,我觉得不对。发言者没有经历过“文革”。“文革”期间师生关系才是空前恶化,一些老师学生迫害是普遍现象,侮辱、批斗、殴打、甚至被迫害致死的老师很多。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袁老师,文革前四川省唯一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当年叶圣陶作为教育部副部长到成都来专程去听她上课,但“文革”中遭批斗,被曾经叫她“袁老师好”的天真无邪的孩子谩骂吐唾沫等,受尽迫害,不堪凌辱,为了捍卫尊严而自尽,年仅38岁。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我亲眼看见我的老师在被批斗时惨遭毒打,从台下向他砸去的一块石头击中他的头部,鲜血一下子从额头流下来,整个面部顷刻间成了鲜红!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被批被斗被毒打,但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教师头上都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剑,时时刻刻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哪里有地位和“尊严”可言?当然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

 

         观点三:

       “现在好多家长的素养比较差,家长本身就是问题”

         问:师生关系从中国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到现在不时出现一些冲突恶性案例,请问李老师怎么解读?如何能够推动师生关系朝良性方向发展?

       李镇西:师生关系紧张的状态可以体现为:较普遍的顶撞(学生顶撞老师)、个别的暴力(打老师)、冷战(几天不搭理老师,不听老师的课)。说顶撞普遍并不是说多数学生都要顶撞老师,而是说普遍的这种现象是从来都有的,不是现在才有的,比如青春期的冲动叛逆所致。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针对几个学生群殴一个老师,这种是极个别的。我很反感把极个别的个案无限放大。当然就这类事件发生的总数而言比过去多,比如过去可能十年发生一起,现在一年发生一起。但它放在整个大的背景下仍然算是个别。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是从国家、 社会层面,社会对老师的尊重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制度和待遇上),尊师重教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口头上。

 

       第二是从家庭教养素质上,孩子首先是家庭的产物,孩子以各种极端手段对待老师,肯定是家教出了大问题。现在好多家长的素养比较差,文革期间出生的一些家长由于文化断层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是指大学本科学历教育而是指家庭教养,缺少那种氛围)。

 

       第三是教师本人的原因。教师靠什么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教师尊严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政治地位,第二是经济待遇,前两点我们管不了,我想着重讲讲第三点——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源于两点,第一学识是否渊博,第二师德是否高尚。现在提到“师德高尚”有些老师很反感,提出“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啊,老师不就是一个职业嘛,也需要养家糊口”。

 

       我觉得老师是个职业,但不是一个普通职业。现在有些老师的修养很差,比如两年前发生的学生群殴老师事件,一名中年老师抓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领口推到墙角,这个动作本身就很粗暴了,然后这名学生的哥们儿看到就群殴老师。后来学生觉得过分放手后老师被激怒,接下来就是扇耳光然后矛盾激化又是暴打。这个老师平时的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是有问题的,这种问题的避免应该从平时抓起,这个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说轻了缺乏智慧,说重了就是师德有问题,有些矛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观点四:

       “老师还是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尊重要讲规则”

         另外我想简单谈谈传统师生关系中我对学生老师“敬畏”之情的理解。一方面是老师这个职业带来的敬畏,学生越大,这种因素带来的“敬畏”就越来越小了,比如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敬畏老师;二是靠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赢得敬畏。随着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敬畏”之情,主要得靠老师的个人魅力,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去尊重老师

    

 

       我认为“师生关系,总体上讲老师属于强势,学生属于弱势”,虽然有些老师不认可此观点,认为老师是弱势,比如现在有些学生动辄就要威胁老师,甚至要跳楼,动不动就要打要骂,动不动家长就要找上门来,我认为这类情况比例小,我认为老师的权威仍然是占强势的。当然也许和20世纪80年代和过去相比,因为随着民主、平等意识以及家长的权利意识提高,所以老师觉得处处受制。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与老师职业的崇高属于两个范畴。我们讲民主、平等不是说老师就不应被尊重,老师这个职业就不崇高了,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崇高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佩,老师还是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尊重要讲规则。民主本身的核心就是尊重。讲尊重不是倒过来把学生当小皇帝,老师要赢得尊重靠自己的魅力。

 

       观点五:

     “加入金钱关系,学生肯定看不起这个老师

         问:现在学生在课外付费参加培训、“有偿家教”很普遍,一些家长为此支付了很多的费用,一些老师也主要依靠课外补课构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收入。您觉得这是否会影响师生关系?

