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目前中国处于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在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的转型过程中缺乏共识,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探索本土发展路径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
近年来,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交流、参访成为链接国内外公益、促进理解、达成合作的重要方式。如基金会论坛自2017年起与墨卡托基金会达成合作,将共同促进中欧基金会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与合作。
除此之外,阅读优质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更为系统、深度地理解不同国家公益慈善发展的历史、理论及各类实践。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5本最新出版的书籍:
1.《公益创业: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创造社会价值的研究方法》
郭超 沃尔夫冈•比勒菲尔德 著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佩内洛普•卡格尼 伯纳德•罗斯 编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3.《民间社团发展——从非营利部门到第三空间》
杰恩•范泰尔 著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劳伦斯•J.弗里德曼 迈克•D•麦加维 编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5.《美国慈善史》
奥利弗•聪茨 著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还有更多如《社会资本》《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法》《志愿组织、民间社团和伦理道德——美国社会的视角》《全球非盈利组织、民间社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最佳实践》正在出版中。
这些书籍为“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解读美国以及其他慈善事业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为读者了解慈善历史、作用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套译丛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对于本套译丛,他们有话说:
8月17日,该套丛书的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出席座谈会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对高度评价了本套译丛,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学术著作出版的空白,对形成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共识、形成路径乃至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译丛系统全面介绍了国外慈善发展的情况,有利于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对学术研究以及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有很好的作用。随后重点介绍了他推荐引进和翻译的三本书——《公益创业》《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和公民性》《全球劝募》。
我们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有一个重合的部分。既有商业的模式,又有社会组织的非营利利润不分配的特性。我们国家目前社会关注政治、企业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公益创业》这本书恰好回应了当前的痛点和热点问题。这本书案例丰富,从中可以发现,公益创业的原因以及如何成功的路径。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关于价值的倡导,整个公益原来是输血的,后来变成了造血,造血怎么样去造,非常有价值。
《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和公民性》 告诉我们,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甚至宗教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球劝募》介绍了二十几个国家劝募的发展情况,既有对整个地区劝募的整体概述,也有对代表性国家的重点介绍,其中的劝募技术等对我们的慈善事业,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卢汉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慈善公益领域属于社会建设领域,社会建设领域现在面临的瓶颈口就是跨界合作的问题,要五位一体地搞建设,这对于我们转型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社会领域怎么样和政府、企业更好地结合,这里面不单是有一个工作范围里面的创新,更有整个流程的创新。
苗青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公益创业是公益与商业的融合,基本的概念是商业手段,企业思维,其目标是创造社会价值,区别于传统的输血式的公益,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思维有很多,但是有三个企业思维,在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中是可以借鉴的,第一个是互赢思维,第二个是设计思维,第三个是平台思维。
李德健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在一个宏观的治理体系下运行,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良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发达的民间组织和先进的慈善文化,在慈善组织的结构方面,应该是要有所创新的慈善资金的筹集一定是非常的多元,政府的监管要进行相应的调试。
朱秋霞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国慈善事业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公认的行业标准、成熟的方法论,导致行业价值无从谈起,专业化与职业化无从下手,优秀人才无法吸引,公信力无力提高。2018年是呼唤本土慈善知识生产的关键年。海内外知识的翻译、传播与分享,本土公益实践知识有计划的沉淀、提炼与分享,以及本土学术界的多元参与、下沉与转变则是中国慈善事业理论体系发展成熟的必要路径。
金福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
他希望与会专家与理论媒体的代表针对这套译丛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和意见,并表示上海财大出版社一定认真听取大家的有益建言,努力把这套译丛做好,为服务国家的社会建设与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公益创业: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创造社会价值的研究取向
郭超 沃尔夫冈•比勒菲尔德 著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本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导言,讲理解与运用公益企业。第一部分是公益企业的概念与背景,分了二章,第一章是公益创业面面观,第二章是作为组织行为的公益创业。第二部分讲的是理解和管理公益创业过程,有四章,第三章是发现和创造公益创业机会的过程,第四章是从机会到行动,第五章是从行动到效果,第六章是资助公益创业。第三部分介绍的是理解和管理公益内部创业过程,有二章,第七章是公益创业:内部创新,第八章是管理公益创业过程。第四部分分析公益创业的新趋势与新问题,分为三章,第九章是公共部门公益创业,第十章是跨界合作与公益创业,第十一章介绍了新媒体与公益创业。最后是结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各个章节的介绍,为公益创业家们提供知识、工具和技巧。
