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NGO走出去】平澜基金会:公益排雷参与救灾,把土地和希望留给当地人

 

 

中国发展简报计划在2020年发布《中国NGO走出去地图》。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我们与本土公益组织进行了一系列访问,探讨中国公益组织的海外项目以及执行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如果您服务于中国本土公益组织并希望将相关项目信息标注到这个地图上,欢迎电邮联系我们 aurora.tin@cdb.org.cn 。

 

 

王珂于2018年和两位朋友联合创立了平澜基金会,期望通过在世界各地展开人道工作,承担中国人的国际责任。(图片:中国发展简报)

 

随着中国民间力量崛起,越来越多中国NGO开展了海外项目。扶贫、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是当中较为常见的议题,而此时此刻,距离中国大陆不远的柬埔寨,一项不寻常的任务正在进行中。

 

 

历经数十年战乱,柬埔寨人至今依然和深埋在地底下的恶魔共处。据估计,柬埔寨境内散布六百万至一千万颗地雷,战争结束迄今,已造成六万人伤亡。

 

“最近我们的项目地附近还发生触雷事件。一台拖拉机在耕地时不小心引爆了一枚地雷。我们的员工也通报,前一晚他们还在寺庙吃吃喝喝,第二天扫地时就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一颗地雷。 那里的现状是,地雷没有排干净,村民也就这么跟地雷生活在一起。更糟糕的是,当一个地区发现地雷后,该地就会被封锁起来,村民便会失去他们的土地。”王珂说。

 

王珂是平澜基金会的联合创办人,同时也是柬埔寨公益排雷项目的发起人。从一张朋友发给他的旅游照片中,他意外发现吴哥窟周围竟有许多残疾乐队。随着深入了解,王珂才了解到深埋在地下的地雷,在战争结束后如何撕裂这片土地。经过一年和柬埔寨政府的沟通协商,平澜基金会锁定了位于Banteay Srei 县一片64公顷的雷区,目标是在2020年中旬排查出所有地雷,将这片土地归还给一千一百名村民。

 

这个项目于2019年年初展开,截至同年11月,该项目已排查并归还6.4公顷土地予当地居民。王珂说,村民取回了土地的使用权并开始种稻,接下来他们将安装水利设施,协助村民度过旱季。

 

平澜基金会发起的柬埔寨公益排雷项目,旨在2020年中旬将Banteay Srei 县一片64公顷的土地恢复成无雷区。(图片:平澜基金会)

 

地雷所造成的问题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地雷的存在将封锁所在地的重要资源。在平澜基金会的项目地,小孩被告诫若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过场边安全线,千万别跨过去找球,因为安全线外可能就埋着地雷

 

王珂解释道:“我们的计划不仅停留在排雷,而是将这些土地归还给当地人,并且通过一系列永续发展项目让当地人走出贫穷,包括协助他们将农产品销往本土和中国市场。

 

地雷分为破坏车辆的反坦克地雷和杀伤人员的反步兵地雷。王珂说,“反步兵地雷是很阴损的,因为它们的目的不是把人炸死,而是炸伤。这样在战斗中就能增加敌对势力的医疗和人员负担。战争结束后,地雷依然成为社会的负担,造成长远的痛苦。”

 

目前,平澜基金会委派一名中国籍员工驻守在项目地,该员工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基金会并没有直接参与排雷工作,而是扮演资助方和项目经理的角色,在受地雷影响的村庄开展永续发展试点项目。 尽管王珂希望将同样的模式复制到老挝和缅甸等国,但他坦诚,要为这类项目筹款是比较难的。因此,目前排雷项目的资金规模维持在每年五十万美金以下。

 

 

平澜基金会每年也到非洲地区开展反盗猎项目。(图片:平澜基金会)

 

 

平澜基金会由王珂及两位同样拥有丰富救灾经验的朋友于2018年共同创立。这个年轻的基金会总部设在北京,专注于国际人道危机和自然灾害,例如在泰国少年足球队受困溶洞时,王珂带领平澜基金会一行八人加入救援工作。

 

