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惠泽人专栏】中国青年志愿扶贫优秀项目精选案例:河边村畔的小云扶贫实验

 

 

 

实施团队:小云助贫中心及其专业志愿者团队

 

 

(一)项目简介

 

 

小云扶贫中心的“河边实验”是扶贫领域既富有理论特色又深植于实践的典型案例。李小云教授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从2015年深入云南省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与贫困村民共同生活、共同探索,在扶贫实践中提出了以 " 贫困陷阱 " 理论框架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理方案思路,探索了以主导产业拉高穷人收入为特点的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创新路径,并通过实践检验使河边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彰显了社会组织在贫困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以及扶贫最后一公里所能发挥的社会力量之所长。李小云教授因河边实验荣获国家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二)项目缘起

 

 

河边村,位于云南边陲的一个瑶族村寨,山清水秀,天清气朗,仿佛热带雨林边沿的一处天然氧吧。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几近不为人知,就连当地镇上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么一个小小村寨。然而,却因为一位学者的到来,在短短的数年内,以“河边实验”在扶贫领域名闻遐迩。

 

 

2014年底,李小云教授来到云南省勐腊县勐伴镇实地考察,该镇是全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镇。他先后深入茅草山哈尼族山寨、河边瑶族山寨等少数民族贫困村做驻村调研。时值冬天,看到村里的孩童在屋外玩耍,光着脚在湿冷的路面上跑来跑去,李小云教授深感不安,更让他不安的是,瑶寨村民的生活依然很艰难,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人畜混居随处可见,道路泥泞每逢雨季都无法出行。“看到这,内心的触动非常大,现在竟然还有这样类似原始的村落!”这一切,让李小云感到痛心疾首。他决定以一个贫困村当试点开展扶贫研究,就这样选择了在河边村长驻下来,并在心底暗自起誓:不脱贫不出村!

 

 

 

 

小云初到时的河边

 

 

一个学者的决心启动了一项社会实验,而这项以贫困问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是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此要形成各方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大格局,全社会协同发力,调动各方力量。由此,一项基于理论研究的特色扶贫实验在河边展开了。

 

 

(三)思路做法

 

 

1、深度调研及理论框架的提出

 

小云教授带着他的志愿者团队在河边村展开了专业的贫困研究工作。调查发现,在当年度,河边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 4000 元左右,而人均年支出超过 5000 元,几乎家家负债。村民生计依赖种甘蔗、割橡胶和在热带雨林中采集砂仁,收入低微,加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习俗原因,外出打工者很少。低收入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医疗卫生也得不到基本保障。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道路没有硬化,雨季通行极为困难,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研究认为,这些村寨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仅仅依靠一般性扶持措施,并不能帮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

 

 

 

 

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李小云教授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对河边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度的研究,并且,从一开始就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河边村有58户村民,他们几乎是挨家挨户去了解各种情况。但上门次数多了,有的村民开始不耐烦,河边村队长曾对志愿者说,村民反映他们每次上门都问很多问题,但是,这么长时间下来,也没见村里头有变化,调查这么多有用吗?村里二三十年来都没啥变化,你们几个学者和志愿者就能行吗?

 

 

 

 

 

 

驻村半年多以后,李小云初步形成了关于深度贫困村的治理解决方案。他认为河边村贫困的主因在于,村民基本没有可以持续产生收入的资产,也缺乏将资产变现的能力。不过,他们忽视了自身的居住环境,具有民族特色的竹楼、热带雨林景观、新鲜的空气与水源。这些资源如果能利用好,也是一笔巨大的资产。由此,李小云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可以利用河边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冬可避寒夏可避暑的气候资源以及瑶族文化资源,发展高端会议休闲为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为辅助性产业以及种养业为基础性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要想发展这样的产业体系,没有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李小云带领团队与村民共同研究,提出了河边村的贫困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决定将此工作纳入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2、初期治理方案的启动与实施

 

 

 

2015年下半年,河边村的贫困综合改造方案开始进入实质性动工阶段。盖房子是改造的第一步,木楼是瑶族传统的民居,李小云教授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避免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当年年底,全村已有十几户人家盖起新楼,住上了新居。

 

 

 

有了示范引领,村民们的积极性开始增加了,以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主动加入了建房大军。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房子的村民都说“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变化”。

 

目前河边村57个农户已经有47个农户拥有了自己的客房,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房收入。根据统计,从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共有45位农户获得客房收入。农户收入最高达到了13800元,收入最低的是新建成客房的农户也达到了3400元。2019年上半年,河边村客房和餐厅收入全村已经达到了58万元,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

 

 

 

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

 

 

(四)“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变化”

 

 

1、复合型产业模式的渐次推广

 

 

客房收入其实只是会议旅游经济的一部分,是李小云教授勾画的河边村脱贫的主导产业,但河边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计划远不止于此。他早已考虑到,如果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将会面临市场风险,况且对深度贫困群体来说,想要在既定时间内脱贫,收入增长的比例必须足够高,不解决收入增长的问题,他们就只能在贫困的陷阱里打转。“河边村要发展复合型产业,农民的收入就远不止原来的水平了。”

