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点】“十四五”规划中社会组织工作展望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即可回看

 

本文字数:7466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一、回首篇

 

1、这五年,社会组织活得并没有那么痛快(费葭、谢骏、闫加伟)

 

 

这五年,身边的社会组织,活得并没有那么痛快。并且,越是想向2.0,3.0发展的机构,越痛苦。

 

 

近两年,社会组织在收缩,没有前几年的发展态势。

 

 

谢骏:个人认为社会组织过的不滋润,都是凭着自己的信念在坚持,未来5年社会组织是否滋润觉得跟这次疫情期间社会组织起到的作用是否有官方宣传力度和重视度有关。

 

 

中小企业很艰难,但社会组织没人说艰难,是不是缺少宣传。社会组织艰难不艰难,但是没听到太多。社会组织没有太多的固定成本,忍受疫情的压力,弹性比较大。

 

 

2、疫情下社会组织的作为大不大?

 

 

童潇:社会组织参与主流领域,如何取得公众的认可,公信力,汶川地震社会组织的评价很高,2008年成为公益元年,但是这一次疫情,大家对于社会组织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

 

 

谢俊:估计在湖北重灾区感受有些不一样,这次参与一线抗“疫”的志愿者和外来物资捐赠部分除了政府解决,再就是来自社会组织参与和自筹,份额还是挺大的。

 

 

3、这次疫情,社会组织的表现不佳,还是宣传不佳?(费葭、张利、谢俊)

 

 

社会组织这次疫情发挥的作用不如08年汶川,当然,社会组织想做,使不上力。

 

 

有人认为,未来几年发展得好不好,要看这次疫情社会组织的表现。但是这次疫情,社会组织起的作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只能服务于一般服务类、功能类的,大的疫情,社会组织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和当年的汶川地震完全不一样。

 

 

二、理念篇

 

 

4、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怎么守住,要不要守住?(闫加伟、张利)

 

 

很多公益组织受到一些质疑,大家觉得它在盈利,尤其也有一些基金会或者也有一些公益项目都受到过质疑,并且很容易发展成为舆情。那么,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去守住。

 

 

现在又出来社会企业,更加使非营利性成为关注焦点。

 

 

张利认为,非营利性只是政府在强调;作为社会角度,强调的是公益性而非非营利性。两家机构,一家服务很好,收费可以接受;而另一家非营利,很崇高,但服务很差。对不起,我们要的是结果。社会组织一定要有营利的追求,服务一流的追求。

 

 

 

5、社会组织不能强调更多的道德定位,更不应被道德绑架(张利)

 

 

社会组织仍是广义的第三部门,和国家的公益服务是相互替代的作用。而我国是国家主导的公共服务,公众也希望社会组织的服务是公益行为,不愿意为此买单。

 

 

而政府不让渡的话,社会组织没有足够的土壤发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决于公共资金的安排,和事业单位的改革高度相关。

 

 

民间对于社会组织的定位是道德定位,社会组织更多的是专业服务机构,是广义的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要尊重基本的经济规则,老讲道德,就走偏了。

 

 

 

6、社会教育和公益倡导非常重要(张利、闫加伟、)

 

 

对公益慈善的社会教育很重要,现在处于认知转型的阶段,是一种公益扫盲,要把大家的过于农业时代的价值取向、道德属性扫掉。

 

 

要强化公益文化的宣传。公益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组织领域无大品牌。这次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宣传,做的并不太好,这一次疫情,大家觉得社会组织作用不大,这和宣传肯定有关系。

 

 

7、如何理解非营利?(陆璇)

 

 

对于非营利性的理解,根本的准则是全世界通行的,叫禁止分配原则,所以是不允许分红。

在长期误读的背景下,非营利性就约等于不得发生经营性活动,这是错误的。

 

 

在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里面,收入其实有一项就是提供服务的收入,特别是像这种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收入非常正常。

 

 

非盈利性组织从事非盈利性的经济活动是法律允许的,所以慈善服务不仅包括志愿服务无偿的,也包括一些非盈利性的慈善服务,所以这一点在法律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说大家对于慈善组织或者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获取收入的条条框框还没有打破。

 

 

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禁止分配不只是表面的禁止分配,还包括内在的禁止分配,就是变相禁止分配。

 

 

