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屈冬玉接受采访
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
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
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
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
实现目前马铃薯
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
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成品转变、
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
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
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2019年6月23日,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以高票成功当选粮农组织第9位总干事,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
新任总干事的任期为2019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微博
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后,屈冬玉在接受国内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作用。我们应该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来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我们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又要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同时,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019年8月1日,屈冬玉即将履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
巧合的是,2018年8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参加了揭牌仪式。
因为,在过去20多年里,屈冬玉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工作,曾被评为中国农科院首批跨世纪马铃薯学科带头人。
200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屈冬玉获得了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该奖自设立以来,屈冬玉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人,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说他是“中国马铃薯第一人”一点都不夸张。
在启动仪式现场,屈冬玉不无感慨的说,中国是马铃薯、甘薯、木薯和山药等薯类作物的生产大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6亿亩,占全国可用耕地8%左右,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将马铃薯作为水稻、玉米、小麦后的第四大主粮,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减少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基地 /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网
目前我国马铃薯育种研发力量较为分散,产业链条体系还有待完善;优质种薯推广率较低,产能提升还有很大潜力;产后和加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强。薯类作物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着力解决薯类研究力量分散、与国际研究力量接轨不足等问题的有效举措。
这不就是最好的扶贫吗?
出生于湖南永州的屈冬玉, 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198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屈冬玉申请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他用3年零9个月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答辩结束第二天就回国了。因为屈冬玉明白,只有中国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据欧美同学会校友介绍,1996年4月,刚回国不久的屈冬玉被安排到贵州省扶贫考察。他发现那里的48个贫困县中,竟有42个县的农民以土豆为主食,但存在品种单一、单产低、品质差等严重问题。
同样是马铃薯,美国、荷兰的农民可以从“小土豆大产业”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们为什么不行?这不就是最好的扶贫吗?
接下来的3年时间,屈冬玉20余次南下贵州,帮当地建立起生产基地,推广脱毒马铃薯近500多万亩,年均增产超过30%,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
在贵州获得成功后,屈冬玉又跟甘肃、云南、宁夏、西藏、广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为他们制订脱贫方案,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帮助10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这种成就感,是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甘肃省定西农民在收获马铃薯 / 图片来源:新华社(陈永刚 摄)
马铃薯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但试验田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于是屈冬玉经常在外面跑。每年都要跑20多个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
屈冬玉曾说:“刚回国时,有人说,我是拿青春在作赌博。如果非要这么说,我想我赌赢了。你可能也发现了,我做的项目大多都在西部,在贫困地区。因为越是土地贫瘠、农民贫困的地区,就越需要有好项目来帮助农民致富。”
2008年,屈冬玉挂职宁夏,原因很简单: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细化发展国家特别是最需要发展的西部。去宁夏之前,屈冬玉指导过当地的产业项目,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缺水干旱的西部地区,种粮食没收成,种马铃薯却很有优势。如果发展得好,原来最穷的地方,将是最快致富的地区,宁夏正需要马铃薯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果然不出意外,马铃薯一跃成为宁夏固原地区脱贫致富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就连肯德基、麦当劳也到宁夏建设专用马铃薯基地。固原地区马铃薯的外销,由几年前的不足3万吨,增加到30万吨。80%的马铃薯都成为商品,留作自食的只有10%。鲜薯外销、淀粉加工、种薯开发,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在“马铃薯之乡”西吉县,农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来源于马铃薯。
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民、与农村有着血肉的联系。因此,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如果说目的,这就是屈冬玉的初心和“原动力”!
事件一:
2004年10月,甘肃省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定协议,就马铃薯产业开展科技合作。在签字仪式上,屈冬玉做了专场学术报告。
他认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且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面积还在不断下降。人口增加和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靠增加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它们的总产量,进而增加粮食安全的可能很小。而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粮食安全的压力。
事件二:
2006年中国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
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种植目标: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比2006年增加2500万亩;单产达到1200kg,比2006年提高200kg以上;加工比例达到20%,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
8月23日,在美国爱达荷州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时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的屈冬玉获得了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
事件三:
2006年加速宁夏南部山区的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
2006发表《“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一文。文章指出,带着各方重托,屈冬玉不久就带领金黎平、谢开云两位博士到宁夏考察,并代表中国农科院与宁夏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从此,宁夏南部山区的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从此驶入快车道。
事件四:
2007年针对甘肃省定西市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
屈冬玉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具体标准:
一是规模要大,面积能够稳定;
二是产业链要长,影响要大(包括定价权、物流中心、市场充足率、知名度、美誉度);
三是产值高,对GDP贡献大;
四是各种人才团队比较齐全;
五是由产品、品牌、文化构建的核心竞争力强。
甘肃省定西农民在收获马铃薯 / 图片来源:新华社(陈永刚 摄)
事件五:
2008年筹建中国农业届第一个具有国际法人地位的中心;
2008年12月,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博士做客《中国农科院建院50周年系列访谈第五场》指出:中国马铃薯产业将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的中心: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市场营销中心。同时,国际马铃薯中心也要在中国设立亚太区域国际中心,是中国农业届第一个具有国际法人地位的中心。
事件六:
2015年举办“北京世界马铃薯大会”;
2015年4月9日,屈冬玉表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将全力以赴协助北京延庆办好2015北京世界马铃薯大会。他说,延庆要借助世界马铃薯大会等绿色发展大事,积极参与北京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要抓住召开世界马铃薯大会的契机,加快建设步伐,实现良性运转。他指出,要通过举办世界马铃薯大会展示首都科技、人才和产业实力,树立首都北京和宜居延庆的新形象,展示首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推动北京转型发展和延庆农业科技中心的形成。
参考资料:欧美同学会、农民日报、农机观察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