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由民间人士邓飞等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募集捐款1700万元,惠及1万多小学生。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王振耀表示:“对‘免费午餐’而言,它是一个奇迹;对当下社会而言,这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规模的政府回应,这不仅是中国慈善史上绝无仅有的,就是欧美一些国家也没有。”
邓飞的“免费午餐”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成功的民间倡导案例的典型路径:由民间力量发起、通过创新的项目模式解决一个社会问题、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推广、先在地方政府进行试点、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投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样的创新模式。
连教育界的民间“意见领袖”、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老师都大赞到:“邓飞的实践,将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由民间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领导政府走向善治,了不起啊!体现了NGO新公益的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创新!”
至此,这个政策倡导的案例可以有一个happy ending了。我们可以着手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了。但微博上的一个投票好像挑战了这样的结论:
你支持政府接手免费午餐工程吗?202人支持;1242人反对。http://t.163.com/debate/1320045947583
反对的主要理由:刚仔说:“反对政府接手免费午餐。什么是将一件好事变成坏事?免费午餐这件事就是。本来好好的民间自愿捐助,现在变成政府强制征税,还要由官员负责实施,老百姓失去了选择和监管的权利。免费午餐,开了个好头,却最终因呼吁政府介入而自甘堕落。现在为政府实施午餐补助欢呼的人,走着瞧,结果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引用这个投票结果并非是想否认“免费午餐”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倡导,只是想重申:政策倡导并非是以“成功地推动某个政策或法律的出台”而告终。倡导的目的是促进积极的改变。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倡导只是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因此,希望邓飞先生以及支持“免费午餐”的朋友们能够继续关注中央政府出台“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在各地落实的情况。是否在每个学校都执行了?民办学校是否可以得到补贴? 饭菜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3元的标准?只有民间力量的监督,才能保证该政策的有效执行。监督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执行也是倡导的重要工作。好的监督者(watch dog)也可以是好的倡导者(campaigner)。
此外,刚仔对公权力介入的警惕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一提到倡导,马上就会想到政策倡导,进而就想到寻求影响政策或推动相关法律的出台。而此种思维存在一个陷阱:我们呼吁公权力介入是扩充了政府的权力还是加强了政府的责任?倡导的对象是权力者,但不仅限于政府。也可以是企业或其他相对我们拥有权力的一方。因此,倡导不仅仅针对政府。即使是针对政府提出建议,也需要对建议的内容进行分辨。就像吕频老师在倡导能力工作坊中所说:“当我们希望政府通过一个什么建议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我们建议的是责任还是权力,甚至是监管。监管的对象会不会导致自由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