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赫克曼是个怪人。
是的,他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名家,也是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知名经济学家。
但盛名之下,更显示出了他的“怪”。
媒体上鲜少看见关于他的采访和报道,即便有也是关于理论研究;
他对学术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几乎从不参加缺乏求实学术精神的会议。
2012年赫克曼参加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
赫克曼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在儿童会上交谈
在会上,赫克曼没有谈到令他声名鹊起的“赫克曼法”——今天,“赫克曼法”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涉及劳动力经济学、估计社会项目的作用、分析失业时间对一个人找工作的影响等研究的情况下,都要用到赫克曼法。
他谈的是自己的“儿童梦”。
事实上,早在2000年后,赫克曼就开始将自己的专长应用于儿童早期发展(ECD)领域。
他的理论基础是,试图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最佳时间是在3岁之前,那时大脑仍在发育中,可塑性较强。
赫克曼的“儿童梦”并不是空想。简而言之,他认为在儿童发育早期采取简单步骤,可以改变孩子的未来。
而一个重要的经验是要“紧紧盯住弱势儿童”。
因为大多数条件好的父母已明白应该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玩。
而对较贫穷的父母来说,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刺激孩子,无论多么符合常理,都是一种“新发现”。
提升贫困父母的早期教育能力,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复杂的情况。
但这正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关注点不谋而合。
赫克曼在第三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
那一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筹备在偏远贫困农村展开儿童早期教育试点。
在赫克曼推荐下,基金会通过和国际家访(Reach Up)项目负责人萨利·格兰瑟姆-麦格雷戈(Sally Grantham-McGregor)合作,将国际课程本土化。
在设计上,针对贫困农村6-36个月孩子低质的家庭养育环境,“慧育中国”通过入户家访的方式,为儿童家庭提供早期养育指导。
2015年7月,“慧育中国”项目首先在甘肃省华池县开展,2016年底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以及贵州省七星关区大银镇扩大试点。
在家访的基础上,项目还分别在吉木乃试点和七星关试点加入亲子小组和家庭小组活动。
通过邮件、视频和学术会议,赫克曼教授看到了“慧育中国”项目从设计、实操到研究一路走来的全过程。
2018年,赫克曼和他的团队对慧育中国华池项目的三年实施成果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相比未干预儿童,被干预儿童在非认知发展和动作技能方面有明显提高。
通过对照实验,证明家访形式的早期干预对儿童认知和非认知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果。
在2018年11月5-6日举行的第六届“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赫克曼通过视频对“慧育中国”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表示了赞赏。
“他们(慧育中国)的工作对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标准有着十分深远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中国目前在儿童发展方面开展的广泛实践,能为世界提供如何有效解决儿童早期贫困的成功经验。”
2018年 11月13日,他已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的“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进行研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项目主任刘蓓参加了研讨。
11月15日,赫克曼还将到访基金会。
他将作为嘉宾参与第三期“中国发展媒体研讨沙龙“,并与基金会讨论“慧育中国"项目的后续合作工作。
“我希望,我自己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富有远见的项目。这是促进和改善儿童生活的成功有效实践。”赫克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