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社群 —— 从事公益事业的缘起
从事公益事业至今已十八年,回想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社会工作成为了我毕生的事业,这一路也承载着寻找自我,认同自我的生命故事。
如果按照父母意愿和安排,我一路就学、就业一帆风顺,大学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应该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在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然而一切并未如父母所愿。在高中时期,因为自我身份的认同,我开始长达十年和家人关于出柜的抗争中,父母无法接受我是拉拉的事实,关系降至零点。求心理医生,断绝母女关系,被母亲赶出家门。在争吵,辱骂中,感受着恐惧和孤独感,
以为全世界就自己一位“怪物”。大学一毕业,我逃离了父母安排的工作,离开家乡。
在异乡打工的日子,我开始寻找和自己一样的群体,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出现,在网络世界里我找到来自全国各地和自己一样的拉拉伙伴,那时的拉拉社群伙伴们,同样经历身份认同挣扎,对未来的迷惘。彼此强烈的情感需求,分享自己的秘密,对未来的憧憬,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拉拉伙伴们热烈地探讨着拉拉社群的未来。那时的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沉沦和渴望着,期望得到家人、社会的接纳认同,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一直都是拉拉社群美好的向往。
我们终要从虚拟的世界回到现实中,建立实体的组织,机构能为更多的拉拉社群服务。我心怀希望,追寻,改变,开始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拉拉社群和不同领域的公益活动。同时创办了云南本地草根的拉拉志愿者团队 - 同话舍,一边开展拉拉社群活动,一边先后就职于不同公益机构,领域涉及:艾滋病,社会性别,青少年同伴教育,性 / 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控烟、社区、自助组织等,服务不同的弱势群体(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艾滋病感染者、性工作者、家暴受害者、社区的老人、儿童等),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新领域知识、技能和社会工作方法。因为喜爱这份职业,学习考试,持中级社工师证书上岗,参与各类项目工作的管理。遇到各种公益培训,学习机会,我都会努力去争取,并把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服务到拉拉社群。
在这么多年的公益服务工作中,我深有体会,孤独的个体在社群中得到的支持和鼓励,对个人的改变、成长非常重要,社群建设这也是公益机构开展服务的根基。
我和残障领域的结缘
2019 年 3 月初,我难得手上的项目工作结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在异乡一个下雨天, 骑自行车滑到,脚踝卡在了踏板下,旅行在崴伤中告终。记忆犹新,当时的剧痛以至于无法站立,汗如水般滴落,在行人的帮助下扶上出租车,独自一人前往骨伤医院。平生第一次坐上了轮椅,我在医院的无障碍坡道上学习使用轮椅,在医生“你一个人啊?我们实习医生不提供推轮椅服务…,家人呢?怎么一个人跑这旅游?”的质疑声中排队挂号、拍片、取药、换药复诊……在酒店等待网购的拐杖寄到,改签购票订制商务候车厅,联系高铁的轮椅服务,几经周折,终于把自己运回了昆明。
伤筋动骨一百天,不想家人朋友担心,我回绝了一切来访,独自在家养伤,生活饮食一切自理。正在家修养不到一个月的期间,偶然看到了在昆明举办的残障融合项目性与生殖健康领域的培训,而残障领域对于我又是一个新的公益领域,培训机会都要争取,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培训让我初次接触到了残障议题,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思考了许多。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感受了肢体残障的“短暂”历程,也开启了与“残障”领域结缘的新体验。仍然是养伤期间,偶然的机会,由社工同行伙伴的推荐,我和朋辈项目组的老师有了联系,了解到残障融合的项目,和残障相关的社会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建立同伴社群
回想初次见到 DID 促进者皙贞时的情景,那是我仍在养伤期间,拄着拐杖。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相同点,让彼此的谈话在一种“平等”中开展。随着彼此的了解,身份的认同,倾听促进者的生命故事,分享自己的故事,对公益事业的坚持,对社会性别,LGBT 议题的深入交流。我们彼此对残障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有了基本的合作共识。我们希望共同搭建一个支持网络,调动资源建立一个让更多的残障女性参与的平台 - 自组织,关注到女性更边缘的群体 LBT( 女性性少数群体中的残障人士 )。
在很短时间内清晰的梳理出框架,达成共识,让我深深感受到同理心。相同的处境、身份和对弱势群体的理解,感同身受地分享故事。但我知道对于我仅仅只是短暂的“障碍”,并不能全部取代一个人一生都在经历的各种障碍,社工的同理心是长期地训练,建立敏感度,共情。