未来在加强非盈利性监管方面肯定会有更多的手段,困难在于社会组织的权利受限,比如说跟企业不一样,的业务范围是非常狭窄。有两重枷锁,第一重是你的终止的业务范围是你的枷锁。你要做一些创新业务,一些项目就不能做,因为这是你的业务范围的增值兑现,但是在企业这方面其实就简单的多,变更经营范围,或者是涉及到行政许可经营范围的活动的程序就不会出现问题,比如说社会服务机构想办餐馆,餐饮许可证你做不了,你申请不到。这是枷锁,制度上并没有枷锁,实际上是枷锁。制度上规定可以变更,但你办不出来。

 

 

8、如何理解社会组织的企业化行为(吴立人)

 

 

屋里厢的项目,汇丰银行为什么支持他们,因为有服务,也有营销。社会组织可以有收入,解决边缘就业,既容纳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政府可以从经营的角度来看。

 

 

社会组织得到政府很大的背书,那你什么时候做的不好,大家就会批评得更严厉。实际上,社会组织的手脚没有被放开,在座的各位都是社会经济的佼佼者,企业管理能不懂吗?

 

 

问题是,社会组织在这种法律法规下面,很多地方很难施展。非盈利性怎么守住?加入1号社群,跟大家在一起也有四五年时间了,刚上来的时候确实小学生心态,因为觉得就是商人,很多想法跟大家都不一样,虽然做义工也做了20多年了,但是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慢慢的学习,就合规了,开始打磨圆润了,才感觉到这就是非盈利。

 

 

一定要突破,感觉到制约了的发展,尤其是去年,的收入已经是三部分:企业捐赠,政府购买和业务收入,企业捐赠也是跟业务有关的,作为企业来说也要审计,也有自己的董事会、监事会,其实也是有利益关系的,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而已。除了政府购买之外,其他任何方面其实跟商业经营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说办了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教育资质,那不说培训,就说需要辅导,只是换了不同的名词,但本质是一样的。

 

 

认为所有的法律法规已经给指明了道路,就是非盈利公益组织公开透明,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透明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能分红,可以高薪,不能分红,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企业就是非盈利性,NBA的管理知识用上来的时候不是那么束手束脚,你该在前先把收入放进来,你可能再转移支付再捐出去,也可能留作自身建设,就是开源节流,就不束手束脚了。

 

 

原来的话,需要管道,没有缓冲区,没有水池,必须得用掉。每到年初时候青黄不接的时候,然后到了年底,大家都结算,要用很多钱。

 

 

而且要满足慈善组织,有相应的募集资金、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的比例,如果完全的合规,很多东西做不到合规的要求,其实都是合理的,要做到合规,有很多办法。

 

 

三、政策篇

 

 

9、期待召开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大家想想”十四五”期间会不会召开这个会议,党如何实现对社会组织的引领,这很重要,但是并没有形成多么好的经验,是不是在”十四五”期间要去开这样的一个重要会议,在上海市级层面试点召开也是一个突破。

 

 

10、如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工作(这个词很主流)(闫加伟)

 

 

党建引领很重要,未来五年,党建引领如何体现在社会组织工作方面。

 

 

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像去年开始的垃圾分类,今年的抗疫,扶贫攻坚,这些国家层面上很多主流活动怎么样鼓励机构去做?

 

 

大家都不愿意去解决社区难题,就像社区矛盾调处,流浪猫狗问题,需要公益心,去参与不赚钱,很多机构那就未必有公益心和积极性。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鼓励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之中,单单靠基层或者街道去做还不够。

 

 

11、一业多会值不值得探索?(闫加伟、吴立人)

 

 

一业多会有条件放开的探索,”十四五”规划编制要不要探索事情。一业一会,行业协会容易变成二政府,没有活力,实际上对整个行业的促进作用比较差,但是又不允许成为另外的行业协会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数量,只有1人,他会做坏事的。一业一会,那全靠道德自律,如果做的不好,或者是他道德很强,但是他的能力很弱,这都起不到作用,但是多了的话,好像满地都是了。总共行业,比方说行业有1000个企业单位,行业再怎么样,也不可能颗粒度分散到什么程度的,自然会合并,对于政府来说,不用特别担心事,政府不应该管的那么微观,应该管整个行业的进步。最差的这些人末位淘汰,好的这些人树立典型。

 

 

1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吴立人、童潇)

 

 

很多专业的枢纽机构,会帮助社会组织做支持,如陆璇机构的法律服务,还有北京的教怎么做财务的专业社会组织,法务财务,还有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始终就觉得属于枢纽型专业机构的事情。

 

 

后来你看名词变掉了,每街道都搞枢纽型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社会组织普遍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体会到的是,这些枢纽组织起到的作用是先保护自己不违规,不会有不合规现象,也不会抵触到网络暴力或者舆论暴力。

 

 

支持政策方面做得不足,遇到事之后,找谁帮助,现在是找朋友,朋友介绍朋友。有无这样的成熟的中介,有这样的市场吗?

