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酝酿自毕业季的感想 —— 关于民间组织教育捐赠的一些思考

文 | 万燕(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2018年毕业)

       如今正值开学季,我马上要以新的身份进入新的校园,回想两个月之前,毕业的季节,南方的大树葱郁高大,枝叶重重叠叠在校园里遮天蔽日,夏日的太阳毒辣灿烂,但校园的道路上似乎只有清爽的风。我和同学们套着宽大的学位服在树影下晃荡,仔仔细细踱过过往三年经常走过的路。告别学生时代对我来说是件大事,一方面它意味着要步入新的旅程,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一定要做些什么事情来向过去告别,毕业论文可能是这些事情中的头一件吧。

       小时候一直觉得二十几岁的人完全可以孤身闯荡天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真正步入这个年纪,才发现坚守梦想,追求梦想好难。原来,和一份一眼看到老的工作比起来,未知的未来最能给人恐惧感。这也是为什么在两年前通过导师认识土雪,能够那么彻底地刷新自己对于“勇敢”的认知。

       读书期间,结合自己的兴趣,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民间组织教育捐赠的研究方向,也对像OFS(我们的自由天空)这样的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就目前而言,我很可能与学术道路无缘,但对民间组织发展的关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使进入社会,我也会尽量继续思索并参与农村教育的支持项目。接触OFS主要源于个人毕业设计,对于当前农村教育的认知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年中不断深刻。毕业论文的初稿虽让人不忍直视,但是导师仍然没有否定文章里面藏有情怀,这让当时的我高兴了好几天。撰写毕业设计的这一路走来,我觉得即使我步入职场,从事着自己之前从未料想过的职业,我也依然会尽力保持着这份小小的情怀。这篇文章,是身为一个迷茫毕业生回顾毕业设计过程的所见与感悟,也是一个志愿者通过OFS所见的农村教育状况、民间组织实践情况。

* 萌发研究兴趣

       大学时候的我是一个欢脱的活跃分子,是社团骨干、班长、团总支成员,还参加各种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比赛,不能参加的大型比赛就去当志愿者免费观赛,去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自闭症儿童之家等地方送不知道别人需不需要的“温暖”……

       等到大三的时候,在自己所在的群体中开始成为各种类型的“干部”,开始响应院系的号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参与组建了一个所谓的校园公益社团,该社团主要是补充周边随迁子女的教育资源。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很多随迁子女虽然身处城市,却仍然处于教育边缘。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如业余时间排满培优班的城市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几乎没有时间与他们静心交谈……我先后参与了公益社团课程的设计、教学、招生等各种活动,经常与学生的家长打交道。随着社团的壮大,我渐渐开始发现自己能力的弱小、社团覆盖范围有限、实践方式的不当等种种问题。于是在考虑研究生专业的时候,我跨专业考取了教育相关的学科,也许是机缘巧合,研究生的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正好就是第三部门。

       我很早就跟导师表露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正好契合了他对我的培养计划,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民间组织教育捐赠做进一步了解。最初发现在社会上真的有独立的公益社团,有自己的宗旨,真正去帮助自己的目标群体,而且能够依靠募集的社会资源生存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随着自己对教育领域民间组织的慢慢了解过程中我对其产生了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了解到民间组织相关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跟随OFS组织走访、前往OFS驻北京办公室收集调研资料的过程中,见到的人、经历的事情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也真正近距离接触到了当今社会中那些仿佛超脱于名利观念之外的公益人。

* 调研过程“二三事”

       当得知自己的论文调研要辗转几个省份的时候,我起初是很兴奋,兴奋之后,又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有太多事情难以预料,自己在书房内翻书制出来的研究计划实在不知道有没有实践价值。

