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徐本亮:好公益平台和“益次方”的价值体现是什么?

       以“力推公益产品规模化之路”为使命的中国好公益平台成立两年了,公益界一直很关注它的发展。12月11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好公益平台两周年年会,分享了平台两年来推动公益产品规模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同时发布了“影响力规模化”专题研究成果,向业界和公众递交了一份“成绩单”。

 

       该成绩单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好公益平台共签约优质公益产品53个,涵盖教育、安全健康、环保、助老等多个领域,签约各省市地区枢纽合作基地40家,形成对接意向2700余份,共有2800余家/次社会组织和9000余所/次学校正在落地实施这些优质公益产品。

 

       年会现场,好公益平台负责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还透露,好公益平台计划从2019年开始,全面更新迭代平台上的优质公益产品规模化的“加速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与行业同仁共同制定“益次方”的授权标准。

 

 

       如何评估好公益平台两年来取得的成果?即将推出的“益次方”是否能推动公益产品规模化发展?就这一话题,笔者采访了刚刚参加过2018年公益项目平台年会的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徐本亮。

 

       徐本亮老师从业23年来,以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为指导,为中国广大的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培训和咨询服务,致力于推动有效公益,在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作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徐本亮认为,中国好公益平台“对于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了可喜的开端。”同时,他也表示,公益好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要把公益产品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未雨绸缪,系统思考,针对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采取正确恰当的行动。

 

       对于“益次方”商标授权是否会促进公益产品规模化的的发展,徐本亮认为“需要观察”。他建议,中国好公益平台和“益次方”应该把倡导和推动有效公益作为价值体现和对社会的贡献。

 

 

公益产品要不要规模化,关键看需求”

 

       马广志:能否谈谈您对“公益产品规模化”的看法?

 

       徐本亮:公益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所以,一个公益产品要不要规模化,关键看需求。有需求的,可以搞规模化;没有需求的,搞规模化就会得不偿失。

 

       在商业领域,客户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同样适用于公益领域。现在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成果。我不反对规模化,但如果简单地把公益产品规模化作为一种规律和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并不科学,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

 

       社会既需要规模化的公益项目,也需要“小而美”的公益项目。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使命做选择。如果一个项目能够针对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个项目值得规模化。

 

       马广志:但不能否认,公益产品的规模化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组织“有量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案。

 

       徐本亮:是的。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缺少好的公益项目,缺乏项目实施能力等挑战。如果能把那些经过市场检验的有效公益项目,推广到更多的有需求的地方,是可以和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好公益平台对于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广志:截止今年10月,平台共签约了53个优质公益产品,涵盖教育、环保、养老、助残、社区发展等多个社会领域,签约各省市地区枢纽合作基地也达41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徐本亮:是的。但也要注意,这些数据都是活动和产出,而不是成果。这个成果指的是服务对象参与了公益项目,接受了项目开展的服务,给服务对象带来的改变与收益。

 

       我很关注这些好项目在全国各地实施后到底有哪些成果。另外,不同项目的技术含量和要求也不一样。有的项目的技术含量较低,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比较容易复制和推广。有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高,复制和推广的难度较大。

 

       这次年会上介绍的几个项目相对来讲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比较容易复制和推广的。那么平台上那些技术含量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复制和推广的难度较大的项目落地后的实施情况如何,到底给服务对象带来哪些改变和受益,这些有待实践给出结果。只有后一类项目也有实际成果,才应该是“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的真实含义。

 

 

公益产品规模化要因地制宜”

 

       马广志:不久前,好公益平台曾推出“益次方”商标的考量标准包括量、质以及运营模式转型三个维度,也关注到了政策倡导和公众参与。您怎么看这个考量标准?

 

       徐本亮:一个商标只要符合注册的条件,就可以申请注册。注册商标不等于著(知)名商标、驰名商标。一个机构可以把自己注册的一个商标授权其他机构的项目使用,但并不等于这个商标就是著名商标,这个项目就是好项目。一个著(知)名商标需要由权威的认证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认证的,而且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美誉度。商标所有人自己说自己的商标是著(知)名商标,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好公益平台运行仅两年,平台推出的项目到底成效如何,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给一个项目商标使用权的做法是否会有效促进公益产品规模化的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我认为平台与其推出“益次方”商标授权,还不如下功夫采取切实措施使那些实施机构真正把项目实施好,真正能够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和收益,这才是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否则,一个项目即使取得了商标授权,但如果不能很好实施,没有成果,服务对象不满意,反而会给商标带来负面影响。据我了解,有些机构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实施的项目的成效并不如人意。

 

 

       马广志:“益次方”商标授予是设有退出机制的。一旦出现设置了一年的授权时间,而且对在授权期内表现不佳或出现重大问题的公益产品,还要收回使用权。

 

