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柔软的力量:社区营造的“郑州经验”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在城市落脚、立足,各种需求集中爆发,但由于没有了村子里熟人社会的支持,城市里又没有一个稳定的单位作为靠山,内心声音得不到重视,紧迫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人即便买了房子,在城市里仍没有归属感,也因之缺失责任感。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成为一座城市的基础?

       公益人边边早先在南方一些地方积累了城乡社区营造的丰富经验,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青谷社区营造社。半年多前,她来到郑州,开始新的社区实验。过去她的经验都是和政府、基金会合作,到郑州后,她直接联系到了当地的一个开发商和物业。

       这个名为绿都的社区位于郑州紫荆山路南三环,交通便利,容积率高(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有一千多户居民,入住率达到70%。居民多为居住刚需,在两年前交房时还因维权轰动一时,是一个典型的郑州式小区——交房即维权已是郑州常态。居民和物业之间缺乏信任,开展社区营造的难度颇大。

       半年内,“绿都紫荆华庭社区”成立了公益组织饭米粒(family),制订了“绿邻公约”,开展了七八次“社区谈”活动,举办了两次“社区市集”,协助居民策划了“圣诞老人来敲门”“求婚大作战”等活动,目前有跑跑团、夕阳红、紫荆花(绘画社)、好家长等将近二十个社区自组织,全由中青年居民自主发起,整个社区变得暖意洋洋。

       晚上七点,一群人在社区里的十字路口集结,确认眼神,对上暗号,然后开跑,这就是“跑跑团”的活动,每天都有。

       一位姑娘下班回到社区,突然之间,路灯全灭,音乐响起,只看到不远处空中飘着的气球和地上摆成心形的蜡烛,她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围观居民的手机手电筒纷纷打开,给她照亮走向鲜花拱门的道路,门后站着她相恋七年的男友。

▲ 求婚大作战。

       这是男友在居民和物业支持下精心策划的求婚仪式,而她是今天的女主角。整个社区都见证了这段爱情。

       我好奇边边如何在短短时间里和社区居民共同营造出了这样的氛围,于是和她聊了下她最近在郑州的经历。

 

       韩 青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能不能先简单说下要点。

       边边理理头发,笑着说:“我们啥都没做,只是把居民聚在一起,点子都是居民想的,事情也都是志愿者做的。不设限,是社区营造的关键。”

        韩 青 :的确,一些开发商、物业公司和社工机构也经常举办活动,但就是很难得到居民的认同,问题就在于那些活动是主办方觉得好、是主办方想做的,居民只有被动参与的份,自主性、能动性和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很难形成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边 边 :其实居民们很有能量,当他们愿意为社区付出的时候,营造社区的行动随之展开。有老人把做的虎头鞋、做成金鱼状的面点等拿出来放到市集上展示,很惊艳;还有夫妻俩带着孩子准备了两天做的纯手工无添加的凉皮,一共三十份,一转眼全卖光了,主要为了带着孩子一起体验社区的氛围。

社区市集。

        韩 青 :那你刚开始时是怎么认识、发动这些业主的?

        边 边 :我们先是建立了传递社区信息的微信公号平台,就叫“饭米粒”,目前也是居民打理的。一开始需要依靠郑州在地的力量,物业、地产都非常给力,积攒了粉丝量后就靠居民居民之间口口相传。慢慢地,一些对社区开始有认知的居民们就凝聚起来了。然后又发现这里面喜欢发表意见、参与积极的男性居多,开始注重女性参与社区的比例。

       除了参与社区、发起自组织的居民外,我们目前有稳定的在地团队八人,只有一名男生,其他都是女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区居民,有很强烈的内生动力愿意为社区服务。

        韩 青 :社区谈每次多少人参加?谈多久?