佩内洛普·卡格尼 伯纳德·罗斯 编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本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由全球募捐协会主席和执行总裁安德鲁·瓦特写了前言。佩内洛普·卡格尼、伯纳德·罗斯写了第一章,对全球劝募做了介绍,预测全球七大趋势。陆波和南方合写了第一部分区域间捐赠概览。第一章介绍中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非营利部门的架构,讨论了非营利部门的募捐趋势。第二章介绍日本,回顾日本历史,对捐赠和募捐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改革与创新的趋势。第三章,介绍拉丁美洲,发现个体捐赠有较大比重,分析了捐赠机构、政府、基金会和公司的情况。第四章介绍西欧,重点分析西欧非营利组织情况,讨论了西欧募捐发展状况。第五章是北美,重点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第六章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七章中欧和东欧,介绍公益的法律依据,以及它们的募捐情况,包括俄罗斯、罗马尼亚。第八章是非洲,对非洲非政府组织捐赠作了介绍,并重点分析出于宗教目的的捐赠,讨论非洲的公益交易和社会企业。第九章是中东和北非,在介绍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基于信仰的捐赠。第十一章介绍亚洲,主要分析韩国和新加坡的非营利组织情况。第十二章介绍印度,对印度人口特征作了分析,概括印度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捐赠议题总论,有三章,第十三章,主要是讲捐赠者,谁是捐赠者,富人在哪里。第十四章,介绍社交媒体在众筹中的影响力。第十五章,强调劝募的动力在于创新和变革。第十六章,讲全球非政府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市场动因、竞争动历、成本动因和政府动因。
本书介绍的募捐(劝募和捐赠)内容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别。慈善公益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书中根据区域分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拉丁美洲、澳洲几个大区域,介绍中国、印度、日本、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肯尼亚、南非等国,既有总体情况,又有较具体的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特点和募捐形式。
二是慈善公益由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产生慈善公益,慈善公益都是由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多种因素的集合,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历史与文化,就会生长出与此相适应的募捐传统与运行规则。
三是劝募行业组织非常重要。考虑到专业性与职业性,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职业筹款人联合会,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培训、考试与能力建设,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形成规范化,提高社会信任度。
四是劝募技术需要创新与提升。不论是传统的面对面劝募,还是现代的社交媒体的脸书和网络劝募,在劝募形式上都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习惯和文化,选择有效的劝募技术,以便获得更多的捐赠资源。同时,劝募技术需要创新,跟上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技术革命的步伐。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一些国家,通过捐赠税收,达到劝募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捐赠途径。
五是加强监管。毕竟慈善、募捐和劝募都是公共产品,对社会治理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政府和社会都对慈善和劝募高度关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问题与差错,提高劝募活动的合法性与规范化,确保慈善在社会公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民间社团发展——从非营利部门到第三空间
杰恩·范泰尔 著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本书探讨了志愿者行动和非营利组织在当今美国扮演的角色,对政府、市场、家庭和非营利这四个部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且认为“第三空间”是一个对于许多为了公益在一起工作的个人和组织占据的社会领域更加有用的概念。范泰尔是一名颇受尊敬的非营利和慈善问题评论员,他在本书的引言中提到这本书是他酝酿构思整整十个年头才动笔写成的。本书全方位地考察了第三部门的活动,包括成绩和不足。本书作者是这个热点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并且认为第三空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可能成为我们在一个快速变化、动荡不定的时代对一个陷入困境的社会进行重建的力量源泉。已经有很多书称颂了美国社会政府、市场、家庭或者非营利这个或者那个部门的作用,本书采取非面面俱到的方式着重介绍了第三空间的作用,并且因此而与其他书不同。范泰尔认识到,美国社会是一个四部门社会;如果想要让美国社会兴旺发达,那么,每个部门都必须高效运行。每个部门通过合作都能帮助美国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在未来的岁月里提高生活质量。
劳伦斯·J.弗里德曼 迈克·D·麦加维 编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本书的主要结构和脉络如下:
首先,劳伦斯‧弗里德曼认为,美国慈善和公益事业需要追溯文化,与美国历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传统上把慈善公益仅仅与社会工作相联系,只是社会发展的补救性措施,后来逐渐变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与学科,成为第三部门。
其次,分为三个部分几个章节。
第一部分主要讲美国早期的捐赠与关怀。慈善如何演化为公益,在欧洲人来到北美的最初两百年内,基督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开始被转化成美国特色的慈善活动,成为个体参与组织、社会改革并提高公民性的模式。新教传教士通过对教义的理解对美国慈善公益事业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借助达特茅斯学院的案例使宗教与世俗有较严格的区分。
第二部分主要讲美国公益事业的国家化及国际化。通过南北战争后南的法律重建和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女性和政治文化,提到个人化的慈善逐渐演化为组织的公益,从一般的慈善救助拓展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领域,在关注美国自身问题的同时,也走向世界和国际,履行国际责任,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主要讲公益的重建。通过经济萧条与战争破坏,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慈善公益观念与行为多样化,与人的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紧密相连,也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互动,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壮大慈善公益事业。
最后是后记,美国与欧洲做了比较。
美国慈善史
奥利弗•聪茨 著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如今的美国慈善拓宽了知识研究基础,支持社会运动,明确了积极公民权,影响政策制定,解决人道危机。慈善何以在美国社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动力?《美国慈善史》是第一本深入探究这一独特现象在20世纪发展的著作。从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建立有影响力的大型基金会到大规模动员小额捐赠的红十字和美国出生缺陷基金会(March of Dimes),再到最近的比尔·盖茨和乔治·索罗斯等个人的社会倡议,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奥利弗•聪茨根据慈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概括出美国慈善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慈善由关爱人最终内化为民主和民间社团发展的动力,慈善理念由美国拓展到世界,变成普适的价值观,反映出慈善、慈善制度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