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妇源汇专栏】郭虹: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简介:郭虹,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理事长。

 

 

 

 

 

以下是正文~~

 

 

很高兴第八届西部社区服务创新公益论坛终于召开了,我们盼这个会盼了三年了,看到这么多新朋友、老朋友,心里非常高兴,谢谢小贤,谢谢南都公益基金会,谢谢国际计划,让论坛得以继续举办。四川尚明公益作为筹委会成员,也希望能为这个论坛尽绵薄之力。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新的话题,前不久刚刚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重要决定是《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中共中央历史上来讲,以若干重大问题来贯以名字的文件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后,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标志的文件。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乡村的联产家庭承包,解放生产力就从这里开始。在当时来讲,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需要改革。要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因此叫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因此要解放思想、要消除制度的束缚,因此要开放。

 

 

40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经建立,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经济飞速发展。现在面临的是新的问题,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国家、作为执政党要怎么样应对,这个文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刚才张俊说到作为NGO,作为社会组织,不仅仅要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还应该要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要了解执政党和政府的想法,我结合自己对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学习的一点滴心得体会,给在座的朋友们做个分享。

 

 

这个决定当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果说40年前改革开放的关键词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发展经济”,换句政府的话语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40年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党派不是以政治工作为中心,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程。40年来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康问题,到今年消除贫困,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新的成就面前,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继续?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不但要继续,而且还要全面深化,只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已经有了改变,新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经过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我理解中央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对到底什么才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有了更加清醒和全面的认识。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说明当中特别谈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们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共十二大以后提出来“中特理论”,这次十九届四中全会给我们真正说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了30多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清楚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这次列出了13个内容,是六个体制、六个体系、一个政策。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跟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做一个对比。中共十六大时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三个建设,第一个是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个是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是文化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当时就是三个建设。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当时最早提到的经济建设现在把它放到了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建设已经完成了,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不再是放在第一位了,把它放在了第四位。当年所提到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这次在党的领导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系和法治体系加行政体系这四个内容,就是我们当年所讲的政治建设内容。

 

 

当时只是说要改革,到底建成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还没有说,现在我们的政治建设要完成的部分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系、人民当家作主体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在这里面提到了三个体系、一个体制,这是当年政治建设的内容。当年提的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这个任务也算是基本完成,所以第五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当时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只有三个建设,到了十七大时增加了“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设就是社会建设。当时我们认为社会建设终于提上议事日程了,这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当时的提法是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是从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等方面来讲民生,讲社会建设。当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认为社会建设等于发展社会事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情,我们的企业是挣钱的,事业是花钱的,但没有想到有一个问题,当时我们的制度仍然是城乡分治,这样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制度,国家的钱虽然花出去了,但花在了城市,花在体制内。按照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国营经济管,农村集体经济管,国家投入的再多,只能加剧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国家投入大量的钱都在东部和城市。到十八大,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有了改变,叫做“改善民生创新管理的社会建设”。这时候我们看到社会建设不仅仅是民生,还应该有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共十六大就提出来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后面两句很关键。这时候我们面临很多社会发展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仅靠发展经济或者改善民生所能改变的,就需要制度的创新。所以十八大提到的改善民生、创新管理的社会建设,十七大是四大建设,十八大就是五大建设了,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十八大还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再看十九大以后,社会建设基本上完成,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说明社会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民生是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的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单独列出来,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单独列出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制度,还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也看到,作为执政党也好,对于政府也好,对于社会管理这方面的认识在逐步加强。这套中特制度中,跟社会组织密切相关的就是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治理制度。

 

 

这个治理制度包含什么内容呢?既有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也有德治法治,还有网格化管理、行业自律、群团作用,基层治理还特别提到“市域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以及“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这些都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包含的内容。

 

 

