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审意见汇总6
武夷山
第一则
(评审时间不详,可能是2013年间)
1. 作者对科学计量学领域不算熟悉,表现在:1)连SCI展开后的写法是什么都不清楚,写错了;2)IF是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并没有影响因子。而在文稿中,多次提到论文的IF。
2. 指出了全世界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术不端、急功近利,等等,但问题的归因显然缺乏逻辑。如果世界各国都过分重视SCI,都出现上述问题,那么,猜测二者是因果关系也许还说得过去;现在,中国过分重视SCI,美国并未过分重视SCI,但作者说的那些问题在美国都有,那怎么能把相关问题的原因归到“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及IF值”呢。
3. 本文重点批评SCI和IF的缺点,但都是别人指出过的缺点,不是作者新发现的缺点,因此,文章不能给读者提供新鲜信息。再说,在明了一个指标、一种方法的缺点的情况下,照样可以使用。同行评议的缺点之多也是惊人的,但仍在用。作者潜台词是:SCI和IF缺点太多,别用,少用。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4. 文章应该有破有立,作者在“破”上用了很多篇幅,但“立”的力度很弱,例如,“综合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什么样?既用定量指标、又用同行评议就算“综合”了吗?作者说中国存在着“惟SCI和IF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在哪里?那个机构、哪个单位是惟SCI和IF的?恐怕作者举不出这样的例子。中国有着过分重视SCI的问题,至多可以说:存在着这样的practice,而不能说存在着这样的体系。另外,标题是“生物医学”如何如何,就应该抓住生物医学的特点来谈评价,但作者并未能将生物医学的特点落实在自己的对策中。生物医学需要综合的评价体系,物理学就不需要综合的评价体系吗?生物医学评价的特质到底在哪里?也许,与物理学相比,生物医学更应评估科研的societal impact,可作者并未提及。
5. 作者有选择性使用参考文献之嫌。例如,只举了剑桥大学重视同行评议的例子,未举英国官方搞的RAE的例子。RAE的定量评估特色曾经非常明显。
6. 连个“结论”都没有,就草草收兵了。
总之,从立意的新颖性、论证的严谨性、研究的规范性(本文属于“我认为”之类的“文章”,不属于在方法、数据支撑下的“论文”)等各方面说,本文达不到贵刊的要求,建议退稿。
第二则
2013年5月21日
本文选题很好,但是论证乏力,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没有提供可行性分析。
第一种论证方式,可以是“国外已经有了,我们也可以有”。但本文很少谈国外情况,比如,预发表、设定学术品质等级等做法,国外有没有?是什么样的?本文举了《自然》杂志2006年试验性地设了“开放同行评审”栏目的例子,就这一句话。7年过去了,这个栏目还在吗?他们总结过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吗?没有下文了。
第二种论证方式,是说明自己提的每一方案都可行,可惜我没有看到可行性分析。目前,全世界在传统同行评议方面,评审专家都严重不足,那么,你到哪里去找专家参与新型开放评审?可以说,总体上讲,有水平的,没有积极性参与;有积极性参与新型开放评审的,水平不够,这个悖论怎么解决?作者建议“根据专家的绩效考评结果建立评审专家积分制度”,谁来做?新型开放评审平台也是需要经费来支撑的,谁出钱?均未讨论。
第三,有些建议是考虑不周的,甚至是可怕的。例如,“公众投票”起的作用很大,但是“公众”指谁?如果指本行当内尚未达到专家层次的研究人员,那数量较少,并不“众”,再考虑到参与积极性,更不“众”,也就是形不成作者心目中的规模群体。如果指任意实名注册网民,作者建议还要将专家评价结果与公众参与者的评价结果进行差异性计算,那就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凭什么这帮“公众”的意见就算对的?这是讨论学术问题,又不是讨论公众事务。
总之,本文尚未达到本刊要求,可建议另投他刊。