        边 边 :经常是聊一晚上。一般都是居民们下班后集中在某个居民家里,因为没有室内开会的场地。

       一开始我也想提高效率、设定议题,后来发现行不通。渐渐我也接受了,或许这样就是最好的方式。大家有了情感和信任基础,再说什么事情都更容易了,这在某种角度上比规则和效率更重要。

       到四月社区谈(第八次)的时候,开始用上了议事规则。有议程,发表意见需要举手向主持人示意,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一人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人不可打断,跑题的话,主持人会提醒,拉回主题。算是一大飞跃,我还蛮兴奋的。培育居民议事的能力,是希望居民们在社区里遇到事情可以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并且基于事实、有基本的解决问题的逻辑。对郑州居民来说,这可能蛮重要的。

        韩 青 :这些组织全是业主自发成立的吗?你们会不会做一些引导?

        边 边 :需要引导。比如我们注意到女性居民参加比较少之后,就引导了“美自在”的成立,期待有些女性的内容出现,美妆、礼仪之类的,让女性们感受到自尊自爱。

       还有“夕阳红”,老人们来自河南周边的村落,进入城市社区比较孤单,一些公共意识也没养成。刚入住的时候,老人带孩子会有随地大小便的现象,乱扔垃圾、折损花草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好很多了,居民们的感受是社区干净多了。再有人在社区里这样做,会被物业、居民说“不文明”。

       我们希望居民慢慢感觉到社区也是他们的一个家,更大的家,去爱护它。

▲ 家长扮作圣诞老人来敲门。

        韩 青 :你们搞社区营造,但有一些还在维权的居民怎么看,他们会参加吗?

        边 边 :我不太清楚那些维权的居民,因为直接接触居民的是在地团队。不过关系紧张是团队一直反应的问题。

       二元对立关系在第一次举办市集的时候达到了极致,有居民指责参与市集的居民,认为社区都这样了,你还参加什么社区活动!而且没法就事论事,事实还没阐述清楚就已经是敌对的立场了,有明事理的居民说两句会遭遇围攻,这样大家也不愿意站出来了。

       但是市集本身是给居民们提供的平台,如你要反对市集,那逻辑就是居民反对居民。到市集前一天我们还胆战心惊,担心市集这天情绪激动的居民会来砸场子。幸好没有,不但没有,来的居民玩的很开心,恋恋不舍,很期待下一期。

        韩 青 :郑州这边的情况比较特殊,刚需居民都是第一次买房,期待值比较高,容易有落差,而且,和开发商之间没有有效的对话渠道,业主群体也没有形成共识、选举代表的能力,这就导致“广场效应”,主张越是激进越容易赢得叫好认同,至于是否合理、能否实现就都不在考虑之内了。那物业呢?对你做这些活动支持吗?

        边 边 :当然了,在最开始和开发商谈合作的前提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推动社区发展,开发商、物业都全力支持。物业工作也蛮辛苦的,比如我们的场地、设备都是他们支持的,“求婚大作战”的时候,他们也提供了材料和人力支持。我们期待“饭米粒”是包括居民,还有开发商、物业、居委会在内的各方协同的公益组织。

        韩 青 :那如何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假如开发商不支持了怎么办?

        边 边 :首先是培育居民社区里的事儿责任都是居民的,当然获益也是居民们,外部力量只是一开始带动下,长期发展要靠居民们自己;其次是协助居民们建立社区秩序,我们把一个社区自组织看作是一个子系统的话,就有了无数个子系统,子系统需要有规则,有内部运作机制,本身每个子系统就是一个离开了谁都能持续运作的系统,当然这是理想的状况;然后,子系统之间要串起来,不能自己玩自己的。

       “社区谈”就希望每个自组织发起人可以定期聚在一起,互通有无、互相扶持,还要学会协同其他各个社区利益相关方,譬如物业,这些都是子系统;最后子系统组成了社区这个整体,一个由很多系统支撑有机运作起来的大系统。社区一旦营造起来活力被激发,如这些都协助培育起来了,离开了外部支持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资金上来说,如果市集运作起来也能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市集分线上和线下。线上市集叫“美邻市集”,每周六固定有线上广告一小时,需要自报家门,需要按照规则介绍,还要发个红包。线下市集一个季度一次,有拍卖环节,拍品来自居民捐赠,拍得款项两次累计下来超过一千,市集组委会负责公示以及管理这笔钱,有专门的财务专业的居民承担财务工作。

