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择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10次年度盛会,累计6000多人次参会,2600余家机构参会,30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下午好,年会接近尾声,给我安排的是观察者说的环节,所以我作为一个观察者,首先想说说我的观察。
观察一:现状是暖色调
我的第一个观察是关于现状。从今天的会议结合到对业内的观察上,我觉得对于现状的观察是个暖色调:基金会有一个很蓬勃发展的迹象。
不管是从数量上,基金会有接近于10倍的增长;还是说从领域上,它所能够覆盖到的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类型上,比如我们看到企业基金会、社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还有应用新科技的网络基金会,各种公募基金会,等等生态的形成;再加上参与主体,除了专业公益人,能看到比如说企业,有商业经验的人,有科技专业经验的人,媒体等等方方面面的人都在加入。
特别是今天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年轻人。今天我们看到在基本上整个一天的会场之中,大量的面孔是年轻人,包括秘书长、决策层、理事长,非常年轻,而且可以看到他们真的有一种不同的心态和气象。所以对现状的观察是暖色调。那么它说明了什么?我想它其实是一个前面之因的果。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果实,其实是之前改革开放这40年环境生态累计的结果,所以它是一种生长演生出来的果实,由于之前的因,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果。
观察二:未来也许是冷色调的
第二个观察是我感知到,业内人之间,他们所感知到的未来的信号。这个信号之中我觉得更多是冷色调。特别你会看到虽然大家谈论到专业的事都很澎湃,但是越相对成熟的机构,特别有资深经历的这些从业者们,很多人提到了“寒冬”,提到的是“活下来”,要面对如何度过寒冬。
为什么在这么发展蓬勃的时候,我们会说如何“活下来”?这个恰恰是一个未来之果的因。也就是说当我们站在未来的十年或者更远的期间,再看今天,今天有一些什么样的因素在发生,而这个因素的冷色调,我觉得更多还不是来自于业内,而是我们对于一种大趋势,大背景的感知。
比如说经济的形势,民营企业面对的挑战,与经济形式相连的公共财政的可能紧缩,甚至说国际上现在的贸易战,等等。如果大家关注这种大背景,可能会感受到压力。
另一方面,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上面,条例的修订,有可能面临基金会登记门槛的大大提高,管理监管的趋严。所有这些因素看起来跟业内组织可能有些远,但大的社会趋势,其实基金会、社会组织的生长,都是社会发展之中的一环。这个大趋势中,现在其实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相对成熟的组织和领导人会更敏锐感知到,他们现在心里的这种忧虑其实是先于未来结果发生,是他们更敏感地感知到未来,在提醒我们现在这个因。这个因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基于这样的两点观察,我想回到今天这个主题。这个“拾”字,用得特别好,不仅仅是说我们过去十年做了这么多事,回过来想一想我们能拾起什么;而且再往未来展望一下,当我们在十年之后,反看今天,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能有什么被未来拾起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承上启下的节点上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谈公益之树:果实、枝干、种子
我们有什么能够保守下来的东西?说到“保守主义”,我们通常的理解可能有点消极,但其实保守主义在政治哲学里面特别关注有什么能够留存下来,演进地发展,而不至不断地“清零”。回答什么是能够留存下来的,就是需要区分在繁茂的生态树中,什么是果实?什么是枝干?什么是种子?
果实是最后表现出来的东西,比如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企业贡献的经济增长。这些东西很重要,但是它是可逆的,在条件变化时是可能瞬间全部清零的,比如禁登社会组织,收回民营企业,相应服务和经济体量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看枝干,也就是什么生长出了这种果实。比如就公益而言,公益部门的资源结构,人才库,组织架构,对于社会的黏性,在社会公众的启蒙,行业的认知,登记管理制度是如何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想清楚,回答的是公益之树发展的枝干。
再进一步问更深层次,什么是种子?我想它恰恰是枝干背后的价值观念。今天大家谈基金会,有没有理解,为什么会有基金会?基金会是什么?它原生的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本身的一个财富观的冲动,是基于对私有财产信仰的一种安排。为什么基金会要去资助?这是那种财富观的一种自然体现。
再者,什么是公益?公益和私权之间是相承的,私权保护个人自由,公益也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对公共利益直接的关切。这些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就涉及到我们怎么理解转型。中国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说就是180年以来这样一种近现代转型,而核心发生点就是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的出现。
我们可以有很大的经济体量和GDP,但是当没有私权神圣的概念,经济增长之果都是可以转瞬清零的;如果公益的发展,没有对人的主体性和个人自由权利的认知,也是可能如沙画盛景,转瞬清零的。拾年值思,希望我们的公益是可持续的。谢谢!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上的「观察者说」演讲,经作者审阅修订后首发。文章谨代表发言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