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学公益】探讨:一种公益理论的引入及其有限性

中国的公益实践长期面临理论建设、知识生产贫乏的困境,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基于此,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曾在2019年提出,关注公益理论建设、探索公益理论创新是中国公益界的一项责任,而且践履这份责任迫在眉睫。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对此深以为然,并且很愿意秉持“共建慈善文化平台,共享慈善文化价值”的使命,参与其中,做一些促进探讨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陈越光:为什么中国公益界有责任关注公益理论建设?

 

 

故而,在了解到三一基金会提出“科学公益”的概念后,爱德传一基金便开始持续地关注,希望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概念:怎么理解科学公益?三一基金会提出科学公益这个概念,到底要干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科学公益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科学公益又有哪些局限?

 

新近发布的《科学公益白皮书系列第一辑:科学公益理念与实践初探》(以下简称《科学公益白皮书》;点击“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以及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在发布会上主题为《推进科学公益理念的思路和措施》的现场发言,为解答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些一手资料。

 

以下内容即据这些资料编辑,希望可以帮助公益慈善同仁相对快速地了解三一基金会提出的所谓“科学公益”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就其有限性,以及它背后的设问——如何提升公益实践解决社会问题的效能,更好地发挥和展现公益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01.提出科学公益的背景

 

 

科学公益的理念并非三一基金会原创,而是来自于西方19世纪末的“科学慈善运动”。关于这一场运动,《科学公益白皮书》中介绍到:

 

“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慈善模式往往只能解决社会问题的表层,无法从根本上治理社会痼疾,受助者的境遇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慈善运动’应运而生,它首次在慈善领域引入‘科学’的概念,倡导慈善关注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同时,‘科学慈善运动’还提倡慈善机构利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场变革性的运动改变了传统慈善以应急为手段、以宗教为依托的运作方式,开启了慈善事业理性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发展之路。‘科学慈善运动’推动了慈善领域的现代化,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慈善的价值与路径。在此后的百年内,现代慈善事业经历了不断变革和持续进步。”

 

由之可以读出,西方科学慈善运动肇始于西方现代慈善发展的内在需求,即“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从根本上治理社会痼疾”“根本性地改变受助者的境遇”。那么,三一基金会在中国引入并倡导由这个运动而来的“科学公益”理念,其背景又是什么呢?

 

在《科学公益白皮书》发布会上,李劲提出,三一基金会提出科学公益是为了提供一个解决国内公益行业发展“切肤之痛”的思路,而这个切肤之痛指的是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和工具应用而导致的“公益成效难测量、贡献难说清”,其结果是公益的行业价值与职业价值也“说不清楚”,以致“影响社会各方对公益行业的信心和信任”。

 

李劲这一表述落到《科学公益白皮书》中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公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行业规模显著扩大。尽管如此,公益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于,行业的行动成果远落后于社会期待,加剧了公众对公益行业价值的广泛质疑。有效性不足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公益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公众和政府对公益行业的认可度,公益行业的未来将面临重重危机。”

 

而在《科学公益白皮书》的序言中,李劲还提到了另外两个背景:其一,科学公益观念提出于“(中国近现代公益发展进程中的)使命、初心等价值观念,和合规、透明等过程观念被逐一穷尽之时”;其二,科学公益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益行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渠道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之一,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贡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进程”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02.理解科学公益的三个层面

 

 

科学公益白皮书》对科学公益所下的定义是:“科学观念在公益领域的运用”。据李劲介绍,这个说法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在三一基金会举办的第一次科学公益专家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得到了很多同行专家的认可。这个说法确实简洁,但比较笼统。故而,《科学公益白皮书》进一步将其分解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价值观、方法论和工具。

 

李劲说,这三个层面是三一基金会用以判断公益行为科学性的基本依据。

 

第一个层面,科学公益的价值观指的是“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李劲解读到,科学公益在价值观层面既包括科学价值观,也包含公益价值观。

 

其中,关于科学价值观,着重强调的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相”和“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在《科学公益白皮书》中,这两点被总结为三句话,分别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和了解社会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和“以不断进步的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解决方案,探知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而关于公益价值观,李劲指出“也就是要以人为本”;《科学公益白皮书》对此的进一步阐释是,“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其需求和背后的深层问题”“始终围绕人的根本权益和提升人类福祉来开展公益实践”。

 

第二个层面,科学公益的方法论指的是“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此,《科学公益白皮书》强调,在践行科学公益时,行动者“应以不同学科的理论依据,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作为实践的基石”;实践过程要体现“严密的逻辑分析”,包括需要确保目标与行动策略的一致性,以及解决方案中各项活动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此外,行动者决策的基础要是确凿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分析,而不能仅限于情感、本能、小样本调查和非正式信息等缺乏可靠性的证据。

 

社区参与行动项目体系;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第三个层面,科学公益的工具指的是“具体的实现手段”。《科学公益白皮书》写到,“科学公益提倡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发和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例如图表、量表、问卷、规则和行动指南、用于问题识别的基线调研工具、用于原因分析的问题树、用于目标设定的指标构建方法、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等等。对此,李劲说,“但问题是,首先我们知道有这些工具吗?其次我们愿意学习、愿意去用吗?我们又知道如何用、如何去评估吗?”而关于如何运用、评估工具,《科学公益白皮书》强调,考虑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公益项目的形态各异和单一工具的局限性,公益行动者“应考虑工具的适用性和关联性,根据项目需求对工具进行迭代和创新。”

 

科学公益白皮书》重点介绍了适用于各发展阶段公益组织的两大工具:变革理论和逻辑框架。

 

