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藏区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坚持18年的秘诀何在?

        小象君说:你能想象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青藏高原上也有人在坚持“零废弃”的生活方式吗?不单是个人在实施,而是整个社区推行的零废弃。他们是如何做到十八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地在高原上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呢?

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8)

——藏区第一家民间保护组织,坚持18年的秘诀何在?

        2018年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已近尾声,我们的讨论重点从自然转向社会层面,进而深入至文化维度。一个社会如何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就反映在他们怎样利用自然资源,又如何进行自然保护上。

        上一期分享中,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会长更尕仓洋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如何看待藏族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而本次分享中,我们邀请到了同为三江源本土环保人的东周群培老师,向我们介绍青海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自然保护工作中。

        以下内容根据东周群培老师为学习小组进行的线上分享内容整理。

东周群培: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新任秘书长及法人。1984年生于索加乡,跟随扎多老师等前辈从事民间环保工作13年,是继可可西里环保英雄索南达杰、扎西多杰老师之后的新一代藏地本土环保人。2018年5月协会会长和扎多老师将秘书长的职位正式交给东周群培。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简称SGR)

 

        由噶玛桑珠、古扎多杰、哈希·扎西多杰等人发起的青海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2001年在玉树州民政局注册,2008年升级为省级民间环保组织,2018年正式归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为其业务主管单位。协会以中华水源地保护、零废弃、乡村建设以及在地环保人培养为核心,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管理保护模式,引领三江源社区百姓进行生态保护的实践与创新,至今已走过18年历程。

18年培养了75位社区头人

        

过去18年中,协会在三江源培养出了75个乡村环保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带动了912个环保志愿者。75个带头人背后是75个社区,这些带头人是一个社区的灵魂,百姓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在地的环保网络。如果没有具备实力又无私奉献的带头人,社区是无法被凝聚和带动起来的。

 

2018年8月在德迦社区举办的三江源乡村社区能力建设培训中,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堪布扎西桑俄、若尔盖治沙英雄巴让老师与东周群培老师针对社区的发展进行讨论

 

        长期的社区工作经验,让我们意识到项目不应该仅仅由工作人员来完成。一个项目结束后,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持,常常代表一切工作就这样停止了,老百姓也来不及在项目过程中培养出独立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当地人才的培养,结合传统文化与科学的方式做好规范化的保护工作,如此才能推动社区长期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力量与共鸣。

 

        2015年开始,我们在25个乡村社区中选出发展成熟,工作积极主动,以公益行动、文化信仰为基础建立,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经济发展的六个团体作为主推社区,重点培养,试图之后能将摸索出来的模式再推广至其他社区

 

甘达牧区

 

甘达村的八年

 

        甘达村位于玉树市街古镇扎曲科沟,是整个玉树市二十多万人口饮用水的水源所在地。协会在甘达村开展了八年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图:甘达村社区综合自然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

 

        1  划分社区综合保护地,建立自然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

        甘达村有超过370户村民,但是只有九万五千多亩草场。我们把这片草场划为23个社区综合保护地,并成立由村委会、寺院、乡政府、民间组织、学校共同组成的自然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根据保护地的环境状况来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计划,再由牧民推选出一个能代表他们的组长。

        综合的意思是我们不仅保护动物,也保护植物、做教育、带动保护产生的经济效益。所有的环保工作与项目都是通过共管会以及村委会的支持和村民自己的带动,以民主化的方式来推行。

 

图:甘达村生态马帮 

 

        2  推动生态马帮

        甘达村在马术表演与骑马方面有很优秀的文化传承,我们从2016年开始推动生态马帮。马帮的组建是基于多年的环保工作,为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社区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当地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也让外来人从游学活动中深入体验游牧文化,了解传统游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从而带动社区综合发展。目前甘达村每年可以接待三到四个团队。

 

图:牧民在拆除自家围栏

        3   三江源第一个自愿拆除草场围栏的社区

        由于草场面积小,1984年甘达村并没有把草场分配到户。围栏项目来了之后,牧民自行购买围栏,围上了家里经常放牧的草场。我们在进行社区访谈时发现村子中最大的矛盾是围栏:围栏的位置、牲畜迁移时的不便等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2017年,在村委会、共管委员会、协会的共同推动下,甘达村草场上所有的围栏都被自愿拆除了,牧户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村中的氛围也变得融洽了。牧民们说:之前看到就连嘎松舟神山都围满了围栏,其实心里是不开心的,拆除了围栏,觉得家乡“土地的灵气”都完全不同了。

 

图:在水源地建起的祭祀塔

        4   恢复水祭祀文化习俗

        协会在甘达村进行了25个水源地的文化恢复,因为只有心怀敬畏,才会自愿守护。过去几十年来,藏地有关水源的文化习俗在逐渐消失。甘达村作为玉树州府所在地的饮水源,是水源保护的重地。我们邀请当地寺院最大的活佛来给水源起名、填埋宝瓶和祈愿,并在25个水源地进行文化恢复,包括建立祭祀塔等仪式。

 

使用天然染料,手工印制在棉布上,并用羊毛捻成的绳子制作而成的传统经幡

 