       但是,跟随着OFS的助学走访活动一路下来,我发现助学活动项目的开展过程本身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逻辑,OFS将指向各个项目点的教育捐赠款项委托给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到达项目点发放助学款项、收集需求信息、落实受赠方情况等等。整个流程不就是教育捐赠的筹集与梳理、捐赠双方的匹配到捐赠的落实的整过程吗?当我开始跟OFS工作人员接触,开始走在助学走访活动的路上的时候,这条研究线索开始在脑海中渐渐清晰。除此之外,作为一名OFS的志愿者,在短短的助学走访过程中集中参与和安排许多项工作,一路走来,有太多人和事难以忘怀。

* 五湖四海的“队友”

       “志愿者(volunteer)”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志愿”。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服务的人员。基于这个概念,一般而言,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拥有共同的旨趣,是相对容易建立集体认同的群体。在参与OFS助学走访的过程中,我很幸运地遇到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们,虽然在年龄和地域上拥有很大跨度,但是大家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碰面之后,互道与OFS相遇的机缘,几乎短短几分钟就深觉“一见如故”了。

       起初,基于调研目的参与走访的我在志愿者群体中显得有一些“动机不纯”,不过在接下来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志愿者群体本身是带有自身的价值认知,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均需要建立在这种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这个过程,对于组织与志愿者本人而言都不能不算挑战。这期间,需要志愿者对志愿活动本身有相对透彻的认识,同时也需要组织者本身付出足够的沟通成本。

       而作为参与者而言,参与走访很多时候是一场心灵与现实的寻访之旅,未接触过公益助学的人觉得一切都是新奇且值得一探;而有助学经历的人则觉得草木皆深刻,发人深思;看中助学经历本身的人则看重整个过程的完整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带着利他主义色彩,但是志愿者却各自带着鲜明的个性,这个群体的公共点最终被公益组织串联在志愿服务上。一般人们一般很容易将志愿者群体算作积极志愿服务效果的促成力量,但是服务效果的负面成分却相对容易被归因于组织本身。这种思维方式相对更加容易发生在尚未建立充分组织信任的群体身上,而志愿服务不就是要不断吸引新的群体加入、吸引更多群体关注吗?

       好在,志愿者群体融洽相处,一起尽心尽责地完成志愿服务一直以来是主旋律,很多人不断被吸引参与其中。但是对于广大缺少优质充足教育资源的学生来以及潜力巨大的捐赠方而言,公益组织的力量仍然弱小,志愿者的质量和数量仍然需要提升与挖掘。

* 我眼中的助学走访

       针对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调研是我国教育类民间能组织发展初期最主要实践形式,而早期教育类民间组织的主要业务类型也主要是以志愿者为主的支教和助学。接下来教育类民间组织的业务类型逐渐涉及开发多元教育资源、教师培训与专业化发展、开办公益学校、教育公共政策调研与倡导以及基于学科和综合素养的课程发展等方面。但是,助学一直是教育类民间组织的基本助学形式,借用土雪老师的一句话,“因为一直有需求,因而一直会存在”。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教育发展处于贫困和缺乏阶段的时候,也许为因困失学的孩子送去来自远方的学费是公益组织的主要奋斗目标,而教育发展到如今,经济、社会、政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发展也越来越追求内涵以及均衡化,公益组织也越来越倾向于提供多元的、深刻的志愿服务以及产品。但是相对而言,对教育领域的资源支持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受助对象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因而传统的助学项目也理应带有时代特点。

       与学生交流是助学走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居多,他们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身心健康发展亟待关注。小学阶段的孩子独自生活,这在当地居民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学业受阻很难说是因为其主观原因,甚至不能武断地将此全部归因于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这些孩子背着书包步入学校的同时,小小的身影也许拖着破碎家庭的带来伤害、独自生活的压力、无处排解的成长烦恼……而在这些事情面前,昨天晚上不会做的作业题也许根本排不上烦恼清单的前列。如此,他们怎么在竞争激烈的升学道路上披荆斩棘。短时间的交流也许根本无法真正地为他们排解什么烦恼,但是却能为他们送去未曾接触到的关爱。走访过程中的特殊群体,是助学过程中强调要重点沟通、小心呵护的孩子。实际大部分孩子有他们那个年纪应该有的自信开朗,享受着完整的爱与陪伴。而遇到这些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保有求学之心,自信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来自社会的捐赠本身带着各个爱心人士的热忱,助学走访就是让能用一种单位衡量的钱款,带着不同的温暖送入处境各异的孩子手中,伴着他们走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 众人眼中的助学