其中,变革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推演,即从期望实现的长期目标出发,通过推演和构思,从而回答组织如何实现长期目标;它依次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对象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期待目标对象发生什么变化”“为了实现这些变化,需要做什么”“项目实现这些目标和策略的时候,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作,基于什么假设”。

 

变革理论应用示例;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而逻辑框架是一种系统化梳理项目目标实现路径的方法。首先,运用逻辑框架能够系统化梳理项目资源和活动,便于对项目的长期投入有更切合实际的预判;其次,逻辑框架能够可视化呈现项目价值链,便于寻求各利益相关方的理解和认同;此外,逻辑框架能够帮助明晰各环节间的关系,便于迭代和优选最佳方案;最后,逻辑框架以项目成果为目标,便于通过拆解目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方案。

 

逻辑框架各要素阐述;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03.科学公益在实践中的应用

 

那么,科学公益的概念到底如何“落地”呢?其应用于实践的“抓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李劲说,三一基金会认为,“科学公益最核心的应用是在公益项目上”,其目标是要“提升公益项目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能力和创造真实改变上的成效。”

 

而在公益项目的众多方面和环节中,李劲进一步指出,科学公益理念聚焦在公益项目的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和效果验证这三个方面。对此,《科学白皮书》具体阐释为:

 

“首先,公益项目需要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所瞄准的社会问题,包括定位核心问题,描述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以此作为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这种客观严谨的观察和分析,不应当为个人主观偏好所干扰。其次,在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方案设计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而进行。最后,公益项目应该使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项目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从而验证成果以及项目方案的有效性,并据此不断优化改善项目方案。”

 

在问题识别方面,《科学公益白皮书》又指出,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清晰界定和深入的原因分析。其中,问题界定要聚焦目标对象,即首先要厘清具体是谁的问题,包括其特征和需求,再界定是怎样的问题,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严重程度等;而在原因分析中,则可借助“问题树”这一分析工具将问题逐步拆解、分层罗列并推演出可能的原因,进而再通过可靠性、重要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排序筛选,最终确定核心原因,作为方案设计的立足点。

 

问题树分析示意图;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在方案设计方面,《科学公益白皮书》强调,完善的项目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外兼顾”,并建议公益行动者可以逻辑框架的四个核心环节为指导,以同心圆理论为参考,从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期待解决的成效怎么样)、投入资源(机构运营、筹款、传播、人力、财务等自有资源,捐赠、政策支持、媒体宣传等外部资源)、开展活动(通过什么活动解决问题)、获得产出(服务覆盖多大范围、影响多少受助群体等)四个方面开展具体的项目设计。

 

同心圆理论示意图;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对此,李劲解读说:“公益项目要针对原因提出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又要根据机构的资源、能力乃至价值观来进行一个取舍,最后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是一些工作措施和项目活动的组合,包含关于针对性、合理性、可靠性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缺钱给钱’般的直线关系。”

 

在效果验证方面,《科学公益白皮书》提出,科学公益项目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根据项目性质,应用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和分析,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做出评价;而有效的评估机制应该伴随项目的进程展开,既要有“过程评估”,系统地对项目实施环节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进行监测,也要有从产出(output,直接结果,包括开展活动的此书、分发物资的数量、四技服务的受助者数等)、成效(outcome,中短期的指标变化)、影响力(impact,中长期的深层影响)三个层面展开的“结果评估”。

 

其中,对于结果评估中的影响力评估,《科学公益白皮书》进一步阐释到,对于旨在推动系统性变革的项目来说,影响力评估包括结构性变化、关系性变化和变革性变化三个递进层次;结构性变化包括政策、实践和资源流动三方面,如政府的规定、机构开展的实践活动、资金的分配等,通常较为可见、容易衡量;关系性变化包括关系和连接、权力动态两方面,如社会各方关系的改善、新的合作关系建立等,通常为半显性;变革性变化主要是指思维模式的改变,是深层次的,是产生长期、持续性影响力的关键。

 

科学公益项目的评价框架;来自《科学公益白皮书》。

 

04.科学公益的局限与共建

 

 

李劲直言,在提出科学公益的理念后,三一基金会收到过不少来自公益机构、公益实践者、公益研究者等的批评,但他同时强调,事实上三一基金会自己也“不认为科学公益是解决中国公益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他说:“加强合规性建设,加强透明度建设,这些都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提升公益的效能,科学公益也只是解决效能问题的途径之一。”

 

科学公益白皮书》指出,科学公益具有局限性和发展性:要警惕陷入“科学主义”的陷阱,认为唯有“科学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解决公益所面临的问题;要避免方法论和技术论至上的思维误区,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优先于科学公益的价值观。

 

其强调,“科学公益不等于按照固有模式生搬硬套地进行项目设计,也不等于套用各种复杂的专业工具来进行项目实践。科学公益的核心,在于科学公益的价值理念,落实在项目实践中,应以科学公益的价值观和原则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方法和工具。”

 

李劲也说,三一基金会提出科学公益是“一家之言”,他们所希望的是这个“一家之言”能够逐渐成为共识,并成为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大家能够通过批评的方式,通过参与研究、参与活动的方式,一起来构建科学公益的理念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科学公益白皮书》序言的最后,他说,已发表的《科学公益:理念与实践初探》是“科学公益白皮书系列”的第一辑,旨在阐述科学公益的一些基本理念,期待能够“抛砖引玉”,引发行业更多思考和关注;而此后,三一基金会将持续支持该系列的编写和发布,不断阐发和积累有关科学公益的理论、实践和成果,以及不可避免的争论。

 

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有限性  有限性词条  引入  引入词条  探讨  探讨词条  及其  及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