社工服务强调同理心,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社工机构对残障领域的工作方法,认识有限,对残障人士的称呼仍在使用“残疾人,聋子,瞎子”,对残障人士遭受的致残经历,状态进行个人家庭归因,病理化。持有同情之心,而社会的视角严重缺失。人们对残障认识的模式,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和歧视,同发生在自己因为拉拉遭受的模式如同一辙。女性社会工作持有的理念、视角和工作方法,建立一个同伴社群支持互助网络,成为我开展工作的重点。
社工在“融合中”收获、成长
同话舍早期是一个服务女性性少数群体的志愿者草根组织,后注册为昆明市西山区同话舍社会 服务中心 , 主要服务弱势女性,开展拉拉社群能力建设,一对一服务,社群活动等。行动计划,有效地结合并扩展了机构的服务领域,充分地链接本地多家社工机构资源,建立一个支持残障女性的社工服务网络。行动计划在公约,政策、理念,机构愿景,使命梳理的培训中,补充残障新领域的知识。
在昆明市官渡区太和街道,同话舍联合昆明恩派开展了太和街道八家社区残联专干参与式的培训。这次培训中,有残联专干、骨干、社工、公益人、志愿者、性少数等群体 40 多人的参与,感受到多元主题的参与,共同学习残障融合模式,了解公约,以及社会性别议题。
培训结束我们收到了很多反馈,来自湘西的促进者,社工唐宏云对我们说:“这次和同话舍社工一起主持的培训,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整个培训下来一点都不累,很轻松,配合很默契。”,本地的促进者皙贞也在培训中参与了一个环节的主持,从怯场到站在讲台上有条不絮地主持活动,让我们作为机构支持方深受感动。社区残联专干们的反馈让我们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这次培训和我们以往参与的培训都不一样,让我们感受到团结”“我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温暖和感动”社工,公益同行都纷纷反馈,培训让我们学习到残障的新知识,都希望运用到之后的社工服务中。志愿者,性少数群体反馈“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不同”“从参与者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希望培训能让更多的群体一起参加,彼此学习”“之前带着自身的困惑参与活动,活动结束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到乐观、积极”。
在对行动计划的持续跟进中,同话舍协助昆明市太和街道佴家湾兄弟姐妹残障小组开展了工作坊,自组织成立协调,技术支持的工作。和本地的社工机构联合开展了残障女性扎染兴趣小组活动,让残障女性骨干体验有趣的活动,鼓励残障女性组织更加有趣多样活动。以及邀请了嘉宾:官嫡 - 美籍华人、性少数群体、听障伙伴分享了两场活动,从不同的视角被看到,女性、拉拉、性少数,残障,多元家庭的生命故事。参与者全部女性,有不同身份认同,听故事,了解机构开展的残障融合项目,让项目的理念延伸到女性不同的社群中。社群的融合,社会组织的融合,不同群体的融合,彼此之间的生命故事分享,启发,相互鼓励,大家都感受到彼此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
身为活动场景中的一员,我卸下了社工的“角色”,体会着和自己的生命相关联的感动!整个项目过程中每一次交流、活动和分享,我总能收获到满满的能量,促使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改变,不断学习,这样的成长从没有间断。
身份多元“胶着”—— 挑战和机遇
职业,我是一位社工。然而我还是一位拉拉,女性,同话舍机构的创始人,负责人,项目计划的中的协助者、培训师、组织者、资源链接者、短暂残障经历者……. 如此多样的角色,身份让项目在计划、承接中,一系列关于是否有专业性,机构,团队是否有能力给予到促进者支持,能否顺利完成项目计划的问题就一直面临着不同的质疑和考验。不管身份怎样的“胶着”,始终相信机遇和挑战并存,脚踏实地去做事,终会有所收获,终能克服困难,消除误会。残障融合发展项目,行动计划的实施“融合”的理念,让我感受到不管再怎样多元的身份,消除障碍,无歧视,过理想生活都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社工的期待:多元被看到 —— 获得发展的机会
项目行动计划中,作为社工的我们践行着理论和实践,运用专业方法,理念去开展服务。机构 在实施中也面临现实困难,一个稳定专业的网络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到社群自组织的发展。对于民办社工机构,在现有的政策,资源支持有限下,机构存活已经是一个挑战。社工人才的储备,服务残障领域社工人员的稳定性,更需要项目督导,机构的自身能力建设成为紧迫需求,除了专业性要求,我们更希望得到资源支持,考虑机构的长期发展。项目的运作不仅仅是行政,结果标准化,更多需要激发群体的内在力量,全方面支持到每一个真正想要做事的同伴。我们期待,多元被看到,社会组织与社群自组织融合发展!
专家点评:
残障女性常常面临来自残障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如果她们身上还有其他可能带来歧视的特征时,很容易陷入多重歧视和压力,如贫困、单身母亲等。而很多面临多重歧视的残障女性,她们的需求常常会被忽略。
同话舍一直致力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建立自助组等形式,为弱势女性赋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开展残障女性的工作一样适用。因此,把残障纳入同话舍这样专业的、为弱势女性工作的社工机构,是促进残障女性社会融合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不仅有效利用了现有的专业社工服务资源,同时,也让残障女性有机会和其他女性一起成长、改变。如作者所期待的:“不管再怎样多元的身份,消除障碍,无歧视,过理想生活都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