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宇:资深媒体人,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起人。曾担任《国际先驱导报》主编、《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员。
“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这是2018年10月16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结果。
千万留守儿童的未来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而2018年的最新统计数字为607万。
数据统计标准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该规定将原本的“不满十八周岁”改变为“不满十六周岁”,同时父母一方在家监护的儿童不再被算为留守儿童。实际上的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儿童超过千万。
(摄影/刘飞越 来源:上学路上官网)
童年长期的留守生活、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难以弥补因空间分离造成的亲子关系淡薄。同时,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抚慰,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缺乏趋近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因此,通过对父母、学校教师等提供持续和系统的专业化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尤为关键,白皮书建议包括:一是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亲子培训活动;二是支持农村中小学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
守护童年,创新和初心都在路上
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前行的使命。自2013年成立之初,上学路上就融入创新模式,根据心理学中“故事疗法”“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等理论依据,结合中国现实,开发了“故事盒子”“小雨点广播”(通过MP3、校园广播等给孩子讲心理暗示故事);“作文叙事”(通过心理学改造的、嵌入式语文作文课程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岛)等公益项目,目前覆盖全国23个省级单位,达500所中小学,心理故事覆盖超过50万的留守儿童。根据反馈结果,心理改善率为64%。“如何给远方孩子打电话”(培训留守家长通过电话改善亲子关系项目),受益父母达35万人,让这些父母了解亲子陪伴的重要。
孩子在听“故事盒子”
与其他相似领域的公益机构(项目)相比,上学路上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上学路上理事长刘新宇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创新!“因为我们所在的领域是一个既老又新的领域——心理学。心理治疗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缺乏面对几千万孩子的群体干预方法,因此,我们就像拿着一些工具原型去丛林里探险,没人保证你的现有工具有效,你只能通过与遭遇的危险搏斗才能证实。因此,这6年其实就一直在探险,验证,再探险,再验证,所以创新力是团队的一种自觉,因为没有它,你就存活不了。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团队核心价值。现在,我们常年保持2个项目的研发,研发周期12~18个月,不行,就拿下来,换新的。这种情况,据我了解不是每个公益机构都有的,因此,我相信,这种特色会成为一种累积性优势”。
除了自有项目的开展运营,上学路上还在积极链接各种社会资源,举办了“留守与儿童国际电影节”“留守儿童非虚构写作计划”和“留守主题影展”等,在全国通过丰富多彩的公益产品和服务,让更多公众了解留守现状,投身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事业之中。“上学路上对于我的意义非常简单,是我自己的价值选择,我通过做公益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守望初心,从未改变”,刘新宇表示。
从媒体人到公益人,知行合一才能行稳致远
在做公益之前,刘新宇从业媒体多年,曾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可谓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媒体人,而今转身公益,负责的机构项目也得到行业的认可,并在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上获得“年度责任领袖”。2018年12月15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上学路上获得“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公益特别奖”,每年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业已成为领域最重要的连续研究文献。
当下很多知名的公益项目(活动)都是媒体人发起的,媒体人做公益是否有更多的优势?被问及这个问题,刘新宇淡然道:“我不认为媒体人做公益有什么真正的优势,原因很明显,媒体的训练目标是‘发现真相,呈现真相’,这当然不容易,但作为解决问题这个链条上的环节来看,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此,媒体人转型做公益,最应该时刻自省的是‘做’的功夫,知行合一,我认为需要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媒体公益人作为座右铭。许多媒体人发起的公益项目知名,这是由他们以往的专业训练决定的,但仅限于知名是不够的,知名后还要有韧性有后劲,有匠人的功夫,这往往是短板。因此,非要说什么人做公益有优势,我觉得应该是商业人才,因为他们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其实跟公益最接近,转换成本最低。”
从媒体人到公益人,刘新宇身份的转变带来不同的视角体验,之前是“知”,现在是“知而后行”,需要知行合一。之前是问题呈现,真实客观为标准,现在有机会自己下手干,真实解决问题。更多的差异体现在工作内容上,从机构项目开发、运营、对接,都是全新的领域,这位曾经在媒体界游刃有余的大佬也时常感觉有受到升维打击。“但不论是哪个身份,都是为社会大众,都说媒体是‘公器’,这个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公众利益,媒体也是一种广义公益”。
2013年5月,刘新宇去贵州黎平县参加公益活动,在当地遇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孩。可是,在男孩家里烤火聊天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大转弯。志愿者问起男孩有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男孩有些迟疑,周围好多人在场,但他还是没忍住,哭了起来。刘新宇后来意识到“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善于将真我的一面掩藏”,但在这一领域却没有专业的理论研究做指导,很多已有的公益项目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灵帮扶。
(著名影星李冰冰出席2015年白皮书发布现场,并担任公益大使)
自2015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开始,上学路上就将其作为重要项目实施,2018年第四次发布的白皮书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总数11126份,对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进行了系统、持续的调查研究。
“只有眼泪是对抗不了苦难的,真正的武器和改变未来的力量,来自于理性,每个公益机构、公益人只有用理性和科学工具武装起来,才能提升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去年号召‘不研究勿公益’,得罪了不少同行,不爱听我也要说,公益也是生产力一种,也符合所有生产力效率的原则,没有什么‘公益特色’,也不要用道德披风来掩盖自己的效率低下,我们始终要牢记的是初心,就是改善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既然是改善问题,一定要问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以中国的公益早晚要走上费效比的道路,因为那才是真的长久力量源泉。”理性公益、有效公益,刘新宇在倡导,也一直在实践。
今年4月,刘新宇应邀作为农村教育主题演讲嘉宾出席2019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在哈佛大学给万里之外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人们带来了一场全新而震撼的演讲。演讲最后刘新宇动情说到:留守儿童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走入社会,打工、就职、读书,成为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无法回避这个人群,我们无法无视这个人群,我们也无法假装视而不见。为他们而努力,就是为我们自己而努力,就是为我们自己的孩子而努力!
联结向善力量,共创美好世界!
所有图片均来源受访者提供和上学路上官网,部分数据信息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