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峰
现就职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0-2014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本科
2014-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社工研究生
嗨,社工的弟弟妹妹们。
九年前的九月,一样是北京最美最舒服的季节,那时我的专业还不是社会工作,甚至从没想过转专业这件事情,更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那时,刚从魔鬼式训练营里走出,从一个小小城镇来到大帝都,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仿佛重生。的确,我因为转专业走上了另外一条和预期完全不同的道路。
现在想来,转专业的决定似乎是个一闪而过就被立马决定的事情。因为同一个社团的好朋友跟我说想转到我在的中文系,不知道着了什么魔我突然也想转一个试试……结果,她没有转成功,反而是我和她成了同班同学,她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
01:社工的“缘”
最近,我总是喜欢用“缘”来描述来京后所有的际遇,这是一种描述不清(或者是不想描述清楚)的状态。
不知道作为社工新生的你,是自主选择填报这个专业,还是调剂来此?不管是什么,我想对你说,大学是一个可以充分释放天性、可以自由探索的独立天地(起码空间比高考时代大吧)。
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次探险之旅,深入其中、细心体会,可以选择这选择那,但无论如何,我建议你在做决定之前要和自己至少确认三次:这是我目前真的很想做的事情嘛?无论有什么样的后果我都可以承受吗?
这样的确认很重要。比如,我的考研之路“一波三折”,花了很长时间复习心理学,后来改为社会学,到临考前三个月又改回了社工。我后悔吗?不,我告诉自己,即使考不上,我愿意沉淀一年再做考研的打算(那时候我是希望继续在社工领域深造的)。
我总是相信,真心许过的“愿”即使没有在预期时间里实现,它也会化作某种“缘”,在将来的某个时间里以另一种形式反补给你一份礼物。比如,最近我刚刚结束的兼职工作——考研辅导。
我已经毕业三年,并没有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上做一线的服务,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意外?我也挺意外,在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忙碌之余竟然会接手这样一份兼职?但“幸福”就是这样来得突然。可能是因为“穷”,但更多是因为对自己那一份专业知识的自信。
所以,兜兜转转,从中文转到社工到考 MSW,再到毕业后放弃社工,三年后我又以另一种身份再次和社工相遇。这就是“缘”吧。
02:给你的建议
怎么说呢,我感觉人生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认准什么,在乎什么,追求什么,无论哪一条路哪怕是一条弯路、遇到死胡同都挡不住你。
我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是我的心态比较好吧。也许学社工的小伙伴心态都会比较好,比如会开导自己、和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所以,这也是作为老师姐给你们的“预告”吧。
社会工作是一个很有趣的专业,如果你对“know yourself”很感兴趣的话,那社工就更能满足你了。
比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带你解锁个体生命发展阶段,可能会让你大呼“哇塞,这不就是我!”可能会让你困惑“会有这样事情发生吗?” 比如《小组工作》会带你玩各种游戏,是不是很爽?不过游戏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再比如会做很多“干预”的练习、实地演练,它们会大大拓宽你的视野。
光怪陆离、是非丑恶、应然必然、或有力或无力,你都会遇见。请做好准备迎接各种“缘”。
本来,信到此就要结束,但敬业的主编看过之后强烈要求我再添加一些关于我目前工作的介绍和体会,说是希望给到新生们多一些触角了解不同的工作。
03:一个新的平台
目前,我在一家行业平台工作。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直到现在。我是从传播入手,一直到今年才慢慢转为做项目。
我们机构的名称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你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 CFF2008 了解它。这是一个为中国基金会提供服务的平台机构。基金会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经常被喻为“行业生态链上游”(也许因为这种类型的组织比较有“钱”吧)。我不知道你们对“基金会”“社会组织”这样的概念是否陌生,我当时读书的时候是没有接触过基金会的。
简单来说,在广大社会组织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组织,一种是自己选择既定的议题或领域、针对该领域的对象及其需求进行项目设计、策划、执行(干预)及评估(社会工作机构是很典型的代表)。
另一种是它们并不直接服务于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对象,它们选择支持上一种类型的组织,以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各种方式。当然,实际情况肯定远比这复杂得多,我所在的组织属于后者。
如果你想了解基金会,你可以选择去一家基金会实习,去做具体的项目,如环保、扶贫、教育或者是其他;也欢迎来我们这样的平台机构看看,过往的实习生这样评价我们;这是一个在短期内快速接触大量基金会、了解基金会工作的平台。
04:我在这里的经历
再说回我自己的经历。刚刚说我是从传播做起,因为我从来没接触过传播工作,所以一开始有些抵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很感激它。
传播是一个窗口,给我提供了一个快速、大量“接收”机构业务、行业相关各类信息的机会。也让我自觉不自觉建立起一个“他者”的视角去反观自己、反观机构的机会。
在做传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用户视角”,这和“从需求出发”是同一个道理,其实不管是传播还是社工,还是别的任何工作,“用户视角”都很重要。这里的“用户”可能是你的服务对象,可能是你的领导、同事,也有可能是你的合作伙伴。
放在生活中,“用户”还可能是你的父母、老师和朋友。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或者是生活中除了考虑自我外,要考虑相关者(他们的观点、需求、情绪、态度等)。
今年下半年,我的工作从传播转到项目(还兼着传播的一部分工作),于我个人而言好像并没有经历太多所谓的“转型之痛”,可能是时间还比较短吧。我现在最大的体会总结起来可能是一句不痛不痒的话: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当然,“转型”的过程里有很多值得说的经历,有机会再和你们聊聊吧。
就写到这,希望给到你们一些新的参考。另外,也羡慕你们,有乐仁乐助和贴心的主编。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