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调查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感到担忧,且愿意采取行动做出改变。
图片来源: pxhere
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多事之夏”: 创纪录的热浪、致命的山洪和台风。气候变化的影响无论城乡都能感到,而且引发了公众对探讨气候变化的更大兴趣。但这种好奇心的爆发是不是昙花一现?换句话说,中国人民是否真的关注气候变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政府在努力确立自身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领袖地位,而最近的调查表明公众也都支持政府的行动。2017年的一项全国调查 中,94.4%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66%认为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就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均表明中国人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由政府主导的高调行动和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的关切推动的。
政府的主导作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由于此次峰会上达成约束性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破灭,再加上空气污染等国内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迫切,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政策和行动将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政府主导的促进节能、推动低碳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行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中国在2015年达成巴黎气候协定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国内也是一个受到高度赞扬的政治举动。
所以,当被问及谁应该在解决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时,绿色创新发展中心调查的受访者压倒性地回答“政府”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从1到5的打分中,政府以4.11分位居榜首,接下来是环境团体、个人和企业。
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调查结果,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思维方式也确保了公众对政府限制温室气体排放(97%)和继续参与巴黎协定(94%)的大力支持。
但是,在对这些反馈进行分析时有一点必须铭记:公众对被问的内容未必完全确切了解。比如,资深科学报道记者贾鹤鹏指出,人们可能很难区分碳减排目标和碳强度目标(后者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
字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政策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影响。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关于公众对低碳城市认知的调查印证了公众对气候政策的“一知半解”:8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低碳概念,但只有29%的人足够自信地说他们对此“非常了解”。
与空气污染的联系
在公众眼中,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根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调查,72.6%的受访者认为二者存在关联。受访者们还说,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是他们最担忧的气候风险,接下来是疾病、干旱、洪水、冰川融化、饥馑和粮食短缺等增加的风险。这种观念可能来自公众对中国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认识,以及对空气污染相关健康风险的高度关切。
在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调查中,空气质量被视为城市低碳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超过了公共交通、耗水程度和废物处理。北京和广州等较大城市的居民对于现状的满意度最低。
个人层面:小改变更易被接受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调查也请中国受访者对他们最可能采取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进行排名。尽管中国公众都能接受公交通勤和垃圾分类等简单措施,但对购买低排放汽车和改变膳食结构等生活方式变化的热情则要低得多。
但如果是用钱包来投票,中国公众则很乐于花钱抵消碳排放,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情愿每年在这方面花费100元(15美元)以上。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即中国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可再生来源的电力,这意味着在中国,利用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购买力来开展低碳行动有较大的空间。
关于调查
“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传播认知状况调查报告2017”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于2017年进行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受访者共4025人,来自336个城市,年龄18-70岁,通过手机(84.6%)和座机(15.4%)接受调查。
“低碳城市公众认知调查”由中国智库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于2018年进行,是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对115个中国城市的表现进行评级。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选取20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8-55岁的受访者接受了网上调查,56-70岁的受访者接受了线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