       徐本亮:这个是必要的。但是我还是认为平台只是授予项目的商标使用权,至于“益次方”是不是一个著(知)名,需要认证机构的评估和社会的认可。如果没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和评估,没有社会的认可,只有好公益平台自己认可,其价值和意义并不大。

 

       而且,一个好项目能否通过规模化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果,与实施机构本身的能力、资源和条件,尤其是和其使命和公信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同时,由于各地情况的差异,再好的项目也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而是要因地制宜。这个差异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合作伙伴的项目实施能力。

 

       同样一个项目,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实施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规模化最大的瓶颈和挑战实施机构的能力和条件。我建议平台要深入了解目前已推广的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在提高平台的项目质量和合作伙伴的能力上狠下功夫。

 

       马广志:当前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公益项目种类繁多,也各具特色,但这些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可的、具有导向和评价功能的专业标准体系。

 

       徐本亮:每个项目都有其具体目标和评估标准,所以,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项目。但据我20多年的从业经验看,一个好项目还是有几条基本标准的:

 

       1,好项目要跟机构的使命一致。如果一个机构为做项目而做项目,甚至做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那就不一定是好项目

       2,好项目一定是有需求的。如果没有需求,一切免谈,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好项目

       3,要有实施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和能力,就难以很好地实施项目,就无所谓好项目而言。

       4,好项目应该具有创新性。它能够弥补对手或同行的缺陷或不足,要做顾客非常需要的,你的对手有的不愿意做,有的是没想到做,有的时想做做不到的事情。

       5,好项目要有合理的预算。做公益项目也要讲成本、讲性价比。做项目的人要了解市场上各种成本和服务的价格水平,要以更加合理的价格来制定项目经费预算

       6,好项目一定要有成果。活动、产出、人数都不是成果,成果是服务对象的改变和受益。现在有很多社会组织没有成果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是成果,满足于搞了多少活动,服务了多少人数,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做资料、做台帐,而忽视了项目的成果。如果没有成果,没有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收益,肯定不是一个好项目

 

 

“应该把推动有效公益作为价值体现”

 

       马广志:有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社会组织更好的实施项目,也有助于它们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徐本亮:现在中国很多社会组织还不能做到收支平衡,有的连生存都很困难。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社会组织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社会组织要做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以及服务收入等,其前提就是要会做项目。否则,很难得到资金。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不会做项目

 

       多年来,我在全国做培训,最受欢迎的一门课就是“如何开发公益项目”。把项目做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需要使命、公信力、营销、筹资和创新,缺一不可。

 

       中国好公益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好项目在更多有需要的地方落地,这是值得肯定和点赞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当地社会组织做项目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得到提升,机构的管理更加规范,建立了有效的合作伙伴网络,无疑会有力推动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好公益平台和“益次方”推动的就是有效公益。因为现在政府和社会组织还缺乏有效公益的意识,对有效公益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很不足。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公益项目中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的情况,很多项目是没有成果的。

 

       马广志:“益次方”商标的授予对象是平台上规模化成果卓著的公益产品,这些公益产品正是实施有效公益的典范。

 

       徐本亮:我也非常期待有更多推动有效公益的好项目。经济领域存在产能过剩、浪费资源的现象,我们也要警惕这一现象在公益领域出现。因为如果公益机构和项目只讲善意不讲需求,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产出不讲成果的话,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社会组织的声誉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好公益平台和“益次方”应该把倡导和推动有效公益作为价值体现和对社会的贡献。

 

       马广志:公益行业对品牌及商标的普遍认识不足。中国好公益平台此次推动“益次方”商标建设,就是从品牌及商标上推动有效公益

 

       徐本亮:对,好的公益产品,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它能够形成更好的传播,扩大社会组织和项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但是,品牌一定是做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

 

 

       马广志:中国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应该也是影响公益产品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公益产品规模化如何才能与社会组织能力培训更好地结合?

 

       徐本亮:公益产品的规模化一定要与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好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让更多服务对象受益。

 

       我认为衡量中国好公益平台和“益次方”将来是否成功,应该是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公益项目的实施能否给更多的服务对象真正带来改变和受益;二是实施这些公益项目的机构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我建议接下来平台要重点抓好两件事:

 

       一、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平台上的项目是真正有竞争力的可以规模化的好项目。(我注意到目前平台上的有些优秀公益项目不是项目,而是活动)

 

       二、下大力气提高合作伙伴和实施机构的能力。我很高兴看到平台明年要建立“影响力学院”。

 

       如果中国好公益平台需要的话,我和我们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很愿意用的我们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各地的合作伙伴服务,包括能力建设培训、咨询、辅导和评估。特别是我最近出版的《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专门为这本书写了序,中国好公益平台可以推荐给合作伙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次方  次方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体现  体现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