王珂天生的冒险基因让他无惧涉险。比如在排雷区考察时,地雷可能随时夺去他的双腿。作为一名曾在通讯公司上班的金领,王珂的人生转捩点发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他调动了自己的资源参与救灾行动。他说:“在那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中国民间是有力量去做一些事的。”

 

自此之后,王珂及其伙伴们积极参与各项国际救援活动,包括缅甸曼德勒地震救灾和非洲的反盗猎项目。参与得越多,他越感受到作为业余救援人员的诸多局限。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为世界作出贡献,王珂终于决定成立平澜基金会。

 

拥有丰富人道工作和灾难救援经验的王珂有一个任务,就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解决国际社会问题。在创立的第一年,平澜基金会成功向社会筹获一千万人民币,王珂认为这个数字相比西方成熟的NGO来说还很渺小,但对中国NGO年均筹款额来说还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对许多中国社会组织来说,“走出去”需要花很多年,但打开平澜基金会的项目地图,他们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王珂解释,平澜基金会一直有在做国际和国内项目,只是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国际项目上 。

 

“以前中国没有参与国际事务,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王珂解释,“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中国还在实施计划经济,那时候我们还在用粮票。当时的中国还谈不上公民社会的概念,在大家还吃不饱饭的时候,想不到要怎么去帮助别人。”

 

但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中国取得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王珂认为此时的中国拥有更强的力量,也该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政府要承担,中国民间也应该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2018年,各国救援队伍参与泰国溶洞救援行动。(图片:平澜基金会)

 

 

王珂强调,中国NGO在国际项目管理方面跟国际NGO之间存在很多差距,这种差距可能需要花几十年一点点弥补,“但国际问题就在眼前,我们不能等技术和经验都积累够了才去帮助人,而是边做边学,找到我们的优势并且现在就发挥出来。”

 

然而他也认为,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或者中国NGO的偏见和误解,导致中国NGO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充满挑战。“当我们在做非洲反盗猎项目时,当地和国际的NGO会认为我们背后有别的目的、这么做是为了漂白中国的形象。这种对中国NGO的偏见是严重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工作。我们的应对方式是,承认中国NGO和其他NGO的差距,接受问题的确存在并且继续做好我们的工作。”

 

中国NGO开展国际工作,也有其优势。王珂说,中国在很短时间内脱离贫穷,这使得中国NGO对第三世界国家更有同理心,当中有许多经验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借鉴的。

 

“西方国家的发展,包括工业化历程和殖民时期的经济积累,是绝大多数国家所无法复制的。而我们在扶贫和互联网的优势则可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我们正考虑利用阿里巴巴网络,为难民和村民的产品找到市场。”

 

拥有多年国际工作经验的王珂,向有意开展国际项目的中国NGO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有耐心。中国NGO缺乏相关经验,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第二,做好功课及重视文化差异;第三,与国际社会接轨,不要形成中国自己的小圈子。

 

“泰国溶洞救援那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多国协作的成功案例。这次救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那一刻,人类光辉被体现出来了。没有人强调你来自什么国家、是什么民族。这是我心目中一个特别好的状态。”王珂补充,只要我们的目标都是发自内心的人道主义,那我们就是有共同语言的。

 

他也强调,融入国际社会不代表抛弃身为中国NGO的特色。“为了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保留我们的优势和技术,并且向国际社会分享。我们也应该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让我们更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这才是最终目标。”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王珂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开展更多国际项目的强烈愿望。这位正直且谦虚的人道主义者想借次机会,代表中国NGO向国际社会传达如下信息:

 

“国际治理须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国际社会应该要知道中国有很多NGO带着纯粹的目标来解决国际问题。自唐朝以来,开放、包容和多元一直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恢复自信和重新融入世界。我们非常希望走出去,承担国际责任,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我也希望国际社会可以给我们多一点耐心,让我们慢慢学习和进步,不管是在个人、NGO或者国家层面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排雷  排雷词条  救灾  救灾词条  当地人  当地人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公益

 一个社企人的挑战

       社会企业总是给人美好的想象:既做好事又能挣钱,而事实是,要同时达到做好事和挣钱两个目标,会面对更多的障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