 

 

社会资本,入党两个介绍人,来做背书,获得组织认可的重要方面,成熟的中介也是很重要的,中介可以给社会组织支撑和背书。

 

 

13、社会组织如何评估?(闫加伟)

 

 

17000的大量的社会组织到底怎么样去评估,现在还不能完全的覆盖,”十四五”规划编制如何弄?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项目如何评估,是数量,是看得到的东西,是有形的东西。“美好生活”的期许,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底文明不文明,老百姓的满意度、安全感和参与性,像这种东西更重要,你很难把它化成具体指标来评估,这种软性的东西怎么样进行评估。

 

 

14、社会组织的“大众点评”平台会否出现?

 

 

要强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这个体系最好是智能化的网上平台。社会组织领域中有否可能有像大众点评网一样的平台,哪个组织做得好做得不好,购买部门、被服务者的评价都在上面,运作的情况也很透明。

 

 

上海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但是网上找不到,也不好用,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设计的。

 

 

15、正确理解捐助法人,要把民非和基金会分开(陆璇)

 

 

公益性不是枷锁,是法律义务。从现在的立法趋势,捐助法人很大程度上就会把所有的民非纳入到公益性范畴之内,原来只有8000个基金会在范畴,全国40多万个民非也必须满足公益性,问题就比较大了。就可能会有一些项目,基金会不能做的民非也不能做。

 

 

讲的比较抽象,讲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差别是什么,这差别可能会出现在一些项目,就是你提供的服务项目的性质上,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利益属性,不能光是非营利性,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讲行业协会、商会就能发现他有很多服务,实际上都是为会员服务,不带有公益性,不是公益性。

 

 

一直很存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去归类,是不是一部分民非应该还是允许他的非营利性,不应该全部都是公益性。

 

 

但是的意见不一定能够得到采纳,这是对民法总则的一种解读,就是对捐助法人的解读。实际上,很多社会组织不太重视法律。

 

 

相对法律,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比如慈善法,民法总则,甚至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对的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只是大家不是太关注,但觉得这是错的。

 

 

就像这次“十四五”规划编制,觉得应该积极建言参与。

 

 

16、社会组织注册的业务范围要放开(陆璇)

 

 

民非有很多问题,如双重管理等问题,管理思路的问题,民非要发挥作用,是管理思路的问题,要留有一些空间,要借鉴商事领域的经验,借鉴营利法人的一些原则。

 

 

加强党建,政治上方向把握住;但不要过于模糊,不能给社会组织造成太多困扰。如业务范围,儿基会搞了一个项目,12、13岁的少年儿童的项目“春蕾计划”,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只能做18岁以下青少年的服务,做到18岁以上,18岁零1天,这都违规了。

 

 

国外的登记注册的业务范围一般都会填的非常的宽泛,相当于把慈善法的慈善目的全部写了一遍。主业不是通过法定登记的方式来聚焦的,是靠业务活动最后聚焦的。

 

 

现在登记的时候就让你聚焦,你能聚焦的了吗?你之前有没有请过专家探探讨你的个战略规划,你聚焦不了,又要你聚焦。

 

 

现在是管控思维,管控措施可能会导致很难创新,很容易触法,这是政策制定一开始没考虑到的问题,后面实践中就束缚了手脚。一看你的业务范围就违规了。

 

 

在外人,在捐赠人看来你做公益基金会,你为什么不能收,现在有疫情,捐钱给你,你为什么不能收,这是救助公共卫生事件,你要有公共卫生的业务才能收,而现在就只能从扶危济困方面,所以非常尴尬。

 

 

慈善法,除了科教文卫体,应该都在民政的范围内,都是要放开的,你不要动不动就这么去限制,后果会很尴尬。

 

 

最近登记的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写的多么具体,而且不是上海的,全国都是这种情况。

 

 

能不能根据经济行业的规范,对于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加以科学的确认,特别是对于一些慈善的业务,能不能放开。

 

 

17、社会组织要直面经济下行、财政支出缩减的现实(童潇)

 

 