       郑州的老百姓喜欢做一些小生意,建立在社区信任的基础上,你的物品质量好、可溯源,也会得到居民们的认可。需要自我介绍自报家门,因为你居住在这里,时间一长都会认识,这无形中就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你如果不诚信,整个社区就会知道,你就不敢胡来。现在只允许业主参加,租户暂时不行。

       我也很担心项目的周期太短达不到理想的状况,但是有机会去实践社区已很幸福了,只能心态放宽,抓紧培育社区的自我成长能力。这就和教育孩子一样的,有幸陪伴孩子成长一段岁月就很幸福。

       另外,目前绿都作为开发商,在社区营造上关注很多,尽管他们都是做大生意的人,社区又净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团队做的任何一点成绩他们都同喜同乐。而且接下来绿都会在新开社区里考虑一开始就配比社区体验中心,供居民使用,我会觉得特别了不起。希望其他开发商都能关注到社区营造这块。

        韩 青 :你觉得郑州的社区氛围和你之前其他的项目点有什么不同?

        边 边 :感觉两点不同,一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是被动的卷入的,还保留了很多村民的习惯,熟人社会的风俗,这当然有不好的,比如不讲卫生、不重规则之类,但也有一些好的,比如传统手艺、相互信任。

       二是男权思想比较强,搞社区的都是女的,男性好像看不上这些事,做饭、带孩子的也是女的,尽管大家一样要上班挣钱。

        韩 青 :社区居民对你的评价如何?你的微信好友是不是已经加了很多小区居民啊?

        边 边 :我是不加居民微信的。居民们可能觉得我很神秘吧,因为和居民们直接接触的还是团队不是我。

       不过我们的工作手法之一,我称之为“城市社区的田野调查”,就是住到社区里,像当地的居民一样生活,去各家蹭吃蹭喝。居民们都很包容,应该是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脸皮厚。等到居民发现社区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有意义、这么丰富,甚至可以从中获益时,居民们就会认可社区,也会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 - - 访 谈 部 分 结 束 - - -

 

       以往的社区营造要么由政府主导、购买社工机构的服务,要么由物业全程主导、一手操刀。这种由开发商出资购买第三方公益机构的服务,并全面放权、全力配合的情况,还很少见,其模式也可以轻松复制到其他楼盘。

       期待有更多开发商将企业经营和社会责任结合考虑,通过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的专业服务来营造社区的公共生活,企业的品牌也会因此彰显,形成自己的特色。

       公益机构要做的,一是作为第三方立足,其唯一诉求就是让社区变得更好,二是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取得政府的认可、开发商的支持和居民的信任。

       专业性则不是体现在做了什么,而是体现在不做什么——凡是居民能做的事情,全面放手让居民去做,不贪多,不求快,只是视需求给予一些引导,视形势引入一些规则,重要的是让人聚在一起,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场域,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在互动中彼此信任,在活动中收获快乐。这也是“赋权”的本义。

       至于可持续性,个人以为,居民不只是被服务的对象,也是很重要的社会资源。社区各个利益相关方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开拓思维,盘活社区资源,积累社区资本,挖掘并创造社区社会价值,所谓的社区商业模式,或社区基金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遗憾的是,公众对公益的认知还多局限于给弱势群体捐钱捐物,现在也还没有专门支持社区营造的基金会,虽然有好的样板,但只能造福于个别社区。绝大多数的小区,仍陷于对物业的诟病和对低素质邻居的吐槽中。

       可如果我们连身边的社区都不能改变,又何谈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好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州  郑州词条  柔软  柔软词条  营造  营造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