   

       李镇西:关于“有偿家教”,我2002年就写过文章,我觉得不好一概而论地否定,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有偿家教”主要是涉及三个问题不好解决,于是造成很多负面的社会后果,现在的政策是干脆就一刀切禁止。不好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老师之间交换补课学生,第二个是主次颠倒,晚上去补课,影响白天上课。第三个是税收的问题。收入的有序管理问题。

 

 

       我认为老师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获取收入是光荣的事。我坚决反对“老师上课不讲,下课补”的片面说法,我个人认为是少数,少数的意思不是指个别,可能在某些地区比例多一些,纵观全国是少数,不能让多数老师背黑锅。

    

       关于课外补课,培训机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就算老师怎么尽责尽职地教,但是孩子天赋基础有差异,十个手指也不一样齐嘛,所以一方面是老师觉得有必要给孩子补课,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孩子补课。关键是在职教师是否允许周六周日去补课,因为有是否向培训机构输送生源的嫌疑。

 

       如果学校和培训机构暗中勾结,学校给培训机构暗中输入生源补习,收入分成的利益关系,这种性质就很恶劣了。另外还有来自家长的焦虑,这就带有非常的普遍性。看到其他孩子都在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课感觉要吃亏,家长被绑架了。

   

       整体上看,课外补课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显而易见。给自己的学生收费补课,加入金钱关系,学生肯定看不起这个老师。而在补习班的师生关系,学生认为就是给钱买知识,是缺乏与老师心灵情感交流的一种“师生关系”。

 

       问:“家庭教育”对于推动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可以做点什么?

        李镇西:父母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首先应该尊重老师,有修养,懂礼貌。这对孩子影响很大,尊重老师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也尊重老师。而且家教不仅仅是提倡尊重老师,尊重人,这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家长本人要崇拜尊重知识,它会转化为孩子对老师的一种尊敬。当然不是说学生老师不会发生冲突,善良的老师善意也会产生冲突,如误解或者老师冲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理性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处理——既尊重老师,又不伤害老师,这是一种智慧。现在有些家长以前就是有问题的孩子现在自己又成了家长,这是让人忧虑之处。

 

       观点六:

     “会不会某一天,教师被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取代?”

       问:目前不少学校、老师、家长以追求升学率、名校作为指挥棒,这种现象对于师生关系会带来何种影响?

       李镇西:师生关系本来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就成了人与物的关系。这个物指的知识,老师眼中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装知识的容器,整个内涵丰富的“教育”挤压得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没了。

    

       我们可以先从谈对“教育”的理解说起: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吗?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体、真善美……构成了教育丰富多彩的内涵。至于有人担心,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教师被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取代?我在文章《未来教师会消失吗?》中对此有过探讨,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就师生双方的关系而言,教育呈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教育者情感投入的“主观性”。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带着思想也带着感情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换句话说,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这是没有温度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够达到的吗?如果教育仅仅是“刷题”,那么只擅长教学生“刷题”的教师的确面临存在的危机——你现在本身就不过是会刷题的“智能人工”而已,那被“人工智能”取代,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如此。几十年前,“家教”这个词是“家庭教养”的简称,其含义是一个人来自家庭教育的良好修养;但现在“家教”这个词是“家庭教师”的简称,就是补习功课。 从“家教”这个词义的演变(本来指向人格的“教育”最后沦落为赤裸裸的“刷题”方式),也折射出对“教育”理解的变化。我认为真正的教育,除了知识和能力,还有思想对思想的启迪,情感对情感的熏陶,灵魂对灵魂的唤醒,人格对人格的征服。