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压力大,从政府这边获得的项目多,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里面有是通过税收,再分配到社会组织,资源不可能像以前得到那么多的支持。要过紧日子。

 

 

某区的财政局,财评,支持社会组织的部门预算被删掉许多,接下来区里面论坛都不办,拍摄都不拍,接下来做视频的组织肯定就要受灾了。

 

 

政府购买的盘子都没有放开,多了还是少了,社会组织的扩张时代可能过去了。今后新的组织产生,如果在政府的盘子里面,竞争会加剧,会感到辛苦和累,表格会越来越复杂,程序会越来越复杂。

 

 

18、税收政策影响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吴立人)

 

 

浦东联洋社区公益社,在浦东慈善会下面建基金,有了合法的筹款身份。融资体系都建好后,企业都打到基金会,再拨到社会组织执行,就有了2.7%的税。企业就不高兴了,说为什么多了这块支出。

 

 

动员社区居民做志愿者,如橄榄球的家长,义务带别人的孩子,这是技能共享的活动。希望这样的项目都纳入到社会组织的体系中,但是就遇到了税收的问题,使有心向善的人就不愿意进来了。

 

 

19、社会组织更需要什么支持?肯定不只是办公、退税(童潇、叶雷、吴立人)

 

 

在这次疫情的后半期,叶雷做了常州社会组织的问卷。社会组织中,专职工工作人员人数在10个以上只占13%,2019年年度总收入在50万以上的只有不到12%,这么小的规模。

 

 

关于复工过程当中需要的支持或者是困难,社会组织很多都没有需求,比如说有一些减免政策,很少有社会组织提出,比如说像减免房租6%的提出来,社保延期缴费11%有这样的需求。

 

 

后来做了电话回访,很多社会组织规模太小了,社区或者街道计划经济提供了免费场所,有卡位,不存在房租的问题。社保,因为员工数量非常少,很多社会组织有2个真正的交社保的专职员工,更多的是兼职,还有一些退休人员,不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有各种各样的政策,而对社会组织这方面的政策不是非常明朗,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这方面提出的要求也不多,觉得主要还是常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的社会组织的总体规模太小了,所以这方面的诉求就不明显。

 

 

童潇认为,社会组织有那个公益创业孵化园,办公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他曾在商业领域做过那个调查,对象是青年电商创业者,很多创业者讲,不要那些政策,其实给减免点那个工商的那个税、费什么的他们并不CARE,需要的是给对接到整个产业链中,这对他们来讲是比较实在。

 

 

叶雷在回访的过程当中,很多社会组织说,最需要的是购买他们的项目,使他们的项目能够做下去。

 

 

吴立人认为,中小企业都有免税的,社会组织比中小企业难,但是成本比较低,如社会组织高管自己贴钱干,办公不收费。

 

 

20、社会组织的政策不应只是民政关心(章潇)

 

 

上海16年已经解决了捐赠性收入免税问题。全国也会马上解决。

 

 

社会组织相关的政策,不仅是民政一家的,是其他部门,块上的相应的工作。

 

 

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大家都没有认识,其他部门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大关心。

 

 

中小微企业中,律所不是中小微企业,国家政策中,没有写进去,但也不是公司,享受不到政策优惠。

 

 

而要突破瓶颈,是什么瓶颈。在哪些方面突破?

 

 

21、三个条例能不能先扔个砖头?

 

 

《基金会、民非、协会》三个条例难产,从参加工作那年,10多年过去了,一直还是暂行条例,到现在还是。其实可以先扔个砖头,但都没扔。

 

 

22、社会组织可否享有和中小企业一样的扶持政策(陆璇)

 

 

疫情期间,各个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税收减免,社保减免。社会组织没有归到中小企业的,而是归到了大型企业里面。

 

 

四、创新篇

 

 

23、新的组织形态和新的先锋形态将出现(王勇、闫加伟、张利)

 

 

一些新形态、新生的社会组织怎么看待?这两年,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业委会越来越重要,小区群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组织化。一些像消费合作社,大家一起团购买东西的组织慢慢的在发挥作用,这样的众包、众筹、共享机构怎么看待?