       在此。我还想再谈谈自己身边以及走访过程中遇到的人,聊聊他们眼中的助学。首先,说说我的父母亲朋。大家问起我朋友圈发的走访见闻,了解了我所说的公益助学之后,都觉得这些活动一定是有钱人才会参与的,认为非营利组织没有政府支持肯定“活不下去”。再后来,就是我的朋友们,纷纷向我了解详情,觉得公益活动很有意义,表达了想要参加的意愿,但是后来大部分也是不了了之。可能这就是现实吧,接触了方觉深刻,眼见耳闻只能赚得几眼回眸、几句涉及人生哲理的感叹;其次,助学过程中遇到的人们,这里主要是指助学点当地的居民。当地居民非常淳朴热情,但是接触下来能够感觉到他们极容易将志愿者看作占据丰富资源的社会精英,初次接触志愿者的当地居民对我们为了省钱而放弃搭乘出租车表示十分诧异。很多人知道志愿者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内容,却无法真正理解助学作为民间力量支持教育发展的机理;再者,刚刚接管资助工作的教师对志愿者工作的开展配合消极,在助学项目实施的上游,劝募工作仍然面临困难,OFS财务人员表示能够提供丰富资源支持的个体捐赠方很多,但是他们往往不甚明白捐赠助学问题的症结所在。

       认知与思考不足,使民间参与教育支持力量不够。但是,反观长期配合志愿工作的校方人员则明白志愿者不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多年接受OFS资助的学生家长逐渐明白教育理应受重视,对民间力量的教育支持充满感恩。伴随着越来越多民间力量参与支持OFS的助学工作,OFS的资助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拥趸,他们认同OFS的助学宗旨理念、理解助学活动能够成为普通人的事业、明白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捐赠的合理方式。因而OFS的教育捐赠过程也是一种向社会各界传播民间力量教育捐赠机理及理念的过程,这种行为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为公众所关注,也就更加能够深入农村教育里最细致的肌理之中,为教育发展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 我的小结

       我与OFS相遇的经历最终被我写进毕业设计之中,我个人比较感性因而也尽量在文章中注入现实带给我的感悟与温度。但毕竟阅历、学识有限,所写远远未呈现所见、所感,文字也远远没有现实深刻、动人。

* 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

       我国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民间个人与机构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教育公益活动。而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政府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眼中落后则是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的现实基础。现实需求呼吁民间力量汇集于教育领域,而这些民间力量本身也开始探索其组织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左右至世纪之交被很多学者称为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团革命”的影响,一些境外民间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在中国大陆开展援助活动。这些组织活跃在扶贫、农村社区发展、妇女儿童保护以及基础教育支持领域。它们一方面提供各类资源支持为教育领域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其多年的工作实践理念以及行为模式对我国本土的教育公益实践乃至教育类民间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国际(涉外)公益组织和国际基金会的实践经验,我国逐渐开始出现早期的教育类民间组织。如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中国妇女基金会发起的“春蕾计划”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类民间组织整体性发展趋于理性,政策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使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面临着新的内外部问题。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持续关注、2001开始的教育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促使许多支教及助学平台借助互联网形成平台。从发展数量来看,教育类民间组织数量在此阶段呈现迅速增加趋势。据教育类公益组织年会2009年的统计,教育类的民间组织有150家左右,2011年活跃的民间组织有160-200家,这个数量到2013年已经增长至300家。从组织形式来看,教育类民间组织的形式出现创新。这主要表现为非公募基金会开始在民间组织领域发挥多元作用,以及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的多样组织形式;最后,从其实践内容来看,教育类民间组织的项目类型也开始探寻多元化,同时更加关注教育发展的内涵。在此阶段,教育类民间组织越来越开始关注“碎片化”的教育需求以及特殊化群体的教育需求。