 

       观点七:

     “要让大家看到老师这个职业不是凄凄惨惨的”

       问:目前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管理机构在推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镇西:这个问题我没有多想过,我觉得师生关系更重要靠个人。但是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怎么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教师的尊严不被侵犯,尤其是出了一些恶性事件以后,应该给老师撑腰。就算老师有错,还得内外有别。

 

       举个例子,我曾经针对上海宝山教育局将当地一小学生老师撑伞上升到师德来进行批评,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学生老师撑伞,何错之有?》深圳交警让暴雨中奔赴考试路上的孩子自己穿上雨披,结果学生家长跑去投诉交警护送孩子不得当让孩子被淋湿了,最后交警得到的是单位领导表扬,这也引得网上一片喝彩。

    

       现在有这么一种普遍现象,只要家长一投诉,教育局就要追究老师,所以现在老师怕投诉,哪怕这个老师是被冤枉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老师撑腰,维护老师的合法权益。另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媒体上多推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典型,优秀的老师

 

       前不久我回乐山上的“最后一课”,我开始是不想接受媒体采访的,包括朱永新老师知道后建议搞个“直播”,我开始不太同意,后来记者的这句话打动了我:“现在不少人提起老师这个职业摇头,不少老师也缺乏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觉得当老师凄惨悲凉。我们就是想要通过报道告诉人们,你也这样做老师,也可以做得很幸福,而且师生关系也非常好。”

    我想让大家看到老师这个职业不是凄凄惨惨的。

 

      观点八:

       “对后进生包括中等生的爱才最能体现我们的教育良知”

       问:您曾在随笔文章中写到“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悬念的后进生,都成了我们的课题,我们从中获得了科研的愉悦,教育的乐趣,人生的幸福”,关于转化后进生,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经验故事。

       李镇西:教育平等并不等于平均。真正的教育平等民主是“差别化对待”,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对优生的爱是不需要培养的,而对后进生的爱那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对后进生包括中等生的爱才最能体现我们的教育良知,对后进生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老师学生的爱是真是假,因为这是没有功利的。资质平平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需要更多的关怀,他们也是大写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无论是哪个学生,不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善良、正直、勤劳,就是最优秀的学生

 

        采访手记: 36年400余万字工作日志的背后 

 

       和李老师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在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李老师始终保持着温和有力的语调。说到激动的时候,李老师会情不自禁的挥动着手臂。

    

       专访结束,李老师邀请笔者一道参加他主讲的题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儿童视角》的讲座。在一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中,李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个充满感人细节的老师故事,讲述教师职业认同这个抽象的话题。这些故事的主角既有他担任校长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也有赴外地任教的昔日学生。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来自李老师从教36年来400余万字翔实的工作日志。

   

       “教育,一定要永远站在学生的立场,一定要有儿童视角”。“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在历届学生的记忆中。”李老师声情并茂,金句频出赢得参加讲座老师们掌声、笑声不断。

   

       在目前社会一些老师对自己职业认同感低的背景下,李老师这场讲座无疑为现场年轻老师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讲座结束后,聆听讲座的老师们纷纷上台与李老师合影,我看到一些老师微笑的脸上湿润的眼角。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报告已是中午12点40,李老师与学校老师们在还未正式启用的食堂吃盒饭,下午李老师还要赶往另一所学校参加活动。当我们匆匆吃完盒饭刚离桌几步时,李老师转身将桌上的饭盒收起放到垃圾集中点。他这一为别人考虑的举动也让我们同桌的人效仿。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和细节,展示了什么叫师范中的“身正为范”和教育“润物细无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镇西  镇西词条  乐见  乐见词条  专稿  专稿词条  名师  名师词条  师生  师生词条  
公益

 郭建梅:我要为阿琳讨回正当权益

网易女人:凤凰“少女跳楼”案件进行一审宣判了,对此你怎么看?郭健梅:这个案子本身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受害人,一个是小红,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阿琳。因为小红已经死了,所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