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黄沙漫天,这些人却选择走进沙漠

2012年12月2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国际森林日”,号召世界各国从2013年开始举办纪念活动。希望唤起世界各国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并积极的推动植树运动。

 

近年来,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国际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我国作为森林面积位列第五位的国家,一直在积极的开展植树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今年2月12日,美国国家航天局发送了这样的一条推特:

 

 

 

 

 

这条推特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是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

 

同时NASA宣称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

 

 

 

作为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绿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上,中国一直被西方国家诟病;

 

而这次NASA亲口承认,是中国和印度的植树以及农业集体化,引领了这场拯救地球的行动。

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就至少占到了过去17年中世界植被增加总量的25% 。

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沙漠化是最被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治理沙地,无数人拿起铁锹,走进沙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还中国一片绿洲。

 

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把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那片茫茫的沙漠之中。。。。。。

 

 

 

开在沙漠中的花——农家妇女殷玉珍

 

殷玉珍19岁嫁到内蒙古, 丈夫家很穷,一间半掩在沙漠中的小地窖,便成为了她的婚房。

日子本就过得艰苦,无止境的风沙更是让日子难上加难。

 

 

遇到刮风天时,裹挟在狂风中的细小沙尘袭向他们的房子,为了不让房子被沙尘掩埋,等风停时,她就要立马用工具挪开门外的沙土。

 

 

 

 

贫穷和黄沙的双重侵袭,让她苦不堪言

 

1986年,她用打工赚来的钱买了600棵树苗,但无奈环境太差,只有不到10棵的树苗活了下来。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但殷玉珍不想放弃,她不甘心一辈子就被这黄沙欺负着 “有一棵树能活,就说明这沙子里能种树”。在此后的日子里,她和丈夫一边打工一边种树,打工挣来的钱,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全部用来购买树苗。

 

 

种树的过程是可想而知的艰难,有时突然刮起狂风,殷玉珍不得不立马放下工具,和丈夫往家跑。脚下不知烫出了多少个泡,汗水不知往沙里流了多少,铁锹也不知用坏了多少,渐渐的,她找到了与沙漠相处的方式,她开始观察风的方向,沙的走向,摸索出了一套在沙漠种树的法子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坚持把树种下去。

有人不理解她,劝她说,“放弃吧,你还坚持着干嘛呢?”但是殷玉震就是和沙漠“较上劲儿”了,

 

不仅自己种树,家里的几个孩子再大点儿都被殷玉珍带出去一起种树。

一年两年三年,从1986年种下第一批树苗开始,殷玉珍的树一种就是30多年。

 30年,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几百万株植物被殷玉珍种在了毛乌素沙漠,7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不仅如此,她还带动周边村落的住民也加入造林治沙的热潮。

几百户纷纷出动,用他们的坚守做土壤,用汗水浇灌着茫茫沙漠变成了绿洲

 

 

 

“沙漠愚公“远山正瑛

 

在距离北京600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个地方叫恩格贝。

这个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因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被称为无法治愈的“地球癌症”。

30年前,这里荒凉贫瘠,30万亩土地不见人烟;

30年后的今天,这里绿树成荫,变成了沙漠绿洲。

这个奇迹,源于一位日本老人和他带领的7000多名日本人。

没有哪一个外国人,像日本人远山正瑛这样,深深地爱着中国,爱着中国的沙漠。

 

 

 

1935年远山正瑛来到中国留学,研究农耕文化和植物生态。次年,他在库布其沙漠购买了一块沙地以作研究之用。

 

留学期间,远山正瑛遍访了中国河北、甘肃、山西等地。中国西部的茫茫大漠、漫漫黄沙给他留下来强烈的印象,他因此萌生了治理沙漠的宏愿。但日本随后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打乱了他的计划。

 

1972年远山正瑛退休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迎来了“邦交正常化”的好消息。他开始进行中国的沙漠绿化研究。1985年经过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远山正瑛带领研究队伍开始在腾格里沙漠实施葡萄种植实验。

 