       近年来,教育类民间组织发展逐渐进入资源整合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类民间组织本身开始寻求行业内的“联盟”化,以整合多元的组织资源,解决教育领域内日益变化的发展问题;此外,教育类民间组织开始寻求构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新格局。整个社会上逐渐开始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公益气息,包括教育类民间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整体发展,逐渐为社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明快的公益参与氛围,公益活动不再带有脸谱化的“悲情”色彩,参与公益活动不再具有千篇一律的方式。这些变化离不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更离不开包括教育类民间组织在内的千万民间组织力量的壮大。

* 助学项目

       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会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之后,上述内容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199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同样引入了鼓励捐赠办学的内容,“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投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教育捐赠由此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状况,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得以加速,这就致使城市内部产生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与以往贫困和短缺状况不同,农村教育正经历一个变局,即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2001年开始的撤点并校都促使农村教育领域新问题出现。

       助学,是教育类民间组织早期的主要业务之一,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之外,以捐钱捐物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善就学条件的行为或活动。因而,它区别于同样较早成为教育类民间组织业务的支教活动,在教育公益组织业务项目的实际实施中,根据组织宗旨、发展程度的不同,教育民间组织的助学项目包括四种类型:学生求学费用的支持、学生就学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就学学习条件的改善和相关基础建设支持。《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分析报告》收集到的数据,从事助学活动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占全部被调研组织的54%,超过半数。教育类民间组织的助学项目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积累了相对充足的经验,该业务也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大量民间组织中。

* 思考

       民间组织,特别是“草根”型民间组织广泛散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解决公共问题上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组织越来越能够成为解决公共问题的有效补充力量。

       OFS助学项目在长期的实践中,在近年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属于自己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项目所在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首先,在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尽管国家层面教育投入具有数量大、稳定、覆盖面广等特点,长期以来地区、城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难以消弭。新时代下教育质量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难以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以OFS为代表的教育类民间组织,活跃在教育发展的第一线,深度调研发掘教育资源需求,同时花费相对低的成本、以更加简洁明快的方式将募集的社会资源投入农村教育发展实践中;其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受助学生的经济负担。根据OFS资助标准以及助学点当地学生的上学开销,接受资助的学生最高可以减免65%左右的求学开销,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受助学生的求学经济压力;再次,教育类民间组织的助学活动为受助学生渲染一种友好互助的社会氛围。教育发展过程中贫困以及稀缺需求问题的解决往往只能换来暂时的“平和”状态,教育公益实践的最终追求应当是长久性的发展。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一份不菲的资助可解燃眉之急,但是一份美好的未来愿景可能会让他们拥有更加广博的发展视野与不尽的奋斗动力。而民间组织助学活动的志愿者就是带着这份美好愿景的群体;最后,助学实践活动以学校为纽带,立足学生家庭状况,促进学生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受助学生家庭而言,助学活动在解决其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学生成长需要多种因素的投入与更多的关注。

       民间组织被部分学者称为“非营利组织”,其发展和实践依靠社会捐赠,因而社会捐赠的数量以及持续性直接影响着其项目运行发展,但是每一份社会捐赠都带着各自的情怀,因而其捐赠的效果发挥需要一个宗旨坚定明确的组织去沟通、协调。

后记

       感恩自己能够在求学期间有这场感悟与经历,如今我如愿进入教育领域,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继续与OFS的缘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捐赠  捐赠词条  酝酿  酝酿词条  感想  感想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公益

 冯永锋的基金会批判(上)

摘要:从2010年他开始写基金会相关文章以来,已经有十多篇。相比批评中国足球的文章,十多篇算不了什么,但针对环保领域,又是批评基金会的,能有这么多,真是贵如油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