 

 

 

 

 

为此,李小云和他志愿者团队重新规划了基础性产业,也就是农民继续种植甘蔗、砂仁及粮食作物,确保村民最基本的主粮需求。但与此同时,他与农民共同挖掘辅助性产业开发。团队的廖兰老师和村民一起建立了热带雨林天然出品的微电商平台,将河边自然放养的鸡蛋开发成了10 元天价一个的“河边雨林鸡蛋”,通过电商销往北上广,进行订单式销售,探索市场性扶贫的机制。同时,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植木瓜、柚子、芭蕉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河边辅助性产业。河边冬瓜猪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畜牧资源,小云助贫与上海的生鲜销售公司洽谈产销合一的冬季蔬菜生产,帮助村民形成基础性产业,作为原有农业种植的有益补充。

 

 

有人提出,可以招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驻,以商业模式开发扶贫。李小云拒绝了,在他看来,企业会直接介入农民生产,拿走大部分利润,农民只得到最小的益处。而他的初衷则始终是以村民为中心,将农民利益最大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托起他们的“致富梦”,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蜕变。

 

 

 

 

2、综合性治理的全面应用及成效

 

 

 

房建好了,路修通了,瑶寨与外界联系的大门打开了。河边村也开始洋气起来:村里有了商店、有了会议室、餐厅,甚至还有了酒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首都来的、省里来的、州里来的,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老外们。

 

 

2017年11月,一批来自非洲的黑人留学生也来到这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碰撞,擦出扶贫事业的火花。村民卢发东说,大家第一次见到外国人,都觉得很新鲜,自有村寨以来,大家走出去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有外人来了,现在感觉挺自豪。

 

 

村民们精神状态的改变是李小云更为看重的,自始至终,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都是和贫困村民一起工作甚至生活,一直坚持将村民放在扶贫工作的中心。这正是社会组织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手法的体现,也因此,社会组织更为适合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深耕细作。

 

 

 

 

 

2018年2月初,央视新闻频道专程来到河边村,拍摄《有你的地方才是家》专题节目,讲述河边村的新变化。

 

 

以前很少被外界知晓的河边村开始热闹了起来。

 

 

 

小云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倡导的机遇为河边村争取社会资源,从2015年起,小云助贫通过 " 腾讯 99 公益日 " 等公益众筹平台,在爱德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为河边村筹集到近400万的社会资金,同时河边实验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先后共投入了近2000万的国家扶贫资源。

 

 

 

2016年2月,盖茨基金会、云南省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小云助贫中心联合举办了社会公益力量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专家研讨会。2017年6月,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小云助贫中心发起河边公益对话,国内著名的公益领袖齐聚河边村,共同研讨了公益力量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在场性作用。

 

 

河边公益对话

 

 

(五)实施成效

 

 

如今的河边村已经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具有瑶族特色的木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村道进行了景观绿化,4G网络入户到家。2019年初,河边村20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村民从生活水平到精神风貌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河边村正在变成令人向往的地方。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已经成为了历史,瑶家人正自信地追逐着自己的小康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在2019年2月11日以“河边村的春天”为题进行了报道,河边实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央视、新华社、云南日报、版纳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河边扶贫工作做了大量深入的报道。

 

 

小云扶贫的“河边实验”是一项创新性的扶贫理论实践,建构了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参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各方资源互补的综合性扶贫模式,探索了社会力量如何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补政府短板、发挥社会力量之长的路径,这一有效探索对于类似的深度性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参考价值。

 

 

 

 

 

(六)当事者说

 

 

2017年,小云助贫获得国家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获奖理由公示:“李小云教授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2015年初开始在云南勐腊县贫困村河边村展开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他初步探索出了在对深度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建设的同时,发育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帮助深度贫困群体越过贫困陷阱的综合治理创新方案。与此同时,李小云教授还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农户为中心”的优势互补的精准扶贫工作方式,使贫困的河边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015年,李小云被授予“责任中国”年度“公益思想奖”的颁奖词:“纵论东西差异,还原中国经验,阐述公益方法,践行公益行动。李小云教授将深厚的现实感,贯穿于对当下中国的厘清和思考中。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知行合一,提升公益理论与思想,又标识公益行动的路径,无愧为中国公益思想者”。

 

 

(七)团队介绍

 

 

2015年3月,为了能够筹措一部分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李小云教授在当地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在勐腊县注册成立了一家社会组织:勐腊“小云助贫中心” (简称 " 小云助贫 ")。

小云助贫中心的牌子有了,全职人员其实也就三个人,一个是执行干事长、一个是司机,还有一个是会计。中心的工作执行大部分都是通过专业志愿者来完成的。

 

 

 

 

 

 

小云说,“通过志愿者的招募极大的降低了机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效率”。这些志愿者包括李小云的同事、学生、以及招募和吸引来的社会志愿者们。