        5    传统经幡的恢复

        在商品社会的影响下,原本手工制作的宗教用品被化工产品所代替,从材质到内涵上都发生了变化,在自然界中无法被降解的化纤经幡和哈达对牲畜、野生动物、水源、植被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危害和污染,与佛教中利益众生的发心产生了矛盾。

        

环保人燃丁在演示印制传统经幡的过程

        

       因此我们开始研究恢复玉树当地制作传统经幡所需的材料:手刻木质经板、棉布、羊毛绳、一种叫做“哉”的红色矿物,外加一颗恭敬的心。我们利用协会的平台公开发布了传统经幡的制作过程,希望可以带动藏地更多地区恢复传统经幡的使用。

 

帕卓巴合作社成员合影

        帕卓巴游牧业专业合作社

        帕卓巴合作社属于甘宁村,成立于2015年。带头人堪布昂江是一名环保人,他从小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但是满怀一颗利益他人的心。他2008年加入协会的环保人网络,毕生的心愿是通过藏地传统道德教育,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游牧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帕卓巴的意思是:游牧祖先的后人。

 

        帕卓巴合作社为上海建筑师定制的黑帐篷

 

        这个由当地人自发组织的合作社,成员包括老中青三代牧人。堪布收留了残疾人、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孤儿,大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把利他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目前通过利用羊毛,牦牛毛等环保材料生产具有藏地特色的手工产品,推动合作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零废弃社区环保学堂也挂上了合作社的牦牛毛和羊毛灯罩

 

       2017年开始,三江源协会邀请木木、邢振、五之等专家给合作社做长期的手工艺及设计培训。产品的特色是环保、手造,设计灵感来自于雪域的山山水水与游牧的日常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新的系列依然在研发中。合作社全体成员始终如一的出发点是改善和传承游牧文化,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

德迦零废弃社区

 

        位于三江源澜沧江源区的尖作村,平均海拔4100米。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实现零废弃的社区。无论是牧人、修行人、还是到访的客人,都不能使用或者丢弃塑料制品、塑料包装,并需要自带碗筷,临走时还被邀请“打包”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

青藏高原严峻的垃圾问题。来源: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论垃圾》

       

       德迦社区有两座寺院和54户牧民,曾经周边环境中充斥着生活垃圾,牧民家中也堆砌着带有各种添加剂的食品饮料。堪布降央西然2013年成为协会环保人,他是当地有威望的藏医和禅修大师,曾闭关多年。他从闭关洞走出来,在协会的支持下带领当地牧人做环保、捡垃圾。然而我们发现地处高原腹地的村庄中,有限的垃圾处理方式,包括烧、埋都会破坏环境,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可能的不产生垃圾。

 

发起零废弃社区的堪布降央西然站在闭关洞前

        因此协会提出了建立零废弃中心的理念。在堪布的带领下,德迦社区设立了三个目标:零废弃社区、有机的食物、利他心。2016年至今,德迦社区做到了不食用垃圾食品,不使用一次性制品以及任何带有塑料包装的物品。2017年9月,在众人之力的支持下,零废弃环保学堂正式建立起来,包括活动中心、环保教室、小展厅、住宿和生态旱厕等。德迦成为了高原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零废弃生活模式的社区

        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艺术感浓厚的德迦零废弃环保学堂

冬日雪后的零废弃社区环保学堂

 

散发着岁月痕迹的木制桌椅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与捡来的高原枯枝干花一起静候访客的光临

 

图片上的雪豹“凌霜”由德迦环保人去年救下,悬挂照片的每一根绳子都是德迦尼姑寺的阿尼们亲手编织的

 

几个厚实的空架子立在展厅各处,正等待着未来的书籍、展品将其丰富。架子的材料来自在学堂建设中剩余的边角木料,由牧民们与僧人亲手制作而成

 

根尼白宫

 

        那索尼村

        那索尼村位于玉树囊谦县,2015年社区自发成立环保组织囊格谐和环境保育志愿团, 2016年加入三江源协会推动生态乡村建设的网络。那索尼地处囊谦王时代的藏文化中心地带,历史可以追溯25代之久,可以说是整个玉树人文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协会引导当地人收集本土文化的历史资料,并了解到当地原本有三座城堡、六个小部落。在协会的推动下,当地百姓渴望能重塑失去的祖先文化,通过村民讨论决定恢复建立三座古堡之一的“根尼白宫”(意为:牛奶做的城堡)。

        130多户村民用最传统的夯墙方式,一边齐心唱着打墙歌,一边将根尼白宫建造起来。为了不随意砍伐森林,每家都捐出一根刻上有捐助者名字的柱子,并仿照记载中的方式,各家各户贡献出牛奶,用一千只母牦牛的奶注入到城墙中。根尼白宫凝聚着每一位社区百姓的精神力量。

        那索尼村

        

       传统的夯墙技艺和夯墙歌,因建造宫殿重新回到了村民的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是根尼白宫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重建的过程中把村民重新连接在了一起,它将会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交流中心将社区凝聚起来,促进传播分享与交流学习。

 

        

        分享会笔记整理:

Emma:新西兰梅西大学兽医本科生,兴趣是野生动物疾病、动物福利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今年间隔年回国参与保护实践,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对外传播官员,同时负责北美小象君对学习小组分享内容的传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藏区  藏区词条  何在  何在词条  秘诀  秘诀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一家  一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