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地方的公益组织如何得到基金会的支持?”
在公益慈善领域,不同机构、组织的公益人分别解决着不同的社会问题,但总面临一些相似的难题,如资金、人才、平台等资源的匮乏,常常成为公益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拦路虎。
而被看作位于公益生态链上层的基金会,和“资源”二字牢牢挂钩。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当基金会游走于各种资源时,发挥杠杆效应、增进社会福祉尤为重要。
助力公益人解决社会问题,在有着“志愿者之城”美誉的新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集结行业内外专家学者等400余人,通过2019年首场地方城市峰会——“问道孔孟之乡:基金会如何发挥杠杆效应”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山东峰会,探讨、输出一系列精彩观点,为行业持续发展造石铺路。
初创型公益组织如何成功引入资源?如何理清找资源和做项目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重现大会部分精彩内容。
1
在“伸手要”之前,先“伸手拿出”
商场如战场,在公益行业,竞争同样激烈。大多数社会组织对人才、资金、专业支持等各种资源的需求缺口巨大,而83万社会组织中基金会数量尚不足1%,“争夺”基金会资源成为公益机构的严峻挑战。
要想获取外界资源青睐,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无论机构是哪种形态,在企图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之前,应当认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我靠什么获取资源?
泗水县微公益协会不失为地方性标杆代表,协会坚持做有效公益、屡次刷新山东省县级公益组织99公益日筹款纪录。
其 “温暖小屋” 计划致力改善困境女孩生活环境、促进孩子无忧成长,项目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渐被外界认可,得到众多资源涌入:99公益日筹款80多万,中国银行、新华公益等企业关注支持,陈龙、张一山等明星冠名支持…而协会包括“温暖小屋”在内的9个自主运营的公益项目,均离不开这些步骤:当地志愿者走访调研发现具体社会问题、充分了解需求、设计解决方案、评估实施项目、实践中调整优化。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对泗水县微公益协会的探索实践表示认可,“找到资源的前提,应该是针对我们发现的问题——很具体的社会问题;同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确确实实能够有效解决那个社会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资源来帮助做这个事情。”
明确自身项目的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契合、可执行的落地方案,那些定位清晰的公益机构不仅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勇气和担当,还有令人信服的筹码,其自身便掌握了较高话语权。相较单凭爱心和热情投身公益却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机构,它们更容易获取信任、赢得青睐、得到资源。
2
既要“网恋”,也要“奔现”
一些初创型公益机构认为自身刚起步、白手起家“0资源”,和已经处于成长期的基金会相比不占“天时”;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公益机构可能面临地域困扰,认为机构所在地偏远闭塞、远离各大基金会,在得到资源之前失了“地利”;一些机构握有资源,但公众认知度、信任度、参与度仍然欠缺,距离理想状态“人和”相差甚远……
对这些问题,既要“网恋”,也要“奔现”。
互联网+时代使每个人都可以站到台上发声,同时被打破的还有空间限制,诚如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文所言,“在互联网是有出路的,学习更好的互联网方法,那么无论是在山区、在首都,都是一样的。”对于技术的运用,灵析创始人易昕有着透彻的认识,“用机器来工作,用人来思考。信息化能够帮助很多机构,哪怕最草根的机构的负责人,我们让大家减少工作量,用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设计项目,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
如今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产品拥有亿万用户群、平台流量巨大,且使用场景轻松便捷,利用这些平台传播优质健康的内容、走进公众身边、获取目标用户不失为一种方法。或选择传统媒体,或利用新媒体,重视传播的力量、发挥传播的价值,潜移默化在大众心目中传递公益理念,动员全社会参与,公益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网络使各种信息如雪花般快速涌入大众视野,人们可以实时“听见”“看到”互联网公益讯息,但冰冷的电子屏幕和数据不足以长久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上打得再火热,也不能飘在网络世界里忘了现实、丢了重心,普通网友都还讲究“奔现”呢,何况本就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公益?
大型公益节目《社区英雄》中的千人舞蹈,就是一个真实的线下场景应用案例,制片人吴卉感慨,“参加舞蹈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英雄,因为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益项目都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他把他的善意记住再传递给下一个人。”通过线下互动扩散公益理念和价值,踏踏实实做好事情,才能真正链接关系、更好地实现目标达成。
3
先闷头做事还是先找帮手?
当“先有鸡先有蛋”这个世纪难题仍未定论时,关于公益机构“做事情”和“找资源”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有些暧昧。
先做事情?还是先找资源?
对此,在本次峰会上,来自不同机构的嘉宾们不约而同表示“先做好事情才能更好引入资源”,这一观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随着新型互联网公益方式日益渗透,公众对公益慈善的态度虽已有所转变,但由于信任危机、认知误差等原因,质疑声从未消弭。当改变发生,公益项目产生的效果实实在在摆在眼前时,原本对其存在偏见的公众才会从抵触、作壁上观、冷漠等负面态度慢慢转向理解、支持、踊跃参与的正面回应;而资源供给方,无论是政府、基金会亦或商业机构,对于卓有成效、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项目,自是怀抱敞开。这对资源欠缺的公益机构而言,造事即造势。
谈及撬动资源发挥杠杆效应,凤凰网公益主编孙雪梅直言:“在实践过程中要主动,核心是基于有好的产品、有好的执行力,撬动过来之后有能力接住,并且能够实现共赢。”
另一方面,对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公益机构来说,要善于发现利用已有资源,借助手上自有资源高效专业地做事、在做事中再将资源复制扩大。然而这个过程中机构必须重视资源有效利用率,需全面盘点各种显性、隐性资源,合理规划项目投入及分配,避免资源浪费、资源闲置等情况;同样资源置换也是一种共赢模式,通过共享资源使其流通,进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机构、公益人在实施项目时,无论是先做事情还是先找资源,都要始终保持基本的职业操守,坚守初心。
关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仍有很多值得探索交流的议题。在这条道路上,无论是三三两两的志愿者、不见经传的公益组织,还是体量庞大的基金会、外围尚未入场的社会公众,都有自身使命和责任,真诚希望公益行业的杠杆撬动多方资源,凝聚更多力量,将“善”的基因融入社会文化中,扬中华美德、筑大爱之邦。
主办方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承办方
新泰市人民政府
协办方
泰安市泰山小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省中投慈善公益基金会
特别支持
灵析
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
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
合作媒体
善达网 山东电视台 善网
公益慈善学园 齐鲁晚报 人民网
新华社山东分社 中国发展简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