 

 

未来一些隐形的龙头机构会出现,这些机构,不向行业靠,也不向政府靠,而是自己干自己的,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

 

 

24、社会组织将会在新的协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更多探索(王勇)

 

 

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讲,整个疫情之后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自己的观察来讲就是普遍存在困难,但是,很多机构都在想各种办法。

 

 

像使用在线协作的方式,疫情让有机会去用新的方式去重新进行机构内部治理的学习。线上的一些工具把相关的业务在线,尤其是要加强一些线上的协作、共创,这能够更好的打开内部和对外沟通的新思路。疫情的结束后,可能会长期的进行下去。

 

 

说实话,这方面企业做的要比社会组织更强一些。社会组织更多的是在别人的平台上去做一些应用,而没有跟自己的业务去很深入的结合,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社会组织的探索是从0开始,只是简单的尝试,能不能给自己的业务带来新的发展,给自己的内部管理带来一些新思路,也是问号。这是大的趋势,对社会组织是新的机遇。

 

 

当然,话题如果要深入去讲的话,也有很多层面,不同的组织。对于社会组织生态链的打通来说,以自己工作的场景(市社会组织孵化园)来讲,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每组织可能自己能完成的东西是有限的,在目前竞争更加激烈的或者压力更加大的情况下,你做不了那么多事情,就是尤其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员工数量也不会那么多,也不行了。

 

 

所以,怎么能够专注自己最追求的、自己能力最强的部分,然后再跟别人去进行合作。

 

 

在前面很多年当中已经有一些探索,但是一直没有成体系,所以认为是可能形成的。

 

 

“十四五”规划会推动这一块产生一些新的协作方式。有这样的服务业态或者产业链,很好的协同关系,新的业务形态出来,一些老的业务形态可能会被淘汰,或者说会不会被归并整合。过程当中,就希望自己的机构不要成为被整合或者是被伤害的部分,你得适应形势,在新变化过程中找到更好的高点。

 

 

哪些新特点,哪种形式是未来,现在疫情之后,会迅速发展出一种形式。本身服务对象比较确定,原先的业务全部都是在线下的,那么这一次的疫情之后,那就全部以线上为中心,把业务整体都牵到“云”上去。如果你是政府购买服务类型的话,可能就没办法,没有办法完全再线上。

 

 

那么,如果直接向政府或者直接向公众来提供服务,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做事情,也有比较好的线下工作模式会转到线上。未来一段时间或者相当长一段时间,互联网的这种协作的方式和方法都会成为方向。

 

 

25、形成行业生态链和协作体系(吴立人、张利)

 

 

就这些当中,大家要学会自保,不是一腔热血,以小白的心态来说,大家毕竟有机构,那么有了(枢纽型组织)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划分协作链条,的业务焦点重心在什么地方,然后相互之间怎么样形成协作。

 

 

围墙上要开个门,首先要先建围墙,建了围墙才能开门,否则的话的手就伸到你们家去了,相互之间就很难看,偶尔来是做客,天天来这就不客气了。所以要有分有合先要分,大家在一起要先考虑怎么分,分工才能有效率。

 

 

商业社会发展到现在为什么高效?分工完了之后才能有协作,协作也是市场化的。上海已经有很多社会组织,优胜劣汰的市场已经形成了。有数量才有质量,数量太少就是不行。

 

 

未来需要产业链,公益产业链还没有形成。长期以来,没有培育产业链的必要的土壤。期待“十四五”期间,一是打通产业链,国家公共服务的转型和释放,拨款和合规,形成一个闭环的产业链;二是推动和经济口的打通,使上游资源更广泛的进入社会组织行业。

 

 

五、总结篇

 

 

26、未来五年,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从管理上来讲会更严格,但是运作上会更加放开。(童潇、费葭、闫加伟)

 

 

27、未来五年,要关注公益行业的上游,把公益行业的高端做出来。(张利)

 

 

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之中,哪些是公益行业的高端服务业态?如何释放出来,要培育未来行业(中大型机构)的操盘手。

 

 

当下,有不少的隐形的龙头机构,资金量及企业家资源,社会资本体量很大。比如某家基金会,每年有2000万的投入,老板高度的个人化,不跟行业交流,也不跟政府交流,类似的机构不少,很多富人钱出不去,自己做了类似的机构,但又不想找传统的机构来做。

 

 

例如,北京三一基金会,把一个秘书长挖过去之后,一两年时间已经成为行业龙头机构。

 

 

让这些龙头机构和企业,上游多协作,使这个行业可以有更多的水进来,从而形成好的产业链。

(闫加伟根据“社邻学院”在线视频内容整理,文字没来得及认真推敲,欢迎找错并反馈,更欢迎观点来碰撞!)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社  中社词条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词条  展望  展望词条  观点  观点词条  规划  规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