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
在6月18日召开的中华慈善总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当选为中华慈善总会新一届理事会会长。日前,宫蒲光会长就中华慈善总会如何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深入助推民生改善,加强内联外联工作,全面打造具有竞争力及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等问题接受了人民网、《人民政协报》《慈善公益报》记者的联合专访。
记 者:中华慈善总会自1994年4月成立至今已整整25年。站在历史的角度,您如何评价总会25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如何看待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形势?
宫蒲光: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的是,中华慈善总会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慈善总会以及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起步、发展与壮大。中华慈善总会成立25年来,在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在民政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前四任会长的直接带领下,秉承宗旨,不忘使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为推进我国慈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历经艰辛探索,开展了丰富实践,积累了可贵经验,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慈善募捐总体量和社会知名度、公信力等方面都稳居我国慈善行业排头兵位置。
纵观中华慈善总会的发展历程,我们欣慰地看到,总会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播撒爱的种子,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慈善氛围已逐步形成;总会守法循规、严谨务实、广结善缘、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已然树立,成为有目标、有制度、有创新、有担当的先进社会组织。
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相一致,目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同样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几点理由:一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日趋显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这充分说明慈善事业已经摆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稳定发展的事业。二是慈善事业的法律及制度环境日益优化,不仅为慈善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引,也对强化法制意识、改善法制环境、形成社会共识、确立行为准则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三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旧较大,东西部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不甚平衡。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在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社会慈善意识与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近年来,随着慈善理念的普及,社会慈善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事业单位及爱心人士加入到慈善行列中来。“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慈善风尚已经逐步呈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慈善事业的实践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记 者:从现在起,总会新一届理事会将正式开始行使职责,展开工作。作为新会长,您将如何履行责任使命,带领中华慈善总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宫蒲光:中华慈善总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班子,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多新的期待、新的愿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同时也要求总会全体同志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大家期望中的新气象、新发展。
如何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使总会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民政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民政工作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中华慈善总会第五次会员大会上,民政部领导对总会工作提出了“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时代责任、完善内部治理、弘扬慈善文化”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既是希望,更是鞭策;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新任会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我坚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民政部的坚强领导,有25年来总会发展所奠定的良好基础,有新一届理事会以及全体会员的团结奋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将总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 者:新一届理事会在未来5年的工作中将体现哪些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宫蒲光:未来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四个坚持”,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坚持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在开拓创新中把总会工作推上新台阶;坚持服务大局,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从严管理,进一步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推进总会整体工作。
在政治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自觉,做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贯穿于总会各项工作之中。
在工作上,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慈善法》,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将以《慈善法》为准则,不仅要做遵规守法的示范者,更要做依法行善的实践者,慈善文化的推广者。
记 者:您在刚刚闭幕的中华慈善总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内联外联工作,提出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在这方面总会有哪些具体的设想与举措?
宫蒲光:内联外联是总会整体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关系着总会自身活力及影响力的提升,更关系着总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筹募及项目工作。多年来,总会的内、外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总会共有会员单位403家,以及众多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慈善品牌与遍及全国的慈善网络。因此,提升对会员单位及合作伙伴的服务水平,加强互动交流,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与现有相关各方,包括捐赠方、媒体、政府部门的联系,实施项目及活动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同业者及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争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当好全国慈善行业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外联方面,我们要广结善源,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横向开放”与“纵向联络”并重的发展策略,继续与国际慈善组织、机构及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建立互信互利、相互尊重的积极关系,并不断保持与提升这种关系。我们要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开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等慈善项目。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对外联络交流,要建立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机制,不断推进与各国的民间交往、项目合作与文化共识。
无论内联还是外联,都有一个核心指向,就是合作共享、互惠双赢。这样既可以改变资源分散与消耗的“标”,更能改变自身发展力不足的“本”。针对目前总会筹募方式尚不丰富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大力开展内联外联活动,实现筹募渠道的多样化,筹募效果的明显化。
记 者:慈善组织,包括一切社会组织机构的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对外合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内管理的有效。接下来,总会在这方面将有哪些规划与措施?
宫蒲光: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内部管理方面,我们将以这次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项目及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组织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借正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强劲东风,抓好总会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通过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切实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目标;其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社会组织管理的各项规定,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总会内部机构设置,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议事决策机制,健全党务、人事、项目、财务、资产、档案等方面管理制度;第三,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服务、项目设计运营、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加快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工作人员队伍;第四,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会员单位和合作伙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不断增强总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好慈善领域全国上下一盘棋,助力我国慈善事业整体发展。
记 者: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定局之年,更是慈善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冲刺之年。中华慈善总会将在这一历史时刻有哪些作为?
宫蒲光:的确,对于慈善组织而言,目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光荣的工作就是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目前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助力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慈善组织的价值体现,更是慈善组织的发展契机。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民政部定点扶贫县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已有了很好的项目经验与成果,如“万达丹寨包县扶贫”“慈善情暖万家”“一张纸献爱心行动”“中慈爱心图书室援助项目”等项目,涵盖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领域。截至2018年底,总会对“三区三州”及11个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定向定点投入慈善款物价值55.44亿元,开展了30多个精准扶贫项目,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了贡献。下一步,我们更要快马加鞭,在最后不到两年的冲刺阶段全力争取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要继续抓好上述脱贫攻坚“拳头项目”,力争做到出拳更快、更猛、更准;二是要多方挖掘渠道,吸纳专项资金,投入更多善款,使助力脱贫攻坚具有强大而持续的物质基础;三是要继续开拓新的扶贫项目,弥补已有项目的短板与不足,形成全面与系列优势,充分发挥我们全国性慈善组织的优势,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大局,并将业已形成规模及经验的扶贫助困项目与活动作为长期工作加以坚持与发展,从集中时间、力量、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战的超常规做法,逐步转向扶贫济困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由过去更多关注农村地区贫困群众逐步过渡到同样重视城市贫困群众,为织密筑牢社会兜底保障网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