原来我们说政治建设,但政治建设要建设什么?有很多具体的内容,这次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当中,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人民当家作主中有一条最重要的是“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文件上面说到的,这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是中共十七大时候首次提出的,既然是作为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提出,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基层群众自治法?有学者在呼吁这些,只是这个法律到现在还没有出来,这是有一些法律上的空白。法律空白的好处是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坏处是由于缺乏法治的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到底怎么实现,也是摆在我们下一步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索的事情。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有了新的提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到底什么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科学界的同行们正在努力讨论,在中国这样一个话语体系下社会治理共同体究竟包含了哪些内涵?在座的各位作为民间代表,我们应该用小贤刚才的思路发出西部的声音、民间的声音,我们作为西部社会组织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来很多新的提法,都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党和人民在共同的实践当中提出来,共同创造的,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我们的解读。

 

 

我们熟知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早的提法是“社会管理新格局”。那什么是社会?协同什么?谁是公众,参与什么?怎样参与?5.12地震以后,我们对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有了共识。到十八大增加了一条“法治保障”,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但是没有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到今天村委会、居委会只是组织法,而不是自治法。所以这方面我们看到了法律重大的缺失,法治保障提出来的非常及时,有一些老旧的法律该废止的,有一些法是需要立的,比如自治法,这是法治保障。

 

 

这一次社会治理提出了两个新的内容,提醒大家注意:民主协商、科技支撑。民主协商也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多党派的民主协商,这次把民主协商内容放到了社会治理体系里,我自己个人的解读,是社会治理体系应该延伸到政治领域当中去,政治领域当中的民主协商制度也应该延展过来。我们对“社会治理”的认识,不仅是我们原来认为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而是更大概念上的非政府、非盈利多种利益相关方,所以增加了民主协商。最后增加了科技支撑,谈到科技支撑,离不开企业和市场,在这样一个新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当中,既包含民间的力量、公众的力量,同时也包含党委政府、民主协商的多种利益党派,还有科技支撑,隐含在科技支撑背后的我认为应该是企业和市场,这是一个大的格局。

 

 

 

 

 

 

到底什么是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我想讲的主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解读。这个共同体首先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作为国家治理是与国家管理不同的一个新的管理概念,治理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公众管理社会化。相对这样一个概念,既然这个治理需要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它是相对的,不一定正确,请各位批判。相对于中央,地方是利益共同体;相对于行政化的体制,社区是生活共同体;相对于组织化的机构,社群是共同体;相对于行政体制,民间是共同体。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共同体,一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权责对等。人人有责意味着人人有权,不给我权我为什么要负这个责。成都在一开始做社会建设的时候就提出“还权赋能归位”,这个自治权本来就是宪法赋予社区的,但多年来行政化太强大,自治权没有得到落实,所以成都市首先就是说的还权,权利还了以后才能承担责任。不管什么样的主体都是权责对等的主体,这个主体真正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两年去过成都社区的朋友,对于社区居民当家作主会比较有体验,包括刚才提到的合作社的村民,他们认为自己肯定是能够当家作主的,而不再是基金会或者政府让他们做的。像这样一种共同体一旦形成就是当家作主,所以我认为权责对等的主体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二是利益共享的主体,不但要共同建设还要共同享有,我们从来都只是讲建设没有讲享受,这个社会要和谐一定要共同享有,但怎么样共同享有,还是一个权利问题。所以我们社会组织要不忘初心,不忘社会发展是“以权为本”,这个权利是权责对等作为一个主体,这是我的解读。

 

 

概而言之,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公民的生存发展需求,以及保障需求满足的社会发展是否能够保证所有公民权利公平、机会平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应对之道,社区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结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结构。其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究竟怎样才能构建这样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社会组织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创新,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源汇  源汇词条  共同体  共同体词条  协商  协商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  
公益

 美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

公益慈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个体方式,第二种是非正式的网络方式,第三种是组织化方式。我着重讲第三种方式。那么究竟何为非营利组织呢?学术界认为非营利组织有五个特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