一个个深坑、一担担粪土、一株株葡萄苗,远山正瑛的瘦小的背影成为了傍晚沙漠最好的风景。

在日复日年复年的努力下,五公顷的沙漠终于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果园,然而,远山正瑛的目光远不止这五公顷的沙漠,远山正瑛想起他年轻时进行沙漠治理实验的地方—恩格贝大沙漠。

 

 

 

 

1991年,远山前往恩格贝沙漠开发示范区,被聘为总指导,当时他已是84岁高龄。在恩格贝,人们常能看到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穿工作服,脚蹬一双高筒雨靴,背着一个工具袋的老人的身影。远山每年要在恩格贝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

 

为了能让沙柳条固定在流沙上,远山正瑛带领着志愿者,用木棍砸出一个个固定沙柳条的深坑。为了保持水分,一棵树苗种植后至少要浇上六桶水,一趟下来要往返12次才能完成。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远山正瑛为筹资金,变卖家产,在日本四处讲演,号召“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支持中国恩格贝的植树项目。最终有7000余名志愿者受到他的影响,自愿投入到中国绿化沙漠的事业中。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远山正瑛带领团队种下了整整300万棵树,足足填满了三分之一个恩格贝,恩格贝一跃成为了全球治沙的典范。在他的手下,“沙漠癌症”正一步步被治愈。

 

他曾慷慨激昂地对外高呼:要在恩格贝建立全球沙漠治理大学,在恩格贝召开全球沙漠治理大会!但这个愿望他终究未能实现,由于长期的劳作再加上肺部病菌感染,2004年远山正瑛不幸病逝,享年97岁。辞世之后,鄂尔多斯恩格贝植树区当地自发为他树立了雕像。

 

 

他的雕像基座下刻有这样一段话:“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治沙英雄”石光阴

 

 

石光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他从小在沙窝里长大,饱尝风沙之苦。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沙尘暴来袭,把我和5岁的小伙伴刮出了10多公里远,我父亲找了3天才找到我,而朋友被风沙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从那时起,我便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战胜‘沙魔’。”

20岁石光银任生产队长开始,他便带领群众投身于治沙事业中。

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成为陕西省榆林市个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人。然而要在3000亩沙地上栽树,光买树苗就得10万元,为了筹集买树苗的钱,他不顾妻子哭闹阻拦,把自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赶上了集贸市场。还从朋友那里借了2万元,再贷款3万元,一共凑了12万元投资买树苗,并联合7户村民,和他们一起治沙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所有人都住在荒漠里,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硬到啃不动的干饼子,实在干不动了就一人喝上2两酒,借着酒劲儿坚持干活。在治沙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时遇上沙尘暴,风暴经常就把人刮跑了,我们就得赶紧停下来去找人。”在石光银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从1984年到1989年间,整个“狼窝沙”的5.8万亩荒沙得到了彻底治理。

为了使治沙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要让农户在治沙中得到实利。他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纯净水厂、、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西湖等20多个经济实体和绿色旅游景点。和石光银一起承包的最早联户及后来的127户,当时60%都是特困户,现在都已过上富裕日子。原地处风沙口的四大壕村,现人均粮食6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海子梁乡盛产各种蔬菜,辣椒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定边县有名的农副产品主产区,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

这句誓言,他已经践行了40多年。在石光银的感召下,一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继,昔日贫瘠的风沙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县农、畜产业发展。在县城周围建起了一条城郊防护林带,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目前,定边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80年的3.8%提高到33.5%,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过去的沙滩变成了良田,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金钵”。

这样的治沙英雄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些人的坚持和付出让中国的一片片沙地焕发出生机。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对中国来说植树几乎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沙漠,用他们的方式防沙治沙,来相信我们会见证一段又一段的“绿色传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沙  黄沙词条  漫天  漫天词条  沙漠  沙漠词条  这些  这些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公益

 联合早报:儿童留守是大问题

上个月初,陕西扶风县杏林镇五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相约喝农药自杀,幸被村民发现并及时送院。其中四名是留守儿童。这五名小孩相约集体自杀,只不过是中国近六千万名留守儿童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