 

 

张萍就是志愿者中的一位,目前她已是小云助贫中心的执行干事长。张萍是云南勐腊县本地人,她从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老家在国企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做志愿服务,李小云的扶贫理念打动了她,她辞掉了工作,全职加入到小云助贫中心。

 

 

董强老师则是从2015年起就担任小云助贫中心的理事,在2017年成为该机构的总干事。其间一直以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河边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从2015年到2019年,董强老师投入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达到了3500个小时。

 

 

董强说,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志愿者来村里帮扶。他们所做的,不图名不唯利,都是在尽一名学者的责任。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展现着家国情怀和志愿精神。

 

(八)志愿故事

 

 

瑶族妈妈的“五星”客房

 

 

站在河边村口南杠河的小桥上,村支书李福林说:“你们是从昆明来的,今天晚上请你们留下来感受一下我们的‘五星级客房’,也给我们提提意见。”

 

 

 

随着李福林走进他家,通过木梯,上到三楼。轻轻地推开客房门,一张干净整洁的床摆在房间的正中,而床上则铺着一条深蓝、深红、深黑相间的浴巾。他介绍,这3个颜色是瑶族特别喜欢的颜色。三楼的右转角处,是卫生间和洗澡间。“这是供客人用的,我们自家的洗澡间和卫生间不在这里。”李福林说,客人来住后都觉得很有特色,他们说我们“瑶族妈妈的客房”比城里面五星级客房好住。

 

 

对自家的“瑶族妈妈的客房”,村民邓生勇也很自豪, “李小云教授领我们去河北看的山庄客房,一个晚上要收9800元,我觉得还没我们这个好住,按你们说的,应该是‘五星级’了吧。”

现在的河边村,和一两年前比,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建起新房,有了垃圾桶,硬化了路面,还有了小广场,美化了村庄周围的环境。住房中镶嵌式建起的“瑶族妈妈的客房”,已经成为村民们增收的一大支柱。

 

 

李福林说:“河边村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原来想都不敢想。”

 

 

站在村口南杠河的小桥上,往前眺望,村口第一栋木楼上横挂着标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丽家园”,村民的精气神得到大幅提振,村庄的环境得到大力改善,瑶族特色的木楼、瑶族风格的路灯、干净整洁的道路历历在目,这是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美丽新家园。

 

 

 

(九)“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三月的春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师宋海燕带着儿子小瑞淞从北京来到河边村,开始了他们的乡村扶贫志愿生活。母子俩就吃、住在村民家。

 

 

宋海燕老师承担着“瑶族妈妈客房”的设计和装修指导等繁杂、纷乱、细微的工作。数月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彻底改变这个小山村的命运而倾力付出。

 

 

 “小瑞淞不简单,从北京来到我们村,一住几个月,他一点都不拘束,还教我们村的小娃娃讲普通话、学规矩、学礼仪。”房东爸爸黄志成夸奖到,他还和宋老师一起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是村里人人皆知的“公益小达人”。

 

 

小瑞淞,和他的妈妈宋海燕老师,正是社会公益组织“小云助贫中心”融入河边村,为河边村脱贫攻坚竭尽全力的一个小小缩影。

 

 

小云助贫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是把村里一个破旧不用的木楼修理成了简易的办公室,李小云还为此专门作了一首打油诗:“屋上残瓦断片,脚下粘着泥泞。铺上一块红砖,生命从这启程!”搭配的照片中,是他信心满满地站在一块木头指示牌边,指示牌上的字是手写的:“小云助贫工作室”。

 

 

后来在更新的朋友圈中,李小云晒出他在勐腊的状况:“你们在严寒中度日,我们在温暖中潇洒”,并配上几张边陲小村的风景照以及他和志愿者们工作时的照片。

 

 

河边村启程的“小云助贫中心”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为己任。

 

 

小云说,这是他的奋斗目标。

 

 

同时,也是宋老师、所有的志愿者们、以及全天下的学者们扶贫助梦的大同社会目标。

 

 

 

 延伸阅读:

河边村,一位大学教授的扶贫试验

2017-08-2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皮磊

小云:把深度性贫困的治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

2017年4月24日  来源:光明网 

河边公益对话:公益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在场性作用

2017年06月27日 11:05:04 来源: 新华网

小云:扶贫创新模式丰富了中国的扶贫实践

发布时间:09-0508:49《中国扶贫》杂志社

公益大咖齐聚共商公益力量如何助力精准扶贫

2016年02月03日 16:08  公益慈善周刊欢迎发表评论

小云教授的扶贫故事

小云 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8年02月02日 11:28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李小云 许汉泽

小云助贫:河边村贫困综合治理试验报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扶贫  扶贫词条  小云  小云词条  惠泽  惠泽词条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词条  河边  河边词条  
公益

 听声波网,和一加一共赴2010广...

难忘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由青风和解岩组成的一加一报道团队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残障注册媒体,同时开播的中国第一个为残障人服务的网络广播